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甲胎蛋白的“神队友”

2021.6.19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肝癌由于起病隐匿,发现时患者往往已失去治疗机会,也是导致肝癌患者生存率低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早期发现肝癌一直是医学界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目前,甲胎蛋白(AFP)是应用最广泛的肝癌血清肿瘤标志物,但AFP的敏感度为66%左右,特异性为82%左右,且容易受肝脏炎症状态和卵巢功能等影响。而异常凝血酶原作为新一代的肝脏肿瘤标志物逐渐被临床肝癌诊疗指南所采纳。   异常凝血酶原(DCP),又称PIVKA-II,是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II诱导的蛋白质,可出现于维生素K缺乏或肝细胞肝癌(HCC)患者的血清中。研究表明,除HCC之外肝病患者的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水平轻度升高,但HCC患者的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水平却显著升高。采用异常凝血酶原的界值诊断HCC,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48%和96%。HCC患者血清中异常凝血酶原的阳性率也高于AFP,异常凝血酶原与AFP对诊断HCC具有互补性,联合二者用于辅助诊断HCC,灵敏度可提高至71%。   HCC患者血清AFP和异常凝血酶原均可用于监测HCC的治疗效果及预测肿瘤复发的风险。但异常凝血酶原阳性的患者肝内转移、门静脉侵袭和肝静脉瘤血栓形成以及包膜浸润的发生率较高。   综上所述,异常凝血酶原比起其他传统的肝癌标志物,更具有发展前景和应用优势。在临床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中,把其纳为肝癌标志物筛查指标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Hao Xing, et al.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ntagonist-II as a biomarker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umor Biol. (2016) 37:15447–15456

2.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