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用一次“寻找”唤起一场“讨论”

2022.12.29

几年前,我刚刚担任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时,有人对我说:“你要想改变中国的教育,首先要改变中国的家长。”

当时我对他说:“这样的说法并不全面。”

近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教育从业人员,又各有各的烦恼。在我看来,这两者并不矛盾,只是一件事物的不同侧面——在规模和质量上,我们确实进步了,但公众与社会对教育的理解、认知和诉求依然存在很大差异。

在计划经济时代,所谓“教育”基本等同于学校教育。但在市场经济时代,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大,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超越学校教育之势。正因如此,只影响家长并不足以改变中国教育。当前,我们急需一场全社会关于教育的大讨论,让大家真正认知未来社会可能的形态是怎样的,孩子怎样才能真正驰骋未来,教育如何帮助孩子和社会成功走进未来。

正是基于这种思考,在热心人士和组织的捐资支持下,我们于2021年底发起了首届“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

这次行动持续了2022年整整一年,通过寻找、评选与论道,促进并引导社会开展了一场场关于未来人才及教育的大讨论,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减少焦虑、教育回归本质、社会走出困局。

首届“寻找”在今年的“双11”落下帷幕,我们选出了上海大学原校长杨德广、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等5位来自不同教育领域的教育家。然而,树立5位教育“榜样”并不是此次活动的目的,至少不是主要目的。

作为持续一年的行动,每一步我们都设法引起社会大众对教育的关注与讨论。比如,通过设置多场开放给公众的教育家对谈,邀请公众挑战教育家,并参与反思和讨论。

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借助网络技术,每场活动的参与人次都在百万以上。整个活动下来,累计有千万余人次融入其中,最后的论道峰会及颁奖仪式更是有三四百万人通过网络参与。我相信参与者及关注我们行动的人士,会从这些与不同领域教育家的对话中获得启示,进而引发整个社会对于教育未来该如何发展的深思。

应该说,首届“寻找”行动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未来,我们会总结经验,使活动越办越好。但我们也知道,真正能“找到”的教育家数量不会太多,不过这项活动的真正价值也不在于找到某些“人”,而在于“寻找”本身,更在于此过程中,各界参与者和关注者对教育本质的更深理解,并通过他们的行动,不断升级中国的教育。

当然,作为一所高校,组织这样的活动并不是我们的“主业”。甚至可以说,这只是我们主张和组织的一项社会公益活动。而在“主业”方面,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中外合办大学相对更加严重的冲击,我们没有退缩,而是逆风飞翔,取得了很多令人惊奇的发展。

这当然是一件很富有挑战的事情。一般而言,面对困难,能平稳走过已属不易,而要将危机看成是机会甚至是一种资源,则需要大胆和智慧的行动。其实,很多危机是无法回避的,但以何种态度面对却可以自主选择——是仅满足于度过危机,还是以更积极、阳光的心态转化危机?这一选择对于一所大学来说非常重要。

比如,在疫情形势严峻的国庆期间,我们没有选择取消学生的假期,而是顶住压力,按照原定规划放了假,但同时也告诉学生:“这是一个非常时期的假期,学校坚守了原有的规划,那么你们应该有的态度是什么?你们应该有的行为又是什么?”如此,这一原本对教学的挑战变成了教育学生的宝贵教学“资源”。

在这种坚持和探索下,我们开启了利于学生根据兴趣自我导向学习的“扩展学习计划”、建设了支持西浦学生和面向全球学习者的学习超市,我们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校园已启用,我们创建的融合式教育模式明年将迎来首批毕业生……

事实上,无论是对于教育家的寻找,还是对自身教育事业的坚守,我们都是想通过自身努力,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能给人们提供一些思考和探索,并形成帮助人们审视复杂未来的认知框架,从而从容走进未来。这也是所有真正关心中国教育的人应该做的。

中国科学报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