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聚焦光电、质谱 北京建设国家级高端科学仪器产业基地

2022.8.19
头像

小编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进一步促进我市计量事业发展,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起草了《关于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欢迎社会各界提出意见建议。

  《意见》指出要推动高精度、网格化、智能化、集成化、通用型关键传感器研发,在量子传感器、太赫兹传感器、微量气体传感器、高端图像传感器等方面取得突破。以怀柔科学城建设为重要契机,聚焦光电、质谱、真空、低温等领域研发一批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建设国家级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基地。围绕空间探测、先进遥感、导航定位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测量技术攻关,加强智能化计量校准技术研究,研发以北斗系统和新兴材料为核心的高端计量通用仪器。

  关于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计量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本技术保障,是实现大国首都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技术手段,是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重要质量基础设施。

  “十三五”时期,全市一盘棋推动计量事业快速发展,创新性和前沿性计量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持续建成,量传溯源体系不断完善,京津冀计量区域协作机制建立实施,计量测试技术服务产业发展水平逐步增强,初步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计量工作格局,计量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还存在计量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重点领域关键计量测试技术有待突破,企业总体计量意识和计量基础能力有待提高,计量服务保障能力与公众对健康、安全、公平贸易等方面的更高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

  进入新发展阶段,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全面采用物理常数定义,国际测量技术规则与格局重构,首都高质量发展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频共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为首都新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国发〔2021〕37号)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升本市计量能力和水平,推动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首都发展为统领,贯彻计量发展规划,优化计量制度设计,攻关基础前沿计量技术,构建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推动计量量子化、数字化变革,充分发挥计量对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作用,对产业发展的提质增效作用,对市场秩序的维护规范作用,对民生福祉的服务保障作用,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助力促进作用,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计量支撑。

  二、基本原则

  突出创新引领。聚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面向北京市发展重大需求,以国际单位制量子化变革为契机,充分利用首都科技创新资源,发挥计量科研支撑作用,加强基础性、前沿性、共用性、探索性和颠覆性测量技术研究,构建良好计量科技创新生态,推动计量“产检学研用资”协同创新。

  突出服务发展。服务高精尖产业发展,围绕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计量测试服务需求,建设立足北京、服务京津冀、辐射全国的现代先进计量测试体系。支撑碳中和目标率先实现,加强碳排放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建设碳中和计量技术、管理、服务体系。

  突出深化改革。围绕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推动计量数字化转型,实现计量数字化赋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探索建立新型计量监管服务模式,由“计量器具监管”向“信用监管”“风险监管”转变,以更为灵活、多元的机制提升计量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突出协同开放。助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推动京津冀计量技术协同、资质互认、能力互补、共研共建,加强华北地区计量技术研究和交流合作,为全国计量事业发展贡献首都力量。加强国际计量交流,促进开放合作。

  突出共治共享。加强政府对计量事业发展的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着力完善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计量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增强经营者主体责任意识,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让计量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计量发展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2025年主要目标:首都计量科技创新能力全国领先,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日趋建立,计量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计量监督管理体系逐步完善,计量工作在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支撑“两区”建设、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等工作中的技术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有力支撑保障新时代首都发展。

专栏1  十四五”时期计量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指标名称2025年属性
1建设计量测试领域国家级中心(基地、实验室、专业站)5家预期性
2建设市级计量中心10家预期性
3现行有效地方计量技术规范100项预期性
4强制检定项目市级及以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标覆盖率90%预期性
5累计培育全市诚信计量示范单位6000家预期性

  2035年远景目标,将首都建设成为计量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之都,现代测量体系先进之域,计量秩序首善之区,计量共建共治共享之城,为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计量基础支撑和保障。

