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医生不用发SCI了?对不起,政策的出发点你没读懂!

SCI低分灌水以量取胜的时代就要过去,

接下来是学术代表作和同行认可的质优体系。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高等院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朋友圈出现了两种声音:一者高呼SCI苦民久矣,斩断SCI我辈快之;另一者质疑SCI之外,尚有公平指标乎?难道我们要倒退到关系至上的黑暗时代?一天过去了,官方并没有对消息辟谣,说明文件确实是真的,作为一个教科研的老师,我有必要说说自己的看法。

000.png


第一,我们的学术界是否有“唯SCI论”的桎梏?答案明确,百分百有。发SCI以影响因子乘以系数发奖金,是大部分三甲教学医院的科研政策,如此赤裸裸的功利导向,明显与科学的初心背道而驰,亦被学术圈正统所不齿。所以,破除“SCI即一切,IF分高下”的盲目推崇,其必要性毋庸置疑。

第二,如果没有SCI评价标准,我们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公平选拔人才?答案是,目前没有。所谓不破不立,破完便要立。打破唯SCI论之后,必须同时建立起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国家鼓励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是不是中文期刊借此强势崛起了?别闹了,中文期刊们水平什么样,大家都心知肚明,老牌学术期刊沉淀百年的底蕴和口碑,并非顷刻间就能沧海桑田,改朝换代。

第三,文件本身表达了SCI无用的观点了吗?请大家亲自读一读,不要人云亦云。文件确实指明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但是并非提倡SCI无用。科学的评价体系不应该一刀切,需要区分基础、应用等不同研究类型采纳多维度指标,论文只能作为其中一项参数。文件的出发点三观无比正确,引来别样解读的根源,在于不少人有这样一种心理:自己不会做科研,也希望身边的人可以放弃进步,同流合污。

科研成果优秀,已经优人一步的同学,不要沮丧。科研评价将告别注重“量”的时代转而强调“质”:代表作制度和同行评议的推行,会让学术回归原本的真实——灌水N篇不如代表作1篇。科研举步维艰,让你痛不欲生的同学,不要盲目乐观。是龙是虫,以前照得清楚未来也一样,不过我相信全面评价系统不会再逼迫每个人都要搞科研,依靠临床工作的兢兢业业,或者应用转化创新方面的成果,也可以顺利晋升职称,在医生岗位上光荣退休。

医学和科学圈都是意见领袖主导的社群生态,人才帽子、科学奖项,科研基金永远无法脱离学术论文的表现形式,所以对于头部的科研受益者而言,什么都不会变。在腰部的临床骨干们,科研压力会有所减轻,可以让大家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擅长的领域,这对医疗而言无疑是件好事。至于食物链底层的医生们,放弃本就深恶痛绝的劳什子,似乎来日可期。

那么,国家究竟是想反对SCI,还是计划取而代之?科技部还在2月17日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其中第七条便是:培育打造中国的高质量科技期刊。

001.png

002.png


高质量中国科技期刊,是在国际范围内有行业影响力的中国人自己的英文期刊,它与SCI高影响因子不矛盾,只是我们需要自己的评价标准话语权。话语权的争夺势在必行,因为西方的偏见无处不在。但是很显然,中国期刊≠中文期刊,英语还是科研交流的通用语言,《措施》提到要鼓励创办高起点的英文期刊,同时提高中文期刊中英文摘要的质量。


期刊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耕耘,我们已经有像Cell Research 这样的优秀期刊,在国际上亦有口碑,绝非短期之功,甚至需要几十年几代人的持续培育。在SCI的规则下,我们可以后来居上,未来在国人自己建立的“科学引文索引”评价体系内,一样能够游刃有余。可以预见的未来,是中国期刊进入世界影响力范围,被国际同行认可,而不是中国人局限于发中文期刊,与世界学术交流全面隔绝。


不用怀疑,你们所践行的成长路径,正是国家希望的样子。


阅读原文
文章作者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