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气相色谱仪的原理

2021.10.08
头像

xujinping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气相色谱仪是利用色谱分离技术和检测技术,对多组分的复杂混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仪器。通常可用于分析土壤中热稳定且沸点不超过500℃的有机物,如挥发性有机物、有机氯、有机磷、多环芳烃、酞酸酯等。

  对含有未知组分的样品,首先必须将其分离,然后才能对有关组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混合物的分离是基于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气相色谱仪主要是利用物质的沸点、极性及吸附性质的差异来实现混合物的分离。

  待分析样品在汽化室汽化后被惰性气体(即载气,一般是N2、He等)带入气相色谱仪色谱柱,由于样品中各组分的沸点、极性或吸附性能不同,每种组分都倾向于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形成分配或吸附平衡。

  但由于载气是流动的,这种平衡实际上很难建立起来,也正是由于载气的流动,使样品组分在运动中进行反复多次的分配或吸附/解附,结果在载气中分配浓度大的组分先流出色谱柱,而在固定相中分配浓度大的组分后流出。

  当组分流出色谱柱后,立即进入检测器,检测器能够将样品组分的存在与否转变为电信号,在记录仪上表现为一个个的峰,称为色谱峰,色谱峰上的极大值是定性分析的依据。

  而色谱峰所包罗的面积则取决于对应组分的含量,故峰面积是定量分析的依据。一个混合物样品注入后,由记录仪记录得到的曲线,称为色谱图。分析色谱图就可以得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果。

网络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