  四、计量科学技术创新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一)加强计量前沿技术研究。以海淀中关村科学城、昌平未来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城一区”为主平台,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阵地,在量子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开展在线计量、远程计量、嵌入式计量以及微观量、复杂量、动态量、多参数综合参量等计量测试前沿技术研究。加快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加强国家前沿计量技术研究成果在北京落地应用。推进量子计量技术占先,以小型化量子时间标准和小型化约瑟夫森量子电压标准等为代表,探索量子计量技术在精密仪器设备中的应用。支撑构筑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发展高地,加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新材料精密测量技术,开展纳米及薄膜二维材料的测量表征研究,重点加强石墨烯测量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研究石墨烯生物传感器核心关键技术,建设石墨烯催化剂与先进石墨烯复合材料检测用标准谱库。

  (二)突破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测量技术。把握大数据为特征的新科研范式变革机遇窗口期,鼓励共性关键测量技术研发,面向高端仪器设备核心器件、核心算法和核心溯源技术开展研究,加快推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车联网等重点领域精密测量技术研究。充分利用首都国家级专业机构、科研院所、高端智库人才聚集优势,鼓励多机构联合开展跨界先进测量技术研究。推动高精度、网格化、智能化、集成化、通用型关键传感器研发,在量子传感器、太赫兹传感器、微量气体传感器、高端图像传感器等方面取得突破。以怀柔科学城建设为重要契机,聚焦光电、质谱、真空、低温等领域研发一批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建设国家级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基地。围绕空间探测、先进遥感、导航定位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测量技术攻关,加强智能化计量校准技术研究,研发以北斗系统和新兴材料为核心的高端计量通用仪器。

  (三)开展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技术研究。加强量值传递扁平化和技术研究。开展适用于复杂环境、实时工况环境和极端使用环境的智能电表、电动汽车充电桩、医用影像设备、健康检测设备、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等仪器仪表的远程溯源技术和新型动态量值溯源方法研究。在交通领域研究应用新型动态量值溯源方法,开展道路信息监测系统不停车量传溯源技术研究。开展现场多场景条件下流速量值复现技术研究,探索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下超临界-气液两相流量计量体系建设。

  (四)开展计量数字化转型研究。在精准医疗领域建设国家计量数据建设应用基地,在卫星导航、交通、能源、环境监测等领域推动计量数字化转型,加强数字化仿真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推动跨行业、跨领域计量数据融合、共享与应用,强化计量数据的溯源性、可信度和安全性,参与建设国家标准参考数据库。开展生物分子多维数字化表征技术研究,实现原位生物结构单元表征。

  (五)加大标准物质研制应用。研制化学、生物分析与环境监测领域急需的气体、液体、颗粒物标准物质,建立颗粒物量值计量方法及相关标准物质,形成功能性颗粒物微球核心研制能力和核查能力。加强生物类、功能标记类、挥发性有机物、新材料标准物质制备、定值、溯源评价及量值传递应用新模式。针对生命科学新计量面临的国际难题和体系尚未建立的迫切需求,开展核酸、多肽和蛋白分子的表征及量值溯源研究。研究功能性食品活性因子制备技术、高准确定值技术和标准物质,实现活性因子的高效识别、准确测定和量值溯源。

  (六)构建计量科技创新生态。围绕北京智能制造、高端制造等高精尖产业发展需求,密切跟踪当前世界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率先开展产业计量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建设“产检学研用资”多元主体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在京国家级科研机构引领作用、综合性计量技术机构骨干作用、行业领域科研院所专业优势、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打造先进计量测试实验室,完善首台套重大装备创新与应用示范检验检测支撑体系,发挥产业技术联盟作用,不断汇集产业上下游计量服务资源,在战略性、关键性重大测量项目上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专栏2 计量科技强基工程

  1.量子化标准和应用技术研究:研制时频、电压等量子化计量标准,开展小型化量子计量标准实时、在线测量技术研究,实现授时设备、精密电子设备的高精度原位远程校准服务。

  2.计量数字化变革:研究精准医疗、智能电网数字化计量性能评价标准技术,建立DR、CT等大型医疗影像设备数字化计量标准,建设线上精准医疗计量数据评价系统和服务示范应用平台,实现精准医疗、智能电网风险监管和预警。研究基于网格化、传感器化环境监测平台新型量值溯源与质控技术,提升智慧城市监管水平。

