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围手术期顽固性低舒张压致高龄患者骨折内固定术后...-3

2022.1.06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对于脑卒中高风险的患者的监测,可采用脑电图和体感诱发电位监测脑缺血,且脑电图比体感诱发电位敏感度更高。在心脏手术管理中,近红外光谱技术对脑氧饱和度进行无创的连续监测,有利于早期发现脑血氧饱和度下降,降低围手术期脑卒中的风险。对高危患者,需要多种监测手段进行互补,术中和术后持续监测。机体在正常生理状况下,脑血管可通过自身调节的机制使脑血流量保持恒定。

 

高龄合并高血压患者脑血流调节功能下降,围手术期维持适当的脑灌注压对于降低脑梗死的发生意义重大。相关研究发现,对于急性卒中患者,维持平均动脉压在较高(>90mmHg)水平,积极处理术中低血压,清醒镇静与全身麻醉相比,两者在术后3个月神经预后方面没有差异;无论采用哪种麻醉方式,维持较高的血压(收缩压>140mmHg,平均动脉压≥70mmHg),对保证脑血流灌注至关重要。

 

上文提及,高血压患者舒张压<65mmHg可增加脑卒中的危险性,围手术期应关注舒张压的变化情况,通过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来降低低血压的发生。对动脉硬化的患者,轻微的高碳酸血有利于舒张血管和提高脑灌注。此外,疼痛刺激、体温变化、麻醉药物、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等均是影响脑血流的相关因素,此类高危患者除术前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感染等,同时应避免缺氧和二氧化碳的蓄积、维持体温、减少术后疼痛刺激等,以降低脑梗死的发生概率。

 

对脑卒中高危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包括:①术前干预高危因素;②术中采用合理的麻醉方式和特殊监测技术;③术后早期识别急性卒中,及时处理。对于脑梗死高危患者,应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早期的干预,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根据2015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严格监测血压,规律服用降压药物,高龄(>65岁)合并有糖尿病患者可降至140/90mmHg以下;定期监测血糖,改进生活方式,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的基础上,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风险;国外研究显示,房颤可以增加脑卒中风险4~5倍,应根据年龄及相关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分层、出血风险评估、患者意愿进行抗凝治疗;此外,早期发现及干预心脏疾病、控制炎症及感染、适当的体力活动、低盐饮食等可降低脑卒中风险。

 

对于已明确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根据2018美国卒中协会/美国心脏协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管理指南,可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对卒中严重程度进行评估,早期测定基线期血糖、心电图、肌钙蛋白,及时纠正低血压及低血容量,控制高血压,控制高血糖,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进行早期干预;对于非心源性急性卒中患者,早期进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以降低卒中和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复发;对于合并房颤的患者,发病后4~14d开始口服抗凝药是合理的;对于无禁忌证的卧床患者,除抬高患肢、鼓励自主活动、抗血小板治疗外,可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以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但对运动功能障碍的卒中患者,皮下注射抗凝药预防剂量获益并不明确。围手术期脑梗死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手术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诱发围手术期脑梗死的因素多种多样,治疗效果欠佳,因此强调早期的一级预防,对于可疑患者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查,以早期发现和治疗。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