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此次华熙炮轰巨子,其动因还有一个重要角度,那便是 “检测标准” 。国家药监局2025年启动胶原蛋白检测标准制定,这对华熙是重要的 “技术追赶” 时间窗口。若巨子主导的凯氏定氮法成为国标,那华熙在技术方面将陷入极大的被动。郝宇的质疑成为绝佳突破口——将科学争议升级为“打假”舆论战。
原以为华熙和巨子之间的争议,会随着两家各说各话,逐渐淡出大众视野。
不料在6月1日晚7点30分,华熙生物官微突然亮剑:“我们告诫这家擅长网络水军运营的公司:‘汝求战,便得战!’”三小时后,巨子生物立即反击:“震惊一家上市公司竟堂而皇之颠倒黑白!”两大巨头撕破脸皮的对决,揭开了中国医美行业最惨烈的技术暗战。
本文将从头梳理两大巨头之间的争议始末,并且针对两者为何陷入此般“难堪“的境地,作出剖析。
一、争议始末:从暗流涌动到全面战争
第一阶段:华熙生物打响舆论第一枪
早在5月17日,华熙生物发文《概念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虽表面讨论行业概念与技术演进,却针对性极强,文中对“部分券商与自媒体借概念炒作”“打压、拉踩核心成分技术”的现象进行抨击。同时隐晦地将矛头指向巨子生物,此时华熙生物还保持着一定的克制,但这篇文章可视为本轮胶原蛋白争议的“导火索”。
第二阶段:大嘴博士引爆检测争议
5月24日,大嘴博士(郝宇)在其微信公众号发表《巨子生物疑似造假?!重组胶原竟然测不到胶原!》一文,并配以HPLC检测操作视频,称其自费购得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肌御修护次抛精华”(以下简称“胶原棒”)进行高精度氨基酸定量检测,结果甘氨酸等胶原特征性氨基酸未检出,仅测到0.0177%“可溶性胶原”。
据此,郝宇提出三问:
·若宣称“非微量添加”(≥0.1%),为何实测仅0.0177%?
·甘氨酸、脯氨酸等核心氨基酸缺失,真有“重组胶原蛋白”吗?
·217 Da的“Mini小分子胶原蛋白”,究竟是“微缩大厦”还是“概念砖头”?
该文当日迅速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超1.3亿,巨子生物股价当日下跌4.2%。
5月24日晚22:30,可复美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告消费者书:关于近期网传“可复美产品检测未添加重组胶原蛋白成分”的严正声明》,回应要点包括:
1.成分标注合规,255批次原料核查和多次生产质控确保“可溶性胶原”添加量>0.1%。
2.检测方法参照YY/T 1947-2025《重组胶原蛋白敷料》中多种方法交叉验证,内部及第三方检测结果均显示“胶原棒”含胶(具体方法未对外公布)。
3.“大嘴博士”所用HPLC氨基酸定量法并非国家或行业强制标准,其水解及前处理过程未经方法学验证,结果可靠性存疑。
第三阶段:攻防升级与渠道暗战
5月25日,多家财经、美妆垂直媒体迅速跟进刊文解读,其中关键争议聚焦于:将217 Da分子量的“二肽“冠名“胶原蛋白”是否构成虚假宣传?可复美的检测方法是否为争议颇多的“凯氏定氮法“?
同时也暴露出现阶段“可溶性胶原““重组胶原蛋白”在定义和测定上的弊病,由于国家标准的缺失,企业甚至还参与了国家标准的制定,“裁判员”与“球员”之间的身份被模糊。
据悉在此期间,可复美胶原棒1.0在淘宝、京东紧急下架,替换为“升级版2.0”。
5月27日,郝宇再次发文,反击巨子检测报告是“教科书级自我爆锤”: 采用1833年古董方法“双缩脲法”——无法区分胶原蛋白与配方中的聚谷氨酸钠(含肽键),导致结果虚高;且检测对象是已下架的胶原棒1.0的升级版2.0,质疑“移花接木”;同时公开对“质谱检测”这一行业金标准的持续强调与邀请。
与此同时,网友们也发现大嘴博士公司“柳页医创”获华熙生物参股基金投资,持股32.4%;质疑打假是否为华熙策划的商战?
