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选培2977名青年科技人才,新星计划30年硕果累累

2024.2.23
头像

杨杨

亲爱的们 多多关注、多多支持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以下简称新星计划)是1993年经市政府批准设立,以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骨干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计划。30年来,已选拔培养30批2977名青年科技人才。回顾发展历程,新星计划的每一个阶段都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首都科技事业发展注入着青年人才这一源头活水。

  提供科研探索“第一桶金

  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结构老化、人才断档等问题,科研经费总量较少,青年科技人才缺少牵头承担科研项目、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机会。为了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和培养,市科委适时启动实施了新星计划,为他们提供科研“第一桶金”。

  很多如今已是领军人才的“老星”们回顾当年的这个荣誉、这项支持时,都不禁感慨,正是有了这“第一桶金”的支持,才让他们能够有机会真正的第一次主持课题,也为日后的科研生涯、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星计划始终聚焦于35周岁以下,处于科研一线、崭露头角的新人,在他们尚不具影响力且没有机会主持科研项目的阶段,能够有机会去实践验证那些探索新赛道中形成的创新性想法。曾有入选“新星”形象地将新星计划描述为:青年人才发展的“助推器”和“播种机”。

  推动“最强大脑”跨界合作

  新星计划坚持“一次入选、周期培养、终身服务”。优秀青年人才可以在这里搭建起志同道合的“朋友圈”,也能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方法融合,产出重大的科研创新。

  遵循创新发展规律,自2012年起,该计划增设了交叉合作课题,最高给予50万元资金支持,推动了300余项“新星”间的交叉融合创新合作。支持入选人员实施跨界的新概念、新想法,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合作,不同领域的融合创新,创新和创业人才的合作,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

  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30年来,已有2977名青年人才先后获得了“科技新星”计划的支持。入选人员平均年龄为33.11岁,其中还有超过10%的入选人员为30岁以下的“超新星”。

  新星计划中,已走出13位两院院士,还有95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324人获得国家“杰青”“优青”基金,1679人次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项,还有多人成长为知名高校校长、医院院长、企业主要创始人和核心管理者等。

  始终稳定扎根北京的“科技新星”超过96%,体现出北京创新创业环境对青年科技人才的高黏性。他们的科研成果在京实现技术转让880项,转让金额142.5亿元;创办企业182家,市值超千亿,融资超125亿元。

  面向未来,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升新星计划科学性,持续做好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服务保障,以尊才、爱才、育才、用才的实际行动,为首都科技事业积蓄后备力量。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微信公众号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