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临床出血倾向评估及筛选试验的应用(4)

2019.4.23
头像

玉芳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四、出血筛选试验的应用

  1.血管壁与血小板的筛选试验

  (1)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有赖于毛细血管的结构、功能和血小板质和量的正常,也与某些体液因素有关。当这些因子有缺陷时,毛细血管的完整性就受到破坏。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或称束臂试验是在上臂增加血管负荷,观察前臂一定范围内皮肤出血点的方法。本试验主要反映毛细血管结构和功能,也与血小板质和量有关。

  (2) 出血时间(BT):是指刺破皮肤出血到出血自然停止所需要的时间。它反映血管壁通透性、脆性和血小板的数量与功能的试验。当血管壁破损后,血小板能否聚集到受损处,形成微血栓堵塞伤口。同时也反映了前列环素(PGI2)与血栓烷A2(TXA2)之间的平衡状态有无失衡。当PGI2减低,TXA2增高时,BT缩短;PGI2增高,TXA2减低时,BT延长。

  出血时间延长: 见于血管性疾病或血小板缺少症,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血友病、维生素C缺乏、血小板减少、无力及一些血小板贮存池病等。

  出血时间缩短:见于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心脑血管性疾病、糖尿病伴血管病变、妊高症、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以及DIC高凝血期。

  (3) 血小板计数:指单位容积的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计数是反映血小板生成与血小板消耗之间平衡的试验。

  血小板增加: 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红等;以及脾切术后、恶性肿瘤早期等。

  血小板减少: 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破坏过多或一些遗传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巨血小板综合征等。

  (4) 血块收缩时间(CRT):血液凝固后,血小板膜上的肌动蛋白与受体相互结合,肌凝蛋白与肌动蛋白微丝相互滑动,使血小板伸出伪足,牵动纤维蛋白网,从而使得血块收缩,挤出血清,使血块的止血作用更加牢固,在一定的条件下,按规定的时间观察血块收缩情况或计算血块收缩率,即为血块收缩试验。CRT与血小板数量与质量、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和因子Ⅻ浓度以及血小板数量有关,但主要反映了血小板的质量。

  血块收缩不佳:主要见于血小板功能数量的障碍以及纤维蛋白原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增多症等。

  血块收缩过度: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XIII缺乏症、严重贫血等。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