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复旦大学19项科技成果亮相工博会

2023.9.20
头像

chloe

随遇而安

  9月19日,第23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在沪开幕,87所国内外参展高校携815项高科技项目亮相。

  复旦大学今年共有19个项目参展,涵盖信息与通信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研发的“Xinsorb生物可吸收冠脉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系统”项目一举斩获第23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大奖。该奖项每年授奖总数不超过10项。

  与传统的金属支架不同,这种全新的心脏支架植入人体3至4个月后,病变血管结构基本固定不再需要支撑;植入1年后,支架开始逐步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在2至4年内,支架被人体自然代谢吸收,使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自然状态,最终病变血管完全修复。

  过去40多年,冠脉介入手术作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单纯球囊扩张时代、金属裸支架时代,及目前金属药物洗脱支架时代。Xinsorb则采用完全可降解聚乳酸(PLLA)作为支架基体材料,在血管完成重构后为机体吸收代谢,避免了金属支架永久残留体内带来的远期风险,解除了金属牢笼对血管舒张收缩功能的限制。在冠心病日益年轻化的背景下,生物可吸收支架被誉为“冠脉介入治疗第四次革命”。

  葛均波认为,医疗器械的创新一定要基于临床需求——医生提出“支架需不需要长期植入”的概念,工程师才知道要做一个可降解材料,随后双方不断交流、合作、实验、反馈,最终做出既符合临床需求又符合工程原理的产品。

  2005年,葛均波团队最提出想法,在经历了材料筛选、验证等一系列尝试,先后在体外、小动物、大动物身上进行实验,再从短期结果到长期效果随访,历经8年时间,终于在2013年迎来第一例临床试验,这也是中国第一例国产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病例。自2013年又经过7年,团队继续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回访及严格审评。最终,产品于2020年3月4日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上市。

  目前,Xinsorb已在700多家医院为28000多名患者成功植入,在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第一,预计未来每年将会有超过15万例以上的冠心病患者获益,并有望进一步拓展至海外。

  此外,该校教授邓勇辉团队研发超灵敏智能介孔半导体传感材料,将在先进智能化终端建设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用于基于远程气体探测的工矿生产、气味导航搜索、远程医疗、爆炸物和武器追踪、太空资源探索等;齐立哲团队研发模块化可重构柔性机器人生产线,不仅能精巧地模仿人手抓取柔软布料,还能像“乐高积木”一样,依据不同版型和尺码要求,快速拆卸重组成一条崭新的生产线;肖力敏团队制备出特种光纤器件,解决了光纤传输极限难题,相关低损耗低串扰新器件,助力数字业务再突破;郭翌、周世崇团队合作研发便携式智能超声辅助诊断仪,成为国内首个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基于动态超声实现智能化肿瘤筛查及诊断的便携式超声设备;徐文东团队联合上海海每康研发手部外骨骼系统,让偏瘫患者有望重获灵动肢体。

  19项科技成果亮相工博会,充分展现复旦人在服务国家战略及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中的担当作为。

中国科学报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