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生命分析前沿:更灵敏、更快速

2022.7.28
头像

TBiotin

whisper of insanity

——第十七届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生命分析专场

2022年7月17-18日,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第十七届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在山东青岛黄海饭店举办,精彩不断。

17日下午开始的生命分析分会场报告中,研究者们分别介绍了在CEMS、原位质谱、外泌体检测、电化学传感器、蛋白质组学、脂质组学、核酸快检、荧光探针、分子成像、单分子测量、脑科学、合成生物学、新型串联质谱仪器研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318326_202207281450541.jpg

生命分析分会会场

318326_202207281459531.jpg

报告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顾问委员/北京大学张新祥教授

报告题目:衍生化技术提高CEMS检测生物活性分子灵敏度方法

糖基化研究面临低丰度、强极性、难检测等难点,需解决细胞选择、目标分子选择及方法简化等关键问题。张新祥教授课题组开发了一系列衍生化技术提高CEMS检测生物活性分子的灵敏度,他介绍了该技术的样品制备、质量控制、检测效率和成本效益,并讨论了该技术在医学领域新场景、新问题中的应用、组合与优化等方面的问题。

318326_202207281459591.jpg

报告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周江教授

报告题目:SICRIT-MS用于各种样品中VOCs的原位质谱分析

SICRIT-MS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新型检测方式。周江教授团队与华质泰科公司合作,发展了基于SICRIT(流过式介质通路放电源)的技术,并介绍了该技术对各种样品中VOCs进行原位质谱分析的研究成果。

318326_202207281500041.jpg

报告人:东北大学理学院院长徐章润教授

报告题目:高灵敏度的外泌体检测方法研究

外泌体作为细胞分泌的产物,其来源广泛且携带有丰富的遗传物质,可以为癌症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信息,是极具潜力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徐章润教授课题组开发了显著提高外泌体检测灵敏度的方法,该方法为外泌体的精准识别和癌症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路径。

318326_202207281500101.jpg

报告人:青岛科技大学化学院院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罗细亮教授

报告题目:抗污染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其检测应用

利用多肽合成简便、组成可调且易于修饰的特性,可筛选特定的氨基酸序列,罗细亮教授课题组设计合成了具有高度亲水性并呈现电中性的抗污染多肽序列,并同时整合识别功能和固定功能。将设计合成的多肽引入传感界面,构建了新型的抗污染电化学传感器,实现了复杂生物样品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和氨肽酶N(APN)的高灵敏、特异性检测,推进了生命分析化学尤其是生物传感器领域的发展。

318326_202207281500151.jpg

报告人: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资深工程师郭振昌

报告题目:蛋白质组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近期赛默飞发布了多款新仪器、软件和工作流程。这也将进一步支持蛋白质组学、生物制药特性和数据获取方面的创新,同时为科学家们关键性的研究助力赋能。郭振昌介绍了赛默飞的一系列创新,从靶向小分子定量,到高通量定量蛋白质组学、生物分子表征的进步,再到直观、人工智能驱动的前沿生物研究软件的革命,赛默飞永不停下创新的脚步。

318326_202207281500211.jpg

报告人:北京大学刘小云研究员

报告题目:基于高精度质谱技术的蛋白修饰解析

尽管蛋白质组技术在诸多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蛋白质的可变多样性等特殊性质决定了蛋白质研究对技术的要求远高于核酸。刘小云课题组致力于发展新型高通量、高灵敏度蛋白质组学方法,并从整体层次大规模分析细菌感染中蛋白质表达及翻译后修饰的动态变化,从而揭示细菌致病的分子机理,为设计和发展抗感染新药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318326_202207281500281.jpg

报告人:青岛大学石超教授

报告题目:一体化核酸快检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核酸检测的程序大致包括释放、扩增和对比检测。其中,核酸快速提取试剂,兼具样本保存、核酸释放功能,可在3分钟内完成样本处理。石超教授课题组开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SEA核酸扩增平台和ASEA核酸扩增平台,可实现半小时内DNA/RNA靶标扩增。简码基因在“免提取+快速扩增”的技术方案基础上,开发了快速一体化检测产品及配套快检设备,可实现40分钟内全程核酸检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已出口多款核酸快检产品到东南亚、非洲等市场。

318326_202207281500341.jpg

报告人:南京工业大学陈小强教授

报告题目:功能染料分子结构设计及在传感与成像领域应用

传统染料衍生的功能探针作为分子工具,已在环境监测、生物成像与医学诊疗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陈小强教授课题组以传统染料为母体,通过分子结构设计赋予染料新的功能,并拓展了染料在传感、成像与光控释领域的应用,包括基于化学反应触发的功能染料在生物传感与成像领域的应用、基于光触发螺吡喃染料在流体表面温度场及流型成像领域的应用,以及基于光触发的Sanger试剂衍生功能染料作为光笼分子在控释领域的应用。

318326_202207281500401.jpg

报告人: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市场经理肖尧

报告题目:利用先进技术让合成生物学引擎高速运转

合成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以可持续方式,利用简单、廉价、可再生的原始材料,生产有价值的化学产品。肖尧介绍了近期安捷伦同时发布的四款四极杆质谱新品,包括一款单四极杆气质联用仪、两款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和一款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利用先进的智能化分析测试仪器,提高用户实验室的运营效率,助力合成生物学的发展。

