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诊治病例报告-1

2021.12.28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血泡样动脉瘤临床较少见,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脑血管病变。尽管其有手术及血管内治疗多种方法作为治疗选项,但至今尚无公认的最佳治疗手段。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微创神经外科于2017年3月收治1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患者。患者先诊断为右侧颈内动脉动脉瘤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1个月复查DSA诊断为血泡样动脉瘤,再行开颅动脉瘤包裹夹闭术,取得良好的效果。本研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血泡样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

 

1.临床资料

 

1.1临床表现

 

患者,男,49岁;入院前7h无明显诱因,突发剧烈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急送当地医院就诊,头部CT检查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图1A);转入我院进一步诊治。查体:意识清楚,语言流利,Hunt-Hess分级Ⅱ级,Fisher分级Ⅲ级;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脑膜刺激征阳性,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头部CTA检查示右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图1B);进一步行DSA检查示动脉瘤略有增大,但形态无明显变化(图1C)。

 

1.2血管内治疗

 

考虑到动脉瘤在CTA与DSA上显影的差异,结合患者当时的经济状况及对破裂动脉瘤支架辅助术后使用双抗的担心,决定先按囊性动脉瘤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患者全麻、全身肝素化后,将6F导引导管送入右侧颈内动脉,Traxcess14微导丝导引Headway21支架微导管越过动脉瘤颈,头端到达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备用。再将Headway17微导管塑形后顺利到达动脉瘤内,依次向动脉瘤内填入MicroPlex103/6Cosmos(Microvention Company)等5枚弹簧圈后,以1.5/4的Hypersofthelical收尾,即刻DSA示动脉瘤接近完全栓塞且弹簧圈稳定,载瘤动脉通畅(图1D)。术后患者无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出院前复查头部CTA(图1E),显示弹簧圈稳定、动脉瘤栓塞满意。

 1636938226101852.png

尽管治疗效果满意,但仍然不能排除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BBA),故建议患者1个月后复查血管造影。

 

1.3手术治疗

 

血管内治疗术后1个月,复查全脑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内弹簧圈被压实,动脉瘤颈增大,且形态不规则(图2A、B),符合血泡样动脉瘤的诊断条件之一。鉴于血泡样动脉瘤的诊断逐步明确,结合患者的意愿及经济状况,决定行动脉瘤包裹夹闭术。术前行压颈训练,提示代偿良好。全麻后,为防止术中出血,首先在颈部显露右侧颈内动脉,预留临时阻断带。

 

右侧常规翼点入路,准备在硬脑膜外磨除右侧前床突;但由于脑组织张力高,而改为硬脑膜下操作,行终板造瘘释放脑脊液。终板造瘘后脑松弛良好,重新回到硬脑膜外,磨除右侧前床突,返回硬脑膜下操作。显露右侧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见局部组织粘连明显,透过白色的纤维蛋白膜可见动脉瘤内的弹簧圈(图2C)。

 

仔细分离动脉瘤周围的粘连组织,切开硬膜环,充分显露载瘤动脉近端。取生物型硬脑膜补片(商品名Ⅱ型脑膜建,广东冠昊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剪裁成0.8cm×4.0cm大小,剪裁标准应超出动脉瘤颈并且不影响其近远端的分支;将“粗糙面”朝向内侧,在眼动脉与颈内后交通动脉之间包裹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为防止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分离及复发,瘤颈两侧各放置少许Teflon棉絮包裹加固,并用一标准弯形动脉瘤夹平行载瘤动脉将硬脑膜补片、Teflon棉絮及动脉瘤颈一并夹闭(图2D、E)。术中吲哚菁绿(ICG)造影示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显影满意(图2F);神经电生理监测显示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均未见异常。术后患者无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术后8个月,复查DSA显示脉瘤夹闭良好,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无复发(图2G);患者无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

 1636938244936663.png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