  3.北斗卫星导航应用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北斗卫星导航及多传感融合的组合导航系统时空信息溯源技术、卫星导航通信抗干扰/可靠性测试技术研究,建立可量化、可复现、可溯源的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模拟计量校准系统和测试标准用例库。

  4.石墨烯复合材料计量测试技术:研究石墨烯材料表面电阻、介电特性、电磁屏蔽性能、磁学、光学、热学等特性计量技术,研发石墨烯复合材料计量装置,研发石墨烯材料标准物质,推动石墨烯在膜材、隐身材料、屏蔽材料、吸波材料中的应用。

  5.重点领域标准物质研制:在石墨烯材料物理性质二维结构及成分含量,微生物特征基因、致癌基因突变核酸、蛋白类疾病标志物、活性多肽/寡肽、α-氨基酸、质谱流式金属标签物、功能性颗粒物等标准物质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

  五、产业计量测试服务高精尖产业发展

  (七)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重点布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撑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集成电路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开展集成电路、通用芯片、工业控制芯片、工业互联网等关键领域计量技术攻关,夯实北京工业互联网技术自主供给能力,提升数据和知识协同驱动的计量测试能力。以我国自主研发的天通系统及小卫星通信为重点,研究通导遥一体化计量校准系统。支撑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关产业,研究第六代移动通信测试技术。

  (八)构筑高端生物医疗设备领先优势。加快医疗设备和精密科学仪器测量技术攻关,研究高端医疗影像设备、体外诊断设备、生命科学检测设备、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器、新型分子诊断仪器、手术机器人、智能可穿戴监测设备等高端医疗器械关键参数计量测试技术。借助虚拟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对医疗影像设备进行智能评估,对智能健康检测设备开展计量检测。

  (九)助力“北京智造”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充分发挥计量对高端科学仪器和图像传感器、通用芯片、制造工艺等技术支撑,提升成熟工艺产线成套化装备计量供给能力以及关键装备和零部件计量保障能力,加强自动化成套装备的计量检定、校准、测试和检测数据的采集、管理和应用。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突破固态激光雷达、成像毫米波雷达、融合感知等先进环境感知技术测试。开展智能机器人和智能装备计量测试技术研究,研究具有人工智能特征的机器臂、机器人的计量校准技术,以定量方式进行计量评价。推动下一代轨道交通通信和智能控制系统测试技术自主可控。

  (十)提升航空航天计量测试保障能力。围绕航空、航天等领域,聚合优势资源,推动新兴领域计量体系建设。推动航空装备计量数字化、体系化发展,为航空装备发展提供计量测试技术支撑。提升商业航天卫星网络、航空核心关键部件计量测试技术支撑能力,支撑“南箭北星”航空航天产业布局建设。以建立复杂环境模拟仿真计量测试系统为突破口,提升为以北斗导航应用为代表的航空航天计量保障能力。研究与无人机产业相关的计量技术,建设无人机测试评估能力,为新产品提供计量科技创新服务和系统级整体测试解决方案。

  (十一)提升智能仪器设备核心竞争力。形成一批高精密测量技术和仪器研发能力,攻克一批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发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测量能力的高精密、高质量、高可靠性仪器仪表,研制一批新型仪器仪表用标准物质,制修订一批仪器仪表计量技术规范。支持服务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定制化科学仪器、高端通用仪器研发,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突破一批影响仪器仪表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瓶颈,推动先进计量科技创新成果向仪器仪表产业转化应用。支持开展国产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国产仪器仪表品牌。

  (十二)助力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围绕数字计量基础体系建设打造产业计量创新场景,谋划以数字为基础的产业计量数字化体系变革。加强计量与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产业数字化科研生产联动。研究数字化模拟测量、工业物联、跨尺度测量、复杂系统综合测量等关键技术。运用先进测量校准技术,提升物联网感知设备质量水平。针对建设数据原生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数字计量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加强5G同步相量测量、网络授时服务等计量校准。研究建立复杂应用环境条件下导航通信智能无人系统的计量标准和完整系统环测试能力。建设数字化典型驾驶场景库,进行感知传感器在虚拟标准场景中的测试验证。

