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随着美国对高端科学仪器的出口限制加码,叠加国内设备更新政策落地,国产替代浪潮再迎强催化。国信证券最新研报指出,聚光科技(300203.SZ)作为国内科学仪器龙头企业,已摆脱PPP项目拖累,通过降本增效实现扭亏为盈,并在质谱、色谱等高端仪器领域实现技术突破,被给予“优于大市”评级(首次)。在设备更新需求与国产替代红利下,科学仪器赛道或迎千亿级市场机遇。
聚光科技自 2002 年成立,历经二十余年发展,已成为以高端仪器装备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平台型企业。其发展历程丰富,从 2003 年进入工业工程分析领域,到 2011 年成功上市并承接国家重大专项,再到后续布局海外研发基地、涉足多个领域,逐步构建起庞大的业务版图。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受 PPP 项目拖累,但公司积极调整,2025 年 1 月发布业绩预告实现归母净利 2 - 2.3 亿元,自 2020 年来首次盈利,经营拐点显现。
在股权结构方面,公司呈现双实控人结构,王健先生和姚纳新先生间接合计持股比例 23.14%,通过浙江睿洋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普渡科技有限公司对公司形成稳定控制。两位实控人背景强大,王健先生在光学仪器领域专业造诣深厚,姚纳新先生拥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为公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回顾聚光科技的财务历史,2009 - 2018 年是其发展黄金期。当时,我国环保行业快速发展,聚光科技的环境监测仪器业务受益于政策推动,与政府财政节能环保支出高度正相关。这期间,公司营收从 5.3 亿增长至 38.2 亿元,归母净利润从 1.32 亿增长至 6.01 亿,多项财务指标表现优异,销售毛利率维持在 50% 左右,展现出强大的盈利能力。
然而,2019 - 2023 年公司陷入发展阵痛期。市场竞争加剧、PPP 项目拖累以及商誉减值等因素叠加,导致公司业绩下滑。政府环境相关资本开支减少,市场竞争激烈,侵蚀了公司毛利率;PPP 项目回款不及预期和子公司业绩下滑,使公司计提大量减值损失,尽管研发投入保持较高水平,但仍对业绩产生负面影响,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出现下滑。
科学仪器作为科技进步的关键支撑,在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催生科技创新的重要要素。从全球范围看,2022 年科学仪器市场规模接近 750 亿美金,美国、欧盟和中国是主要消费市场。中国市场容量排在全球第三,规模达 91 亿美元,且复合增速高于全球水平。
随着中国 R&D 经费投入的持续增加,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提升空间,但这无疑为科学仪器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从长期来看,R&D 经费投入的增长将直接带动科学仪器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张,为行业内企业提供更多发展机遇。
在技术层面,高端仪器壁垒较高,国产化率极低是我国科学仪器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质谱、色谱和光谱等核心仪器领域,我国长期依赖进口,存在较大贸易逆差。2017 - 2022 年,我国仪器设备进口总额维持在较高水平,出口额虽也有一定规模,但贸易逆差明显,反映出国内仪器仪表行业在高端产品上的短板。
与海外龙头公司相比,我国科学仪器企业在市值、收入利润和产品布局上差距显著。海外赛默飞、丹纳赫等公司市值庞大,产品体系布局广泛,深度涉足高毛利、高技术含量的生命科学与医疗诊断领域。而国内企业大多集中在环境监测领域,聚光科技虽为国内龙头,但与海外巨头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不过在国内市场具有领先优势,资产规模和营收在行业内处于前列,研发投入也较为突出。
聚光科技构建的 “4+X” 战略布局,涵盖智慧工业、智慧环境、智慧实验室与生命科学四大板块,并在此基础上培育新的技术平台和应用公司。这种多对多的业务模式,实现了多个技术平台、客户群和应用场景的交叉支撑,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多元化动力。
在智慧环境板块,公司针对环境质量、生态质量和污染源防治等领域,提供一体化平台服务。在气体监测方面,形成 “天、地、空” 一体的综合监测解决方案,在 VOCs、颗粒物分析等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在水环境监测领域,基于多种技术推出精细化监测预警平台和多种在线监测仪表,满足不同场景需求,在碳监测领域也取得成果,自主研发的温室气体分析仪达到国际顶尖水平。