第四阶段:华熙亲自下场,巨头肉搏
6月1日晚19:30,华熙生物亲自下场发布《支持郝宇博士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声明》,宣布已完成对郝宇博士样本的LC-MS/MS质谱复测,结果支持其结论;“威胁”若不自查,将向社会公开全数检测报告;肯定郝宇博士属于华熙生态的重要成员,并且直接隔空喊话巨子:“创造性”地将“拉踩测评”模式运用在了自己的招股说明书中、“重组胶原”概念炒作,大量散布“玻尿酸过时论”。更是直接表示:“汝求战,便得战!”
当晚22:30巨子生物闪电反击,称公司在5月30日收到了来自郝宇所用检测机构的“道歉函”。机构在函件中表示:对郝宇的做法“不予认同”,且“从未做出任何形式的授权”,并要求其“立即停止使用及转发该《测试报告》的行为”。
同时巨子强调HPLC法未被纳入行业标准,直指华熙生物:“堂而皇之地颠倒黑白,恶意指控”;职责其涉嫌违法竞争,暗示华熙试图垄断检测标准话语权。
6月2日郝宇再度发文回应,指责巨子生物偷换概念,篡改声明中的“遗憾”为“道歉”,同时强调检测结果并不存在根本性的科学错误,重申HPLC方法在国际上早已是公认的科学检测方法。郝宇认为,若巨子生物不能公开其最终检测报告与原料来源,市场与消费者将持续质疑其产品的真实性,呼吁行业应对胶原蛋白检测方法进行统一规范。
争议期间,在资本市场两大巨头可谓是迎来双输局面,巨子生物市值蒸发超百亿港元,华熙生物股价亦同步下跌 11%。
二、争议核心:科学迷雾中的罗生门
(1) 检测方法之争:谁在玩弄“标准真空”?
巨子生物宣称采用YY/T 1947-2025标准,但拒绝透露具体方法。行业专家揭露该标准包含的凯氏定氮法存在致命缺陷——通过检测总氮量推算蛋白质,无法区分胶原蛋白与廉价含氮物(如氨基酸)。这恰是三聚氰胺事件中不法商贩的经典漏洞。
郝宇采用的HPLC氨基酸分析法虽能精准测定甘氨酸比例(胶原蛋白核心特征为每三个氨基酸含一个甘氨酸),却未被纳入现行行业标准。而真正的“金标准”LC-MS/MS质谱检测虽能直接解析蛋白质序列,但因成本高、耗时长,双方均未公布相关报告。
此次争议的核心,是可复美坚称其采用了“多种方法交叉验证”,而未详细披露是否包含质谱法。
郝宇团队则认为:仅凭HPLC检测结果未能
检测到甘氨酸即可合理质疑“胶原棒”是否存在真正的胶原蛋白。
双方在技术路径上的分歧,实质反映了行业对“胶原蛋白”定义与检测标准的分歧。
国家药监局2025年才启动化妆品重组胶原蛋白检测标准制定,此前行业处于无标可依状态。巨子生物参考的医疗器械敷料标准YY/T 1947-2025,与化妆品成分检测存在本质差异。
标准真空导致:同一产品用不同方法检测,结果可能相差十倍。
(2) “胶原蛋白”概念之争:二肽究竟算不算胶原?