  (十三)建设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高精尖产业发展需求,对标国际产业发展动态,查找“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短板,开展产业计量需求分析。开展具有产业特点的关键参数测量、仪器设备校准、产品测试评价、系统方案集成的全溯源链服务,完善产业计量测试服务市场化运行机制,提升产业链计量测试服务和全寿命周期计量保障水平。围绕高精尖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构建以产业计量技术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以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为重要支撑、以社会企业计量测试机构为底层节点的产业计量技术服务网络体系。

  专栏3 产业计量赋能工程

  1.集成电路产业计量能力建设:加强微波毫米波芯片等集成电路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相关计量测试技术研究,为集成电路产业提供计量支撑和保障。围绕微波毫米波芯片等集成电路核心元器件产品计量测试需求,搭建集成电路产业计量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从关键参数测量、仪器设备校准、产品测试评价到系统方案集成的全过程计量测试服务,满足新型存储器、5G射频微波芯片等核心元器件的计量测试需求。

  2.国家石墨烯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北京)建设:研究石墨烯等碳基纳米材料计量标准、标准物质、核心零部件的溯源技术及性能评价方法。建立石墨烯设备适用性评价能力,解决石墨烯材料、石墨烯传感器及石墨烯产品在环境监测、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中的设计、研发、制造及应用各阶段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建立石墨烯散热器、散热薄膜、石墨烯电池等石墨烯产品的量值溯源体系,推动石墨烯在膜材、隐身材料、屏蔽材料、吸波材料、5G通信中的应用。

  3.北斗导航应用计量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复杂应用场景导航定位准确性、可用性和完整性计量测试,为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数字经济等北京重点发展领域提供特色计量服务,促进北京北斗产业创新发展。

  4.低轨小卫星产业计量能力建设:建立卫星移动通信与北斗卫星导航一体化计量测试能力和模拟应用场景计量测试能力,开展集导航定位、遥感探测、新一代通信等功能于一体的低轨小卫星计量测试服务,推动卫星网络产业实现试点示范应用。

  5.生物医药产业计量能力建设:研究高端生物医疗诊断领域精密科学仪器和医疗器械计量测试技术,开展具有生物医药产业特点的关键参数测量、仪器设备校准、产品测试评价、系统方案集成的全溯源链服务,建立生物医药领域仪器验证与评价、测量程序与有效性评价能力。

  6.机器人关键计量技术研究:开展机器人位姿、轨迹性能、振动、扭矩、加速度、冲击力等关键计量技术研究,建立机器人关键计量参数的计量检测能力。

  六、能源计量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施

  (十四)建设碳计量支撑体系。紧紧围绕首都率先实现碳中和目标,完善碳计量服务体系,建设碳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溯源体系。研究温室气体排放计量监测体系,加强碳排放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动能源互联网云平台、智慧能源数字孪生平台建设,依托北京市能源运行综合监测系统,加强能源计量智慧化管理。建立完善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计量审查制度,强化重点碳排放单位计量审查与监督。助力打造世界领先的高端数据中心发展集群,加强数据中心规范配备和管理能源计量器具,建立能耗在线计量管控系统,全面提升计量表计的智慧化水平和全周期精细化管理能力。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公共机构能源计量中心,为全市公共机构率先实施节能减碳管理提供能源计量技术服务。推动重点用能企业建立能源测量系统,引导企业建立完善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提升企业计量保证能力。在智能制造、智能电网、智能换热等领域建设能源计量中心,开展低碳计量试点和能源资源计量服务示范,加强能源资源计量数据分析挖掘和利用,市节能主管部门推动将能源资源计量服务示范项目优先纳入财政专项激励政策、政府采购和奖励项目。加强碳排放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基于大气环境温室气体浓度监测设备和智能云平台,探索碳实时计量技术,推动碳排放综合分析。

