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全国PM2.5治理或出时间表

2013.6.18
头像

chloe

随遇而安


初夏,北京城区浓雾笼罩。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或本月出台 专家举例认为环境污染代价远大于发展所获利润

  尽管已入初夏,但北京仍然难逃雾霾阴影,仅5月份就至少发出了两次雾霾黄色预警。6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舆论称之为“治污国十条”,措辞强硬,称大气污染防治是重大民生问题,要“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另据消息透露,13年未修改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已经列入《国务院2013年立法工作计划》的一档立法计划,更高规格的“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或即将出台。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舆论广泛关注,这一系列新的行动计划又会给大气污染带来怎样的改变?本报记者近日对话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环境保护部原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解读大气污染防治政策走向。

  一场以大气污染治理为开篇的治污大戏似乎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防治总投入或超万亿元

  5月底,工信部节能司副司长杨铁生透露,由环保部牵头制订的“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已几易其稿,业界纷纷预测这一重大行动计划或将于本月出台。

  除了行动计划以外,还有实施细则予以配套。和去年12月发布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一样,本次行动计划仍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实施不同的政策,并将对准燃煤电厂、机动车、扬尘等治理对象,但治理范围将逐步从重点区域扩大到全国。

  有媒体报道,这一计划将从大气污染的现状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5年的治理目标、治理领域与治理措施。在该计划中,未来5年全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总体投入金额有望超过1万亿元。

  大气污染将联防联控

  记者从环保部了解到,5月28日,环保部部长周生贤主持召开环境保护部党组扩大会议时强调,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昨天,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透露,北京市已经对大气污染防治做出5年规划,要求到2017年空气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大气污染)在我国已经形成了区域污染的态势。PM2.5以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和分布的区域特性很明显,甚至已经突破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狭义的区域的概念。从污染防治和污染成因上来说,也需要做联防联控。”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透露,目前,多个部门还正在研究制订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办法,初步定于今年出台。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杨朝飞:要清算“先污染后治理”错误认识

  记者:近期,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要出台,但是《大气污染防治法》为何一直没有新的消息?

  杨朝飞:《大气污染防治法》是1987年开始发布,做了1995年和2000年两次修改,2006年我们提出进一步修改建议,但是当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没有引起重视。今年正好有两件大事成为推动因素,第一是初春全国发生了大面积的灰霾。第二是,十八大召开后,生态文明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现在看,大气法纳入立法的议程条件成熟了,估计今后修改大气法的步伐会加快。

  记者:那您对国内现在大气污染防治的形势如何判断?

  杨朝飞:大气污染形势非常严峻。今年,大气污染不仅仅是灰霾,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空气污染的环境风险在大幅上升,很多空气污染的事故将要发生。比如今年4月,河南偃师发生了化工企业有毒气体泄漏,虽然没有死人,如果将来再发生不幸的话,那时就为时已晚了。

  记者:现在,有建议说要对地方实行空气质量达标制度。您对此怎样看?

  杨朝飞:《大气污染防治法》在2000年就提出过这项制度,但当时提的只是重点城市,没有提所有的城市。政府对大气污染防治负有主要责任。我觉得没有落实的关键,是因为没有建立一个很好的评估机制、考核机制和追责机制。我建议一定要把这些机制明确下来。

  明确这一点有两个重要前提。第一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从过去抓经济转变为服务型政府,这样当企业产生污染,企业和居民和社区产生矛盾的时候,政府作为“裁判员”就可以处罚他。可是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就是用投资拉动经济,上的项目都是政府主导的,因此在这些项目和环境问题发生冲突的时候,政府肯定站在企业一边,不可能站在环境保护的一边,也很难站在群众的一边。所以转变职能可能是将来对我们建立这项制度最重要的。

  第二要改变认识。先污染后治理是发达国家走过的一条道路,但是这个问题发达国家是当成一个教训来看待。我们先污染后治理,已经为环境的损失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个代价如果我们早一点认识到,可以让代价更小一点。

  在很多会议上,一些政府官员、企业家和经济学家,都讲中国现阶段是工业化阶段,就要先污染后治理,发达国家都先污染后治理了,我们不能为了环境保护影响我们前进的步伐。所以这是把先污染后治理作为一种发达国家的经验学习,是说要把经济搞上去就要先污染后治理。以先污染后治理为口号掩盖了一个什么问题?就是把我们现在的先污染后治理变成了只污染不治理。这就是我们现在对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认识。

  记者:有没有具体的案例可以分享?

  杨朝飞:比如云南阳宗海的砷污染事件。企业被处罚了,有关人员都判刑了。但是我们现在从经济上去分析一下这个案件,从2005年到2008年的6月份,3年半给当地交的利税是1160万元,但云南省十二五却要拿出11亿元来治理。

  有专家认为11亿远远不够,要真正治理达标大概需要40亿到70亿元。从阳宗海事件我们可以看出来,环境的代价我们承受不起,如果我们放任环境污染,不去管理,那后人要还污染欠账的代价就太大了。

  这样的事例现在是非常多的,要想地方建立空气质量达标制度,必须要第一通过加强环保推动政府的职能转变;第二通过媒体宣传。先污染后治理这种错误的认识对中国产生了的非常大的危害,我们现在应该到了清算错误认识的时候了。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