217 Da二肽能否称“胶原蛋白”?
胶原蛋白是一种三级螺旋结构蛋白,由连续重复三肽(Gly-X-Y)堆叠形成。这意味着其最小特征片段也应包含Gly-X-Y三肽(分子量≥300 Da)。巨子生物宣称其“迷你胶原蛋白”分子量仅217道尔顿(Da)。
但专家指出:两个氨基酸组成的二肽(分子量约200-250Da)根本不具备胶原蛋白的三螺旋结构特征,仅算是提供氨基酸营养或信号分子,无法等同于I型/III型胶原蛋白片段。人体20种氨基酸随机组合的二肽仅有400种可能,也无需从复杂胶原蛋白中提取。
巨子生物专利中明确提及的“Human-like重组胶原”至少包含Gly-Pro-Hyp核心序列,此类片段重量多在800 ~ 1200 Da。若产品中仅添加217Da二肽,则其对皮肤真皮层胶原网重构或细胞外基质(ECM)刺激作用存疑,仅能发挥短肽信号效应,不能称作“胶原蛋白”。
更关键的是,巨子生物专利中明确含有甘氨酸,但郝宇团队检测中甘氨酸竟完全缺失。当胶原蛋白失去标志性氨基酸,它究竟还是不是胶原蛋白?
胶原蛋白透皮吸收始终是行业难题。研究显示,大于500Da的蛋白质难以穿透角质层,而巨子宣传的217Da“迷你胶原”实为失去结构功能的短肽。但营销端却大肆宣传“重组胶原蛋白修复肌底”,是否有将分子生物学术语转化为销售话术的嫌疑?
(3) “可溶性胶原”与“重组胶原蛋白”术语混用的误导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可复美产品中配方表出现的“可溶性胶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动物骨胶原或传统牛胶或鱼胶,而是指通过酶解或物理降解技术使胶原蛋白肽分子量显著下降而呈溶解状态的胶原肽。
此类术语在行业内多被视为“通用名”,但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常常与“从动物组织中提取的完整胶原蛋白”或“经典三螺旋高分子胶原”混淆,误以为“可溶性胶原”即是完整胶原蛋白。因此,企业在标签与宣传中若未做进一步明确说明,容易形成“概念混用”的疑虑。
与此同时,“重组胶原蛋白”更强调基因工程手段合成的I型胶原片段,其分子量、氨基酸序列与人类胶原高度同源,但消费者对“重组”与“可溶性”两者概念缺乏专业认知,也导致在此次争议中被放大与质疑。
三、商战背后的行业困局
巨子生物:单一品牌爆品驱动与渠道打法
可复美“独舞”,多品牌战略实质崩塌
巨子生物自2019年深耕功效护肤赛道以来,以“可复美”品牌为核心,充分借助电商平台与头部KOL带货,实现爆款效应。2019年至2024年,巨子生物在销售费用方面呈现出爆炸式增长:2022年销售费用为7.06亿元人民币,随即在2023与2024年进一步攀升至20.08亿元人民币,以配合李佳琦、辛巴等头部主播进行高频次带货。
该激进渠道打法在短期内极大提升了可复美的市场知名度和销量,且在天猫美妆品类连续18个月稳居TOP3,用户复购率与品牌声誉不断积累。然而,高额营销投入也带来了获客成本飙升的问题。
据第一财经报道,仅2024年可复美单品牌销售费用就接近15亿元,占公司销售费用的大部分,导致单位获客成本显著攀升,长期盈利压力不断加大。
截至2024年,可复美已经成为巨子生物的核心增长引擎:可复美在2023至2024两年间为公司贡献营收约73亿元,占当期总营收90.59亿元的80.5%以上,同比增长率为58.3%。
而其“第二品牌“可丽金营收占比仅为12.1%,同比增长率9.7%(2022年为42.6%),旗下其他品牌营收占比综合仅占7.3%,同比增长率为-15.2%,形成严重的“倒金字塔”结构。
可丽金像是巨子生物失败的”备胎实验“,主打“类人胶原蛋白”却与可复美成分同源,未能建立差异化认知。2024年Q1可丽金在美容院渠道库存周转天数达142天(行业安全线<90天)。
同时研发的空心化和偏向性,也让可丽金的增长陷入困局,其明星产品“胶原棒”成分与可复美重合度超90%,专利复用率100%。近3年可丽金无新增专利,而可复美申报专利21项(实质创新仅5项)。同时,作为巨子生物医美板块的“排头兵“,可丽金至今在医美注射领域仍是“零械证”。