  (十五)推动智能电网智慧计量。建设电力能源计量大数据一体化采集与监测平台,加强电力能源计量量值溯源技术、先进测试技术、在线监测与智能诊断技术、质量评价技术深化研究。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动态计量溯源体系。推动电力计量区块链建设应用。推动智能电表数据系统化应用,建立完善智能电表远程智慧监管模式,实现对在用智能电表计量性能和计量风险的分析、评估、监控、预警和使用寿命的预测。

  (十六)加强计量对节约用水的技术保障。建立覆盖水资源利用全空间、全链条、全领域的监测网络体系,深入开展独立计量区建设和管理,保障中心城区供水管网“逢漏必知”。大力推进生活、农业、工业、园林绿化、公共服务等领域节水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取水、用水、供水全流程计量体系,完善用水计量管理,加强终端用水户计量,推进智能水表和“一户一表”改造,提升规模取水户远传计量和数据汇聚。加强生态用水计量管理,涵养地下水资源,实现自备井精确计量和调控,提升农业灌溉机井计量设施覆盖率。推广节水器具应用,加强水效标识监督检查。

  (十七)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中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测量及质控技术研究,积极推动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和数字化,重点开展图像识别、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提升颗粒物监测设备、空气监测设备、排放监测系统、智能化水体综合监测、土壤监测等生态环境监测和计量溯源能力。针对环境中微痕量污染物定量分析不确定度大、无法准确溯源的问题,建设微痕量污染物量值溯源体系。推动新型环境气溶胶监测控制技术。

  (十八)推动绿色能源应用。推动氢能在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开展全场景示范应用,开展氢能关键计量技术研发,填补加氢设施计量能力空白,开展氢气微量/痕量杂质检测分析能力建设。推动基于智能量测设备的分布式光伏组件运行数据可观可测技术研究,实现光伏出力有效预测和柔性控制。支撑低碳能源系统和综合智慧能源示范园区建设,推进清洁能源发电、储能、转换、并网等计量测试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专栏4 碳计量领航工程

  1.新能源微电网模拟平台建设:建立以光伏微网充电为代表的微电网充电模拟系统,研究光伏出力预测技术,开展微网并网电能质量计量测试和能量源转化仿真模拟测试,推动新能源、微电网接入电网,实现光伏等清洁能源发电和用电效率最大化。

  2.重点用能单位智慧用能计量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用能单位和监管部门提供电表失准监控、用能优化策略、能耗评估、负荷预测以及能耗分布、碳排量化分布、能效分析等多种智能化服务,推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和在用状态监测。

  3.国家城镇燃气流量计量站建设:建设国内城镇燃气行业国家级实流计量站,形成城镇燃气实流量值溯源能力,开展燃气流量计的实流检定、校准,进行能源计量技术研究、计量设备智能监测、碳减排技术研究等科研,满足京津冀地区溯源需求的同时,辐射华北、东北、西北、华东等区域,保障下游城镇燃起实现溯源的量值统一。

  4.公共机构能源计量建设:打造公共机构能源计量标准化、平台化示范工程,建设从“硬件-软件-管理”的完整、准确数字化计量体系,提高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计量器具配置率,按照行政、业务、后勤服务及其他功能区域分区分项计量,对中央空调、信息化机房(设备间)、食堂、公共浴室、游泳馆、景观设施等重点用能用水部位分别配备计量器具。

  5.智能制造(汽车制造)能源计量建设:在汽车制造领推动能源计量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实施能源(资源)计量器具远程监管、能效监测与节能诊断和能源资源计量大数据分析应用等工作,优化提升汽车制造全产业链的绿色发展生态,为汽车制造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和高质量全面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为智能制造行业节能减碳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七、智慧计量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和民生保障水平

  (十九)服务特大城市交通治理。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保障能力,研究实现基于大数据的电动汽车充电桩计量风险评估与现场校验,融合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计量数据与充电交易数据,支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网络和服务体系建设。在机动车尾气非道路监管、智能道路交通产品、出租车计价器、治超治限等方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多元融合等高新技术手段打造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的非现场监管模式。规范网约车平台有序发展,开展网约车计程计时准确性监督评价。支撑电动自行车充电异常行为预警,开展用电负荷辨识技术研究。规范共享自行车停放管理,实施共享自行车智能终端及其电子围栏系统远程计量校准。

