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没有挤进科研圈的博士,最后都怎么样了

2021.6.25
头像

coconut

天道酬勤

  “博士毕业不做科研,就是在浪费社会资源、个人精力,甚至是逃避现实!”

  这是最近登上某论坛热搜的一则帖子,引发不少人的“口水大战”:有人称如此言论简直是道德绑架,也有人客观分析了博士毕业≠做科研的现实。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个博士都“卷出天际”的时代,做科研真的是必选项吗?如果不做,就成了浪费资源的罪恶者了吗?

   不是不想做,实在是“僧多粥少”

  首先,对于大多数博士来讲,不是不想做科研,而实在“僧多粥少”。

banquan13.jpeg

  倒退20年,博士仍是“物以稀为贵”,这些人毕业基本都直接输送到了我国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博士后流动站等单位中的全职科学研究岗位,从事“纯科研”工作,有种“对口分配”的感觉;而随着博士扩招,今天的博士毕业人数,已经远超科研岗位供给数量,满打满算恐怕只有半数的博士有机会从事“纯科研”工作。

  我们可以来算一笔细账。

  以国内某普通双非高校为例,在教职资源大池子固定的前提下,每年可流入的科研岗位人员不过数百人,而光是该校当年的博士毕业生都至少达到其5倍;更何况教职岗位“自给自足”的几率很小,大多数双非院校都是从比自己档次更高的大学招揽人才。

  这样一来,必然剩下不少无法从事“纯科研”工作的博士。

banquan13.jpeg

  有人会问了,既然明知科研岗位供不应求,又何苦培养那么多博士呢?

  我们暂且不牵扯“就业”这一大的社会问题,单从为社会输送优秀科研工作者的角度来讲,假定国家需要1000个基础学科领域科研人才,就至少要培养1万个PHD,因为在此之前并不能准确判断哪1000个是我们想要的人。所以,这个自然筛选的过程本身并无大碍。而剩下的9000个博士,总还会有其他选择。

  从事“轻科研”,不失为一种选择

  比如,从事“轻科研”,包括进入科研单位附属机构、事业单位科研岗位。虽然发paper、评职称的意味弱化了,但如果热衷于科研,总归还是在做自己擅长的事,也是博士价值的体现。

banquan13.jpeg

  另外,还有一大批人进入高端企业从事研发相关工作,在技术成果转化方面发力,也是“轻科研”的一种。目前,华为、阿里等互联网大厂每年都有面向博士的专项计划。某种程度上,此类科研工作更加“接地气”和“见效果”。

  就算不想做,也谈不上资源浪费

  退一步讲,就算“纯科研”和“轻科研”的工作都不想做,也谈不上资源浪费。毕竟,博士就读期间本身也是有较高产出要求的,他们已经为科研和社会创造价值,没有必要强行“扣帽子”。

banquan13.jpeg

  换个维度来看,培养博士的意义不应该被定位得如此狭隘。事实上,如果一个人能拿到博士学位,大概率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快速迭代的学习能力、应对多事务的时间管理能力、拆解复杂问题的逻辑能力……这些其实是做任何行业都需要的通用能力。

  所以无论考公务员、还是当产品经理,无论继承家族企业、还是下海创业,博士都会为社会创造高价值,又谈何资源浪费呢?

  选不选择继续做科研,永远是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只要在主动寻找努力的方向,发挥个人所长,就不辜负博士期间积淀下来的东西。

banquan13.jpeg

  做科研不是单纯靠情怀,靠努力,也与天赋、平台等因素密不可分;也并非每一个博士都必须按照科研工作者的“模板”去批量生产。

  为在科研方向有专长的创造机会,也给有其他选择的一些空间。

  让博士们各自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位置,而不是一味谈“内卷”、谈资源浪费,或许彼此的焦虑感都会平淡几分。

  毕竟只要不负时光、踏实进取,在哪里都将光芒万丈

青塔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