318326_202207281500471.jpg

报告人:湖南师范大学熊二虎教授

报告题目:新型纳米金球形核酸探针构建及其生物传感应用

基于核酸修饰的纳米金球形核酸探针(SNA)主要由纳米金(AuNPs)核心和稠密的核酸链组成。熊二虎教授课题组通过将核酸的分子识别和可编程性与AuNPs的光学、化学、电学和催化性能相结合,发明了一种简单快速、高效稳定、经济且通用的球形核酸制备方法,可以扩展到几乎所有类型核酸序列的标记,在生物医学和纳米技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18326_202207281500531.jpg

报告人:厦门大学朱志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空间限域的高性能生物传感

限域效应能够增强分子间相互作用,提高反应物的局域浓度,提升信背比,可有效提取微弱信号。因此利用限域效应可提高复杂体系生物传感的关键性能。朱志教授课题组基于宏观角度的限域,发展了催化产气的生物检测新原理;并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微观限域,进一步发展了系列单分子单细胞分析新方法及单分子筛选新方法。最后,朱志教授为大家讲述了基于DNA结构的精确纳米限域,构建了高性能的传感器件,在复杂体系的生物分析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分子识别基础和生物传感新方法,也为新型传感器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318326_202207281501021.jpg

报告人: 上海中医药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葛广波教授

报告题目:药物代谢酶特异性光学底物的设计研发及应用

药物代谢酶在机体防御、外源物清除及内源物代谢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特异性探针底物作为药物代谢酶活性表征的关键工具分子,在新药发现、临床药理学及精准医学检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针对代谢酶抑制剂和诱导剂的高通量筛选与评价,葛广波教授课题组开发了设计特异性探针底物的方法,并将其用于活细胞等复杂生命体系中目标代谢酶活性的实时检测。葛广波教授以CES1A和CYP1A1两种人体重要的药物代谢酶为例,详细讲述荧光探针底物的设计研发过程及应用进展。

318326_202207281501141.jpg

报告人: 北京化工大学王卓教授

报告题目:脑部成像分子探针的设计合成

人类大脑作为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体电信号传导的“控制室”。大脑病变往往引起十分严重的疾病,例如神经细胞内原纤维缠结和神经元突触功能异常引起的阿尔茨海默症(又称老年痴呆)。脑部成像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不利于荧光分子探针成像。王卓教授课题组近期设计合成了可用于脑部成像的分子探针,并已取得众多有应用成果。

318326_202207281501221.jpg

报告人: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谢洁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QLIT-6610液相色谱四极杆-线形离子阱串联质谱系统研发及应用

四极杆-线形离子阱(Q-LIT)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与磐诺仪器公司共同研发。通过四极杆分离,线性离子阱同时碎裂、储存和富集技术,有效降低了空间电荷,提升了质谱测量的准确性,实现了复杂基质中痕量物质的精准定量。谢洁表示,该仪器与其他国外仪器血清样本检测比对试验证实,Q-LIT6610已与国外的仪器性能一致,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在未来有望打破国外仪器垄断中国质谱市场的格局。

318326_202207281501311.jpg

报告人:南京大学应佚伦教授

报告题目:空间选择性纳米孔道的构建与单分子电化学测量

纳米孔道单分子电化学技术是在电场力驱动下,实时记录单个分子穿过纳米孔道时产生的特征阻断电流信号。通过对大量单个电流信号的统计分析(阻断电流、阻断时间、阻断信号频率及信号形状等),可实现对单个分子行为信息的解读。应佚伦教授表示,虽然目前对纳米孔道单分子电化学已取得成效,但是如果想进一步深入研究,高精准的仪器研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应佚伦教授团队研制出纳米孔道电化学测量仪器系统,可完成单个多肽分子传感与测序。

318326_202207281501371.jpg

报告人: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史文研究员

报告题目:基于共轭调控的荧光探针研究

目前近红外二区(1000-1700nm)荧光探针因成像质量较好而引起关注,相比于近红外一区(NIR-I, 650-900 nm),近红外二区成像具有较低的自发背景荧光、较深的组织穿透性和较高的信背比;基于有机小分子的荧光体表现出较高的安全性,已用于临床。在碱性甲醇体系中,史文课题组由罗丹明与盐酸羟胺通过名为ICCAS的重排反应,一步制得了具有二苯并[1,4]氧氮杂环庚烷核心骨架的罗丹明类新型光学探针,实现了巨噬细胞泡沫化过程的荧光成像分析,并揭示出该过程中产生的过氧亚硝基主要位于脂滴中。

318326_202207281501431.jpg

报告人: 武汉大学陈素明教授

报告题目:化学驱动的脂质异构体深度质谱组学研究

脂质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分子,在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脂质组学”近年来发展迅速,质谱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脂质异构体的多层次结构解析提供了可能,也为研究脂质异构体的代谢和发现新的脂质异构体生物标志物奠定了基础。陈素明教授表示,深度质谱分析研究需要构建新的化学体系,以深度质谱方法对异构体、低丰度的生物分子和反应活性中间体进行研究,可从物理和化学两个维度进行解剖分析。

318326_202207281501481.jpg

报告人: 北京大学药学院李鲜婵研究员

报告题目:神经囊泡的电化学实时动态监测

神经系统活动及人类神经和精神疾病的形成和发展,无不与神经化学过程相关。因此神经化学的精准测量对于揭示神经功能的奥秘以及神经和精神疾病的生理病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李鲜婵课题组通过对神经囊泡的电化学实时动态分析,借助分析化学和联用技术,对脑部电生理、光遗传等性质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化学、物理、电子等信息数据,揭示了脑功能的作用机理。

 


分析测试百科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