  (二十)推动城市管理与安全智慧化升级。加强供水、供气、供热、电力等相关计量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层民生计量保障能力。推动供热智能发展,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城镇供热系统节能和智能化改造,推广分户热计量,推动平衡调节和自动监测等先进技术应用。实施“多表合一”专项行动,开展水、电、天然气、供暖计量器具智慧升级改造,加强数据一体化采集,打造核心区和城市副中心“多表合一”示范区。开展燃气用户计量端本体防护、智能安全监测、在线校准研究,探索城市燃气计量检定作业中放散天然气回收消纳技术。助力生活垃圾减量,推动餐厨垃圾运输车辆计量称重远程纳入网络平台管理,形成实时化、具体化、可视化的管理数据,助力城市化精细化管理和数字化运行。加强与安全生产相关新型计量设备研制,完善地质、遥感的计量保障能力。聚焦农贸批发市场等问题易发环节,开展贸易结算用衡器智慧计量平台建设。

  (二十一)助力健康领域精准服务。聚焦新健康服务,建设精准医疗国家计量数据建设应用示范基地,畅通计量数据服务精准医疗链条,瞄准医学计量大数据、高端专科医学影像计量数据、先进远程诊断计量数据和智能可穿戴产品计量数据等重点突破方向,推进计量数据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过程中的融合应用。提升家庭健康服务计量支撑能力,推动家用血压计监测装置、家用胎心仪在线监测装置、可穿戴设备在线监测装置等研发。

  专栏5 民生计量保障工程

  1.国家计量数据建设应用示范基地(精准医疗)建设:以卫生健康领域医学计量大数据、高端专科医学影像计量数据、先进远程诊断计量数据和智能可穿戴产品为重点突破方向,推进计量数据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全过程的融合应用。建立放疗设备计量质控平台,开展放疗设备全流程剂量测试。

  2.智能交通产品检测平台建设:覆盖道路交通信息感知传感器、车载智能感知传感器、道路交通执法设备、智能交通道路信息监测设备、车路协同设备及系统等方面检测能力,融合工信、公安、交通多部门管理要求和标准,对标“人-车-路-云-端”未来智能信息交互复杂场景下多功能测试需求,构建智能交通产品检测平台。

  3.电动汽车充电桩智慧计量能力建设:研究电动汽车直交流充电桩检定误差大数据模型,建立北京市电动汽车充电桩远程计量监测平台,采用大数据远程评估与现场检定结合的方式,对在运的电动汽车充电桩进行计量监管和风险筛查,保障充电桩电能量值准确可靠。

  4.出租车计价器智慧计量平台建设:建设出租车计价器智慧计量检测平台,实现出租车不停车快速计量检测,减少现有检定方式对检定资源的占用和出租车司机聚集,为北京市智慧计量创新高效、精准的计量监管模式提供技术保障。

  5.网约车计程计时计量平台建设:建立仿真复杂真实使用环境的计程计时计量平台,研发网约车计程计时标准测试场景数据集,对于网约车计程计时量值进行远程监管。

  6.居民用电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研发适配新一代智能电表的非侵入式负荷辨识技术与模组,搭建居民用电风险服务平台,实现用电侧不间断用电监测、分析与预警。

  7.农贸市场公平交易智慧计量平台建设:研发衡器智慧计量平台,在线管理贸易结算用衡器的计量状态,实现统一计量、统一管理及防作弊,为公平交易提供计量技术保障。

  八、计量共建共享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二十二)推动京津冀计量共建共享。建设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计量发展统筹机制,推动京津冀计量技术协同、能力共享、资质互认、专家互派、共研共建,完善区域间协调通报机制、互认合作机制,助力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发展。面向京津冀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培育辐射京津冀的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鼓励计量技术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强强联合,瞄准区域性科技创新目标,逐步形成区域计量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围绕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测量能力建设,制定京津冀共建计量技术规范,为计量检测提供同标同质技术依据。

