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碳中和”背景下投资先进制造的几点体会

2021.12.16
头像

愿湫,十里亭

清风拂过十里亭,踏过春雪只待君。

  过去这一年,“碳中和”成为高频词。对于投资行业来说,它也格外有意思:因为投资绝大多数时候投向的都是变化与不确定;但绿色转型已成为未来最大的确定性,这一确定性有力地引导大量社会资本转向“碳中和”相关产业,通过不断探索最优的资源配置,去追求环境、公平、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共赢。

  高瓴资本2020年成立了高瓴产业与创新研究院,并在今年年初发布了行业第一份“碳中和”报告,同时完成了对高瓴自身的碳排查,加速推进低碳化运营。此外,我们还向高瓴被投企业伙伴发出了业内首份“碳中和倡议书”,邀请大家一起拥抱变化,打破发展惯性、加速低碳转型。

  在“碳中和”这个投资命题下,高瓴是如何探索的?我们有哪些发现?这里分享一下我们阶段性的心得。

  “碳中和”是中国制造最好的机遇

  先来看中汽协提供的一组数据。2020年底,新能源车新车消费渗透率约为5.4%;到今年10月,这一数字攀升至18.2%。这一增长超出了哪怕是最乐观的人的预期,它意味着汽车电动化已突破临界点,即将进入陡峭增长期。

  而中国有幸在其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凭借科技创新,打造出了一批原创、环保、受用户欢迎的产品,同时通过优质供给激发需求,带动了上至原材料、电池、储能到整机厂,到下游的充电桩、换电等在内的一整条创新产业链的震荡,推动了中国制造的加速变革。

  再来看能源产业。今天的中国企业正在每个制造环节上对工艺反复优化、在生产设备上不断创新、对新技术持续尝试,直接推动了太阳能发电成本的大幅下降,在光照资源丰富的地区每度电甚至降至1毛钱(煤电成本一般在0.2~0.3元)。根据国家能源局今年9月发布的数据,光伏的平均成本较10年前下降了75%。

  能源行业每降一分钱都会带来需求的大涨,大量廉价的电又将衍生出更多的新兴产业。可以说,“碳中和”正在把能源业变成先进制造,因为制造业的特征就是“成本随着规模扩张而持续下降”。

  因此我相信:中国要实现“碳中和”,必须推动整个制造业向先进制造全面升级。这仅仅通过控制碳排交易、资源调配是不够的,唯有大规模的技术升级、以新的绿色技术驱动、为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制定新标准,才能在零碳时代获得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碳中和”既是外部约束条件,也是中国制造最好的发展机遇。

  “碳中和”下先进制造的4个特征

  和传统制造业相比,“碳中和”背景下的先进制造到底有何特征?在高瓴“科技+实业”的投资“哑铃”中,这是我们会重点关注的问题。经过多年来的研究和摸索,我们目前会从下述4个维度来看。

  首先,和传统制造相比,先进制造关键看能否完成由量到质的升级、和从大到强的突破。

  由量到质的升级需要一套科学、现代的生产流程和管理工具,需要数字化、精益管理等方法论加实践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本质是对制造业“大脑”的升级。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已向世界输出了源源不断的商品,而成为制造业强国的标志则要看我们能否在产业中突破性地开发和利用新技术、向世界输出更先进的生产力。

  其次,先进制造是传统制造向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升级。

  过去10多年,我们目睹数字技术缔造了整个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产业,在走向零碳化的过程中,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发生同样巨大的化学反应。当前,全球制造业正从设备自动化向数据智能化时代迈进。以软件为驱动的数据实时流动是解决制造业中不确定性、推进效率飞升的核心密码。

  第三,先进制造是面向全球市场、追求世界领先的“中国制造”。

  这一点在我们关注和投资的很多企业身上已非常突出。比如电池行业,以宁德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就始终在开拓全球最领先的技术,它从来没有把对手限定在身边。因为从传统制造业升级到先进制造的本质动力,就是占据全球产业链价值的更高端。

  第四,先进制造的本质是人才密集型产业。

  传统制造业或是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而先进制造一定是人才密集型。先进制造创业,就是工程+科学,是强科技创新驱动下的工程师创业。

  工程师的使命是解决问题,且是以不断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人口红利已消失,但我们每年有500万工科大学生毕业——这一数字是美国的10倍,当他们进入制造业,将带来巨大的工程师红利。

  中国的创新已进入深水区,未来创企将越来越多地从商业模式创新转向原发技术创新。而随着对基础科学投入的提升、技术人才创业时代的到来,叠加这一波工程师红利的释放,我认为先进制造转型孕育了大量机会。

  资本要做制造创业者同路人

  那么,在“碳中和”背景下,制造业这一百年未遇的转型机遇中,资本能做什么?

  高瓴创始人张磊曾在几年前表示:“创投行业已进入农耕时代。而以中国制造业升级为核心的产业创新,正是一个需要精耕细作的行业。”制造业作为经济之本,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评估基准。而在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之下,培养一批关键技术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更是补足产业链短板的关键。

  高瓴多年前就开始“重仓”中国制造,对包括百丽、公牛、怡合达等企业做了投资。百丽和公牛虽看似是消费品生产商,但实际上它们都做了大量上下游的垂直整合,都是有上万人规模的制造业企业。对其中部分企业,我们还派出上百人的成建制团队深入到一线,与他们同寻找、共实践通过精益管理、数字化转型等方式完成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跃迁的解决方案。

  专精特新企业在技术攻关到市场开拓之间有很大的挑战,往往需要穿越多重“死亡谷”。高瓴除了提供长期的资金支持,还以丰富的科技与实体企业生态,发挥科技创新连接器、催化剂和加速器的作用,通过专业的资源配置,帮助“专精特新”企业持续创新。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仅以资金来支持是不够的。尤其现在,当“碳中和”推动制造业走向全面重构、带来机遇的同时,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本人是学自动化出身,最早进入投资行业时跟工业和能源打了多年交道,深知制造业里有太多细节,需要解决太多问题。我们把自己作为制造业创业者的同路人,去分享我们过去十多年来对行业的观察和体验;我们组建的超过200人的深度价值创造团队中,专门设有“精益制造/供应链”专业序列,就希望以精益管理工具,帮助企业重新梳理和构建价值链体系,以“健身教练”的身份帮助企业打造自己的内生核心竞争力。

  我们也会以不止于资金的方式,提供包括数字化升级、组织人才搭建等在内的多种工具,为企业提供更精准、更及时、更深度的定制化服务。当正确的道路一旦确定,我们就会毫无保留地用所有资源去帮助大家吸引人才、开拓市场、加速发展。我们期待成为科学家和创业者的共创伙伴。


中国科学报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