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科学时报:重建大学道德

2009.5.12
头像

木偶人6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的重建工作便提上议事日程,到一年后的今天,重建工作仍在继续,而且会持续许多年。因为像抚平地震所造成的心灵创伤,重树生活信心这一类“人的工作”从来都不是立即见效的,它需要长期的努力。

  其实,当下中国的大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由于近二十年的急功近利,大学受伤的程度也很深。社会流行语中“大学不像大学”一句刺伤了不少正直的大学师生的自尊。要重建大学的自尊,重树学问的尊严,在外在的救赎没有出现之前,自我救赎就是唯一的途径。

  重建中国大学的道德是大学自我救赎的方式之一。需要说明的是,大学的道德重建所要建设的是常态下的道德,它与SARS期间和抗震救灾等非常态的道德要求有相当大的区别。另外,道德建设永远离不开体制支撑,它需要与大学的体制创新同步进行。

  依笔者管见,当下中国大学最需要重建或者树立的新道德,摭其大者,凡以下三种。

  其一,宽容。宽容不仅是学术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说,也是一个常态社会所需要遵循的基本道德。九十多年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秉承的即是宽容的精神,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思想自由”。彼时的北大之所以千姿百态,有陈独秀、胡适等新派,也有刘师培、辜鸿铭等文化保守派;学生之所以万世流芳,有傅斯年、罗家伦等五四学生领袖,也有书生气十足的历史学家顾颉刚、范文澜,就是因为他们处在一个宽容精神为基础的氛围中,受此氛围熏陶的结果。

  当然,讲宽容并不是要一团和气。因为有了宽容,才会有批评。没有宽容自然也有批评,但那种批评是私下、背后的,是指责、是谩骂,甚至是无中生有。宽容下的批评,才是正常的批评,它的特点是批评中有理性存在。理性的批评是建设性的,是对事而不对人的。学术只有在理性批评的存在下,才可能发展正常。同理,社会存在理性的批评,才具备现代性。

  其二,敬畏。古代中国教育的“师道尊严”,今日中国大学早已不复得见。“师道尊严”走向极端,教师自造威严,惟我独尊并不是好事。但像当下中国走向另一极端,即学生对老师毫无尊敬感,视若知识的扩音器,甚或变相利用,同样不可取。而后者恰是缺少敬畏之心的表现。

  当下中国大学的学风中,缺乏对学问的起码的敬畏是一大问题。对学问不存敬畏的情况不一,有的是因为本身没学问,故不懂学问之意义和价值,从而以无畏的方式管理;有的是把学术当谋生或升迁的工具,误将“知识改变命运”这一终极结果,当成目的和追求的目标。

  对学问缺乏敬畏,自然不会用心,其所做学问仅与生存有关,却与生命无关。团体为生存计,自然是关心形式而忽视内容,故才有教育不断地追求GDP;个人为生存计,则要用项目、职称、学位和众多的头衔来“文”装自己,不顾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危险,让自己变得丰满起来。然而,大学终究是文明的场所、学术的殿堂,不尊重学问,其实是不尊重大学本身。

  其三,谦让。要问我,当下中国大学最缺的是什么?我会说是谦让。现如今大学中什么都要自己报名,什么都要评奖,申报项目、课题自不必说,就是校内、院内的科研奖、教学奖和学生的奖学金评定都要自己报名,甚至连师生向领导提建议也要自己报名,并且评奖。这种情形下,谦让成了非常稀罕,也非常高尚的品德。

  如果从近代算起,中国人讲“竞存”(严复语)已经一百多年,从改革开放算起,讲竞争也有三十年。但诚如《天演论》的原作者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所言,自然界讲优胜劣汰的竞争,而人类社会需要道德,讲求互助。

  其实,竞争的道德中本身就含有谦让。如果研究能力不行、学问不够,就应该主动谦让。这是所谓自知之明。

  没有谦让,就没有从容,没有从容自然就缺乏优雅。大学缺少优雅,学者缺少优游,作为教育人的场所,大学还有什么超越的可能,还有多少存在的理由?

  向一年前汶川地震的遇难者致哀!向生命的尊严致敬!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