  (二十三)积极发挥华北国家计量测试中心作用。加强华北地区计量技术研究和交流合作,加强在计量政策研究、大区计量标准建设、计量能力提升、计量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协同和互联互通。加强华北国家计量测试中心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编制区域计量支撑服务保障能力目录,完善区域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开展区域性计量比对活动,推进区域计量能力、结果互认。围绕区域性科技创新目标,开展区域共性计量课题研究,支撑华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绿色生态体系建设。

  九、社会共治加强量传溯源体系与计量基础能力建设

  (二十四)优化计量标准量传溯源能力建设。加强统筹规划,围绕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环境监测等领域的计量监管需求,本着“资源共享、合理布局、有效监督、增强合力”的原则,加大计量技术机构检定能力融合力度,构建量值溯源链清晰、布局合理、保障有力、技术先进、服务便捷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支撑体系。推动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标、增扩标和升级换代,加强标准物质的研制,探索型式评价实验室授权工作,提高实施型式批准管理计量器具技术能力覆盖率,填补民生计量服务与监管技术空白。在新兴领域,研究建立新型强制检定模式,由现场检定、周期检定模式向状态评价、大数据检测、抽样检定、在线检定等模式转变。持续加强计量比对,加强专业计量站计量检定项目授权管理与监督,进一步规范计量检定和测试行为,形成全市计量技术机构共同谋发展的合力。

  (二十五)完善先进计量技术规范体系。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医疗卫生、环境检测、能源管理等方面测量需求,建设适应首都高质量发展需要的计量技术规范体系,重点制定在线、远程计量技术规范,指导测量活动科学化、规范化开展。积极采用国际计量规范,提升北京市计量技术国际化水平。建立地方计量技术规范与计量标准建设协调机制,提高技术规范制定与实施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二十六)提升企业测量能力和水平。推动先进测量技术要素和管理手段在企业的应用,鼓励企业加强测量投入,合理配备测量设备,严格测量过程控制,提高测量能力和水平,自愿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测量能力,加快先进测量技术攻关成果落地应用,推动先进测量能力差异化、多样化发展。开展优化营商环境试点,实行企业内部使用最高计量标准器具管理模式改革,率先探索取消对企业最高计量标准的建标考核和强制检定,通过鼓励企业参加计量比对、盲样检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保障企业量值溯源。

  (二十七)发展壮大测量技术服务市场。鼓励社会各方资源围绕北京高精尖产业、生产型服务业、未来产业等产业发展需求,建设先进测量服务机构,为行业发展提供精准测量服务。形成高精密测量技术和仪器研发能力,打造测试服务品牌,全面提升计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发挥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等质量基础设施协同各要素的协同作用,提供全链条、全流程、全体系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通过精准计量推动标准数据和方法的科学验证,通过标准促进计量价值的应用实施,通过先进测量技术和测量手段提升检验检测能力。

  (二十八)推动社会诚信计量体系示范创建。在商业、服务业、互联网平台等领域,推动经营者开展诚信计量自我承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示范,强化市场经营主体责任,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市场主体计量信用记录,推进计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发挥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作用。在电表检定等民生高度关注的领域,加强诚信计量社会共治可信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数据可信、服务透明的诚信计量信息公开机制。

  (二十九)加强计量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依托北京政务服务平台,完善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计量标准器具核准、计量技术机构授权考核、计量器具强制检定等计量政务服务事项在线办理功能,建立完善完整贯通的计量政务数据链。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推行以远程监管、风险监测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通过计量器具智能化、测量数据系统化,打造新型智慧计量监管体系,提高监管决策科学性、有效性。研究培育计量数据建设示范应用基地,探索、推广计量数字化转型创新解决方案。

