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间断性头痛病例分析

2022.1.12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患者,男,36岁,以“间断性头痛3个月、加重2d”入院。疼痛位于枕部,以晨起为著,休息后无明显缓解。发病以来,无明显恶心、呕吐及发热症状。患者既往体健,入院时意识及精神状态正常,查体颅神经未见异常,四肢感觉及运动无明显异常。

 

影像学表现:磁共振(MR)平扫左侧小脑半球见大小约4.4 cm×3.4 cm椭圆形囊状长T1长T2信号(图1、2),边界尚清,内壁厚薄不均,皮层侧见2.0 cm×0.6 cm结节状等信号,囊内可见等信号分隔,外壁较光整,周围可见不规则片状长T1略长T2水肿带,境界不清;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病灶囊壁呈等信号,囊内呈低信号(图3);MR增强病灶壁结节显著强化,囊壁及分隔不均匀强化(图4、5);邻近四脑室及脑干受压略向右侧移位。MR诊断:低级别胶质瘤,转移瘤待排。

 1606434314108223.png

1606434328158054.png

5.png

图1横断面T1WI示左侧小脑半球囊状长T1信号,皮层侧囊内见等信号壁结节,周围可见小片水肿区;图2横断位T2WI示左侧小脑半球囊状长T2信号,皮层侧囊内见等信号壁结节;图3横断面DWI(b值=800s/mm2)示病灶囊壁呈等信号,囊内呈低信号;图4横断面增强扫描T1WI示壁结节明显强化,囊壁不均匀强化,中心囊液未见强化;图5矢状面增强扫描T1WI示囊壁及壁结节明显强化,中心囊液未见强化

 

手术及病理:术中见小脑实质瘤体呈囊状,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分界,囊下外侧壁见一直径约2.0 cm壁结节,无包膜,呈紫红色,与囊壁粘连紧密,其下见一动脉穿入其中。探查壁结节呈团状血管窦,血运丰富,易出血,遂切除病灶部分瘤体,术中冰冻提示血管瘤性病变,术后本院病理诊断毛细血管瘤。免疫组化:CD31(+);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部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Ki-67(+6%)。后经西安交通大学一附院会诊后,认为本例瘤体内虽然未见间质细胞,但标本少,结合好发部位,最终诊断血管母细胞瘤(图6)。

 6.png

图6 病理图片示肿瘤细胞密集,由大小不等的毛细血管构成,部分管腔扩张(HE染色×100)

 

讨论

 

血管母细胞瘤为颅内真性血管性肿瘤,小脑多见,很少累及脊髓。该病好发于青年,20~55岁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有家族遗传倾向。一般单发,若为多发,常合并Von Hippel-Lindau病。根据影像表现可分为大囊小结节型、囊型及实质型,以大囊小结节型多见,典型表现为“大囊小结节”。囊实型及囊性MR表现:壁结节呈等信号,囊液T1加权呈低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壁结节明显强化,囊壁一般不强化。实性肿瘤MR表现:T1加权呈等低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周围伴水肿。肿瘤的特征表现之一是瘤内或瘤周见流空血管影。

 

本例属于大囊小结节型,增强后壁结节及囊壁明显强化,因本病囊壁强化较少见,故误诊为低级别胶质瘤。本例患者虽病理未见明显间质细胞,但结合年龄、好发部位、增强特点及术中所见,综合考虑血管母细胞瘤。

 

鉴别诊断:①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儿童,以囊实性为主,强化较血管母细胞瘤轻,本例患者35岁,并囊壁明显强化;其次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胆碱(Cho)升高,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减低,而血管母细胞瘤内无NAA可与之鉴别。②转移瘤:常有原发病史,病灶可单发、多发,有“小病灶大水肿”特点;囊性转移瘤囊壁一般呈环状强化。本例青壮年,无原发病变,病灶周围轻度水肿,可与转移瘤区别。③脑脓肿:一般有临床症状,脓壁较厚较均匀,无壁结节,周围水肿较明显,增强壁环状强化,DWI像呈高信号。本例DWI呈低信号,可与之鉴别。④小脑单纯性囊肿:一般囊壁光整,囊液信号均匀,与脑脊液信号接近,瘤周很少有水肿;囊实型血管母细胞瘤见壁结节,周围伴水肿,并且瘤内或肿瘤周围见留空血管影与之区分。

 

总之,本例误诊主要是血管母细胞瘤囊壁强化,临床中非常少见,其次是忽略了增强程度,另外MR瘤周流空血管影显示不明显。提醒以后在工作中全面观察病变影像特点。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