研发投入更是凸显巨子生物的偏心。巨子生物的研发费用率占比仅为1.2%,远低于行业平均的3%-5%。在资金投入本就不多情况下,可复美研发投入 0.95亿元(占集团总研发费用89%),可丽金研发投入 320万元,仅占比3%。这无疑限制了新产品的开发,导致无法有效扩展产品线。可复美的成功可能让巨子在研发上产生懈怠,更多依赖营销而非技术创新。
华熙挑起战争的真正动机也隐藏其中:过去12亿营销费用教育市场“认识玻尿酸”,而巨子仅用3年就让消费者相信“胶原蛋白优于玻尿酸”。可复美的营销打法击破了华熙的技术护城河。
而此次胶原蛋白风波,华熙也切切实实的打在了巨子的“大动脉”上。巨子的营收捆绑化、单一化问题瞬间凸显出来,“单腿跳“能跑多远还有待观察。
华熙生物:从“玻尿酸龙头”到“多元化焦虑”
护城河决堤,从“医美茅台”到增长弃儿
反观华熙这边,日子也不好过。2021年华熙生物市值站上1200亿元巅峰,被誉为“医美茅台”;而到2025年6月,其市值已蒸发超80%,仅剩235亿元,市盈率从2022年巅峰期的128倍断崖式坠落至28倍(2025年6月)。
机构用脚投票的背后,是玻尿酸神话的彻底破产——主力产品润百颜增速从2021年的63%骤降至2024年的12%,注射用透明质酸陷入价格战泥潭,终端均价三年跌去54%。
2025年一季度,华熙生物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20.77%、58.13%,公司称主要系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收入同比下降所致。此外,2025年天猫618美妆预售4小时排行榜显示,华熙生物旗下品牌均未进入TOP 20。
华熙生物其实也押宝过胶原蛋白,但结果却不如人意。2022年,华熙生物以2.33亿元收购北京益而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51%的股份,布局重组胶原蛋白产业。但遗憾的是,2024年,益而康营收3936.21万元,净亏损564万元。经评估,华熙生物对益而康计提商誉减值达7408.88万元。
有趣的是,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在2023年业绩发布会上,对胶原蛋白护肤品发表尖锐看法:“胶原蛋白在护肤品上只是个概念,因为吸收不了,胶原蛋白是没办法对正常皮肤起效的;而注射领域因为维持时间短,也不会被消费者所接受,尤其资本市场都觉得胶原蛋白今后存在什么替代,我觉得不可能。”
华熙生物一边推进布局,一边公开吐槽,这种矛盾姿态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其在业务拓展上的内在纠结。从更深层看,这种反复背后,折射出华熙生物在寻找“第二增长曲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多年来,公司尝试多元化转型,但真正跑通的路径却屈指可数。
此次华熙炮轰巨子,其动因还有一个重要角度,那便是“检测标准”。国家药监局2025年启动胶原蛋白检测标准制定,这对华熙是重要的“技术追赶”时间窗口。若巨子主导的凯氏定氮法成为国标,那华熙在技术方面将陷入极大的被动。郝宇的质疑成为绝佳突破口——将科学争议升级为“打假”舆论战,一定程度可以倒逼监管层否定对手标准。
结语
华熙和巨子面临的困境是相似的,甚至可以说这是整个医美行业在当前市场环境的下的缩影:增量空间收窄,新兴势力蚕食,而多元化转型步履维艰,只能张牙舞爪地守住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市场滑向“零和博弈”。
因此,这场冲突绝非偶然,而是行业在流量红利消退、监管趋严、消费者理性化背景下,转型阵痛的集中爆发。
它迫使所有玩家思考:如何平衡短效营销与长期创新,确保科学严谨,并依靠真实价值在红海中突围。这场“难堪”的战争,或正是行业挤掉泡沫、迈向规范发展的必经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