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黄季焜:潜心做好“大研究”

2022.11.16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黄季焜关注和研究的都是“大问题”。

粮食安全与农业发展、农村与农民问题在我国始终是重要话题。这些问题不仅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基石,还关乎5亿农民增收致富和14亿人如何“吃饱、吃好、吃得营养健康”。

面对这些牵涉面广,影响因素多,情况错综复杂且需要深入研究的“大问题”,黄季焜认为研究者要具有“大视野”,并依靠团队的力量,在共同兴趣牵引下协同努力、长期坚持才能做好。

黄季焜(右)在田间调查.jpg

黄季焜(右)在田间调查      受访者供图

献策粮食问题

“研究不同发展阶段的粮食、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需要系统考虑、动态优化。”黄季焜告诉《中国科学报》,“在方法上要以问题为导向,将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状结合起来开展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研究。”

我国以占世界8%的耕地和5%的淡水供养世界18%的人口,实现了主要口粮(大米和小麦)绝对安全。在当前国际环境剧变的情况下,粮食安全问题尤为重要。

黄季焜解释说,中国的水、土资源有限,一方面我们面临保障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挑战;另一方面,我国人民已经从吃饱转向吃好,现在正向吃得营养健康、种类丰富阶段转型,未来中国还要把有限的水土资源用在种植蔬菜、水果和发展畜牧、水产等高价值农业产品上。

“此外,一些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的政策性措施也受多种因素制约,可发挥作用的空间越来越小。”黄季焜补充道,“简单说,当前和未来我们的策略应该是‘做好自己、向世界开放、帮助朋友’。”

要以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就是要夯实“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大幅度提高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力,最大限度保障粮食安全和高值农业发展以促进农民增收;以最大的诚意“开放世界”,就是要积极推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贸易国际治理体系,创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尽最大的能力“帮助朋友”,就是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其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在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食物安全保障能力和改善全球食物供给的同时,也扩大了我们的朋友圈并为中国从国际市场购买适度的粮食创造宽松环境。

“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要系统思考、动态优化,掌握不同时期的特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政策和投资安排。”黄季焜说。

黄季焜(右二)在农村调研.jpg

黄季焜(右二)在农村调研        受访者供图

“深入基层”做研究

应对这些复杂的问题,黄季焜主张以“问题导向”,用扎实的农村调查,准确的数据和严谨的分析来得到问题解决方案。

“我们的许多研究都是以实地调查为基础,要深入田间地头、进入农户家里,只有沉到基层才能发现农业农村农民(或‘三农’)面临的真正的、具体的问题,才能搞清因果关系,找到解决方案,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黄季焜说。

出生于福建省长乐农村的黄季焜普通话带有浓重口音,这给他进行农村调查和入户访问带来了一些困扰。

上世纪90年代,黄季焜和合作者——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高一起到云南农村做入户调查。尽管调查队请了当地的向导兼做翻译,但一开始沟通并不顺利。

当黄季焜操一口福建普通话提问时,不仅当地农民听不懂,请来的翻译一时搞不清他的意思。双方前言不搭后语地“沟通”了好一阵子,最后“中国通”罗斯高急了,一把拿过黄季焜手上的问卷开始发问,问题才“圆满”解决。问卷完成后,当地农民通过翻译告诉黄季焜,“你那个外国学生很厉害,普通话讲得比你好,你要多向学生学习啊。”

尽管存在不少沟通困难,但数十年来黄季焜一直坚持做农村调查。每个项目从研究设计时期带队开展田野预调研到项目执行期间的大规模实地调研,他从不缺席。

黄季焜(中)早期入户调研.jpg

黄季焜(中)早期入户调研        受访者供图

 

把“农业故事”讲好

不久前,黄季焜刚从山东等地开展大规模土地托管和数字农业发展调研回京;今年年初,他组织的一项有关乡村振兴的调查涉及5省169个行政村,完成1768户农户入户调查。

“农业农村发展与政策研究需要对乡村和农户开展长期的跟踪调研。”黄季焜说,“我们从2000年开始启动的土地劳动力调查一直跟踪到现在,这项调查前后历时20多年,总共开展了8轮,涉及8个省区。基于长期跟踪调研数据所开展的研究,其成果不仅能较好解释农村社会和农民发展的演变过程,在不同时期提出相应政策建议,而且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

黄季焜所领导的团队(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简称CCAP)在宁夏、河南、河北等开展的水土资源调查,从2001年到2020年进行了6轮大规模跟踪调研;在转基因棉花产业化与政策研究领域,他们团队在华北和长江中下游棉区进行了14年的调查;在农村公共物品领域,从2003年至今在五省也乡村跟踪调查了五轮。

长期跟踪调查,深挖“三农问题”,不但积累大量科研基础数据,其成果对中国农村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过去30多年,黄季焜发表论文600多篇,合著专著24部。一系列创新成果得到政府、学界与社会的广泛认可,从“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到被国际农业经济学家协会授予终生荣誉会士、美国农业和应用经济学会会士(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这也让他坚信,“任何事情必须以数据为依据,用事实说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故事讲好”。

在学界,黄季焜被誉为“用数字说话的农业经济学家”。截至2022年2月23日,他的论文Google Scholar总引用为35400次;他多年名列Elsevier发布的“经济,经济计量学和金融”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的榜首;有60多份政策建议获国家领导人批示。

“黄埔军校”的育人方式

1995年9月,黄季焜学成归国。不久,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组建了自己的队伍。此后,他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等项目持续资助,在科学基金的稳定支持下开展系统研究。他带领的队伍也不断壮大,目前在北京大学已形成由11位教职系列PI(主要研究者)组成的CCAP研究团队,他还先后在多个院校建立了CCAP分支团队。

“很多研究是一位PI带领几位研究人员完成的,这样做出‘大成果’的难度较大。”黄季焜说,“我们团队的11位PI既能独当一面,又能形成一个整体。大团队一起调研、讨论、头脑风暴、思想碰撞,往往能带来几倍的‘放大效应’,结果远超我们预先设计的目标。”

在人才培养上,黄季焜同样运用这种“军团作战”的思路,让研究生参与导师们的讨论,学习不同PI的研究方式。

“这样学生能了解多方面的情况,他们的整体思路、思考方式与思维模式都会发生很大变化。”黄季焜说,“所以,我们要用‘大团队’的方式培养人才。”

“科学严谨、追求完美”是黄季焜对自己和学生的一贯要求。30多年来,他常年夜以继日,“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对团队提交报告或建议的要求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学生们戏称CCAP或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是“农业经济学领域的黄埔军校”,这既带着骄傲,也有些许调侃,还包含着对黄季焜这位黄埔军校校长“极致”的严格要求的理解与尊重。

这种严谨系统的科学锻炼成效显著。如今,黄季焜团队已培养出一批农业经济管理研究领域有影响力的学者,其中10多人获得国家自科基金委的“杰青”与“优青”资助以及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长江青年学者”,很多人已成为该领域的中流砥柱。

“我们团队所有人都是从国家自科基金起步的”。提起科学基金,黄季焜充满感激,“科学基金对我、团队及整个农业经济学科都至关重要,它的稳定支持让这些对‘三农问题’有兴趣、肯付出的研究人员能坚持走到今天也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报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