智慧工业板块,公司为工业过程提供全流程分析检测解决方案,尤其在半导体领域,基于高精度检测分析技术开发专用装备,产品在多个领域得到推广,高端质谱仪器的下线交付推动了国产替代进程。
智慧实验室板块,公司已形成门类齐全的理化分析技术及产品平台,子公司谱育科技在高端质谱仪器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掌握多种质谱分析技术平台,推出一系列产品并实现销售突破,历史业绩增长强劲,为公司贡献了较大利润。
生命科学板块,公司积极布局,成立多个业务单元,在临床质谱、细胞分析、核酸分析和分子免疫等领域开展业务。取得诸多成果,如谱聚医疗的多款医疗器械获批注册证,谱康医学的全光谱流式细胞仪取得突破并推出创新产品,聚致生物的核酸质谱产品推进临床报证工作,聚拓生物的产品也在有序推进报证和交付工作。
自 2018 年中美贸易冲突以来,美国对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实施多轮制裁,通过将中国机构列入实体清单和立法限制关键核心技术出口,对我国科学仪器进口造成阻碍。2025 年 1 月,美国将高参数流式细胞仪和用于蛋白分析的液相色谱质谱仪加入禁止出口名单。
这种外部压力促使国内市场对国产科学仪器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为聚光科技这样的国内龙头企业带来国产替代的发展机遇。在部分被制裁的仪器领域,聚光科技已有相关产品布局,有望填补市场空白,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我国对科学仪器国产化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修订,为国产仪器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明确政府采购在满足需求条件下应优先购买国产科技创新产品。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推动高校、职业院校和医疗机构等更新设备,教育和医疗作为科学仪器的重要下游领域,将刺激对科学仪器的需求。
我国大量科学仪器超龄服役,更新换代空间广阔。据调查,国家重大平台服役 10 年以上的仪器设备占比 40%,而多数科学仪器使用寿命在 5 - 10 年,这为聚光科技的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公司有望受益于设备更新政策,实现业务增长。
2023 年起,聚光科技执行多项降本增效战略,调整业务布局,优化业务、产品和人员结构,收缩部分产品线,重点投入高端分析仪器业务。这些措施取得显著成效,2024 年前三季度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均大幅下降,员工人数减少,整体运营效率提升。
公司的 PPP 项目和商誉包袱显著减轻。近年来,随着地方政府化债推进和公司自身努力,PPP 项目开始贡献正向投资收益,2024 年 H1 投资收益同比提升 48.99%。同时,公司商誉绝对值下降明显,经过充分计提减值,商誉账面价值从 2018 年高峰时的 7.44 亿下降至 2024Q3 的 2.26 亿,公司财务状况得到改善,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国信证券首次覆盖聚光科技,给予“优于大市”评级。盈利预测方面,预计2024 - 2026年公司总营收、归母净利润等将稳步增长,盈利能力逐渐增强。估值分析采用绝对和相对估值法,综合得出股票价值在21.7 - 22.79元之间,有投资价值。
不过,聚光科技面临多种风险。估值上,若收入利润增长率估计乐观、WACC计算参数取值偏低或行业变化影响持续成长性,可能导致估值偏高;盈利预测存在对产品销量、价格和成本估计偏差的风险;经营上,市场竞争加剧、研发投入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及预期以及商誉和PPP项目等问题,都可能对公司产生不利影响。
尽管聚光科技面临风险,但在行业发展趋势和自身变革背景下仍具较大发展潜力。聚光科技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困境后,正在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政策的支持,实现扭亏为盈并逐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美国对高端科学仪器的出口限制加码,叠加国内设备更新政策落地,国产替代浪潮再迎强催化。我们相信聚光科技能把握机遇应对风险,未来能在国产科学仪器市场实现更大突破,为行业发展和和企业增长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