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高远:回来,是报效祖国也是成就自己

2023.10.31
头像

南州

分析测试行业的搬山工

  《中国组织人事报》于2023年10月23日开设“海归记事”栏目,宣传报道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就业工作取得的成效,展现近年来留学人员回国就业创业的风采。

  现将第二期转载,全文如下:

  临近中秋假期,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里,人员进进出出、繁忙如常。研究员高远大步走来:“刚刚结束一场研讨会,真是太忙了。”2021年回国当年,他就成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今年9月又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生物信息学的一片“蓝海”中遨游徜徉。他主导研发的多款生物信息学算法在国际重要研究中获得广泛应用。

  留学人才高远。王菁菁 摄

  “出国留学、回国发展是我在读研期间就规划好的事情。”立志做科学研究的他,有着清晰的学术和择业规划。2016年博士毕业之后,为了能在生物信息学这一交叉学科中钻得更深、研得更精,高远先后去了美国的两家研究机构做博士后。“生物信息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领域,当时国外的研究确实领先一步,出国留学也是为了让自己跨学科的知识积淀更深厚,这样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博士后4年里,高远争分夺秒汲取知识。“我对科研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每当有一个新的发现得到验证,形成一篇论文发表出去,就是成就感‘爆棚’的时候,尤其是想到生物信息研究最终能够为人类生命健康助力,就充满了研究热情。”

  对于科研创新人才来说,留在国外的“诱惑”也很大,高远却没有动摇。“作为一个新兴领域,生物信息在国内的发展肯定更快,国家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回国更能实现个人价值。”

  除了科研上的驱动力,乡愁也时时萦绕心头。“我的硕士、博士都是在中国科学院读的,祖国和母校的培养感念于心,情感上的归属是强烈的。而且我是山东青岛人,天生‘中国胃’,几顿不吃中餐就想得慌。”说到此,高远笑了笑。

  确定回国目标就要早做规划,他打出了一年的“提前量”。2020年上半年,距离美国的博士后研究工作结束还有一年左右,高远就开始关注国内相关招聘信息。“因为立志做学术,就着重了解国内一些大学和研究所的招聘,投了几份意向性简历。”很快,他收到了中国科学院的面试邀约,并顺利通过线上面试拿到录用通知。

  选择这份工作,高远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一方面这是我的母校,我比较熟悉和喜欢这里的研究氛围。另一方面,中国科学院对于引进留学人才有一些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在科研启动经费、研究场地、研究团队等方面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甚至是回国后的周转房、孩子的入学问题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让科研人员没有后顾之忧。”

  2021年4月,在手握录用通知半年之后,高远按照计划结束了在美留学生涯,踏上回国航班。同年6月,在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崭新的办公室里,他带着研究团队开始了新项目的课题规划。

  无缝衔接,顺利“起跑”,得益于好的事业平台。“国内的研究环境越来越好了。”高远由衷感慨,他的团队中有4名博士生、3名硕士生,“这种支持在国外是无法想象的。”除此之外,在申报项目的时候,还在适应期的他不太了解国内项目申请书的写法和标准,单位安排资深专家帮助把关,“有资深研究员教我如何在申请书里体现自己的学术潜力,怎么凝练科学问题,全方位的指导让人十分安心。”

  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让“鱼儿”在“活水”中畅游。生物信息研究领域定期举办的学术沙龙让高远受益匪浅,“大家大方向一致,小方向互补,聚在一起能碰撞出许多火花。”他特别提到了研究所的“百分之一”沙龙,“这个沙龙就是鼓励科研人员争做学术领域的前百分之一。”

  从出国到回国,从“起跑”到“奔跑”,高远坦言没有经历回国择业的迷茫,他总结了自己的经验:“首先要提前了解求职地的就业优惠政策,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快度过回国适应期;其次要找准自己的‘生态位’,多实习增加择业竞争力,在实干中激发潜力、找准方向。”

  结束采访时已灯火通明,高远又回到电脑前继续工作。作为重要项目的负责人,他步履不停,继续带领团队在生物信息领域攻坚克难。

中国组织人事报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