  (三十)提升计量监管水平。坚持一般监管与重点治理相结合,深化信用监管、风险监管、科技监管在计量监管中的应用,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探索建立智能计量器具实时监控、失准更换和监督抽查相结合的新型监管制度。落实市场主体计量风险管控主体责任,强化计量风险防范,快速有效处置计量突发事件。规范计量服务行为,严厉打击伪造计量数据、出具虚假计量证书和报告的违法行为。将计量监管纳入北京市“6+4”一体化综合监管体系,加强计量业务监管与综合执法的衔接,加大对计量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持续开展对集贸市场、加油站、餐饮业、商店和眼镜店、涉粮企业等民生领域计量专项监督检查,加强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管,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规范平台经济发展,严肃打击互联网平台制售作弊计量器具等计量违法行为。

  (三十一)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立足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定位,加强与计量领域社会团体沟通合作,主动参与国际计量论坛,拓展交流渠道。依托北京友好城市网络,对接国际知名科技园区,围绕新能源智能汽车、高端仪器装备等重点行业,整合优质计量产业测试资源,强化与国际领军企业、产业联盟及行业协会等合作,聚焦精密测量技术、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重点方向,搭建协同创新合作的沟通桥梁。借鉴吸收国外先进测量技术和测量管理经验,加强测量技术国际交流合作,重点在导航、时间频率等领域加强与国际一流实验室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先进测量技术能力与国际接轨,提升获得国际互认的校准与测量能力,推行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证书互认制度,建设对标国际计量规则的OIML国际互认实验室。

  十、保障措施

  (三十二)加强组织领导与实施。坚持党对计量工作的全面领导,依托北京市贯彻质量强国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计量工作的统筹和督促指导落实。各区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计量工作,把计量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施有效衔接,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明确计量发展重点,分解细化目标任务,强化工作责任落实,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有关部门、行业、企业要结合实际,采取切实有力措施,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实。鼓励各区、行业、企业结合区域和行业发展特点,积极探索推进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的路径和模式,进行先行先试和示范推广。

  (三十三)加强法治保障。积极推动《北京市计量监督管理规定》修订,建立健全计量校准、产业计量、能源计量、计量数据等相关制度措施,夯实首都计量法治基础,使计量工作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严格执行国家实施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动态更新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能力建设指导目录。

  (三十四)加强科研财政政策与资金支持。支持计量测试领域国家级中心(实验室、基地、站)建设。在北京市重大工程和科技计划中对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予以重点考虑和倾斜,加强对计量重大科研项目和计量科技创新支撑平台的支持,促进计量科技研发和重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按照市、区政府分级管理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支持计量标准器购置、升级改造,支持计量实验条件提升,支持标准物质、计量数据等基础能力建设,支持计量信息化建设,确保计量基础设施稳定、有效和持续投入,保障计量器具强制检定经费落实到位,保障法制计量监督开展和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有效运行。鼓励社会各方加强对企业计量发展的资金投入,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对新购置计量器具的企业,按规定进行所得税扣除。鼓励采用多元化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计量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服务。

  (三十五)加强计量文化建设。充分利用世界计量日等主题活动,开展计量宣传,普及现代化测量理念、知识和方法,推广使用法定计量单位,提升全社会对计量的认知,推动计量更好成为政府、社会和企业治理的技术工具。全方位、多渠道开展计量宣传,依托科技馆、博物馆等首都文化资源,建设计量文化科普宣传基地,发挥计量宣传大使作用,强化与主流媒体合作及新媒体作用发挥,大力弘扬计量文化。

  (三十六)加强人才建设。加强计量人才保障,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依托重大工程、重点项目、重点实验室建设,实施阶梯式计量人才培养。建设计量专家智库,加强计量技术委员会建设,为计量基础理论研究、法规政策制定、技术研究论证、技术规范制定提供智力支持。重视青年计量专家和复合型计量人才的培养,加强高等院校测控技术与仪器等计量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在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中探索增加测量技术相关内容。推动注册计量师制度实施,鼓励计量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注册计量师考试。加强对企业中技术人员进行计量业务培训,培育基层计量业务骨干,形成首都计量人才梯队。

分析测试百科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