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人体尿液中管型的检验与探讨

2019.7.31
头像

玉芳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作者:1朱东,2陈红芸    作者单位:1、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人民医院

  关键词 尿液,管型,检验

  人体尿液管型是临床上常规检验项目之一,它是反映人体肾脏病变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其镜检结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尿管型是由德国学者Vigla和Rayer首先发现报道的,它们是人体肾脏的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中所见的圆管状铸型小体。长期以来,尿管型的分类鉴定及结合临床症状对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急性肾小管坏死、肾脂肪变性、肾盂肾炎、肝炎梗阻性黄疸、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肿瘤等病变都有重要的临床鉴别诊断价值。

  管型的形成和演变因素

  透明管型是由白蛋白,T-H糖蛋白等蛋白质在肾小管经过浓缩,酸化,盐析,凝胶化而形成,细胞管型可由各种粒细胞,红细胞,肾上皮细胞在形成细胞管型后演变成粗颗粒管型,细颗粒管型后形成腊样管型。脂肪变性的上皮细胞先形成上皮细胞脂肪管型而后形成脂肪管型、细菌、念珠菌、结晶体均可与白蛋白、T-H糖蛋白结合而形成管型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下的颗粒管型实际上是细菌管型,白色念珠菌管型或血小板管型,因此管型的形成与转化是多途径的,其演变机制还应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管型的分类及命名

  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与研究分析后发现,传统的分类及命名方式与方法已不能满足和适应现段临床上管型检验的需要,透明管型、颗粒管型、红白上皮细胞管型、腊样管型、脂肪、细菌、结晶等10多种管型的命名已不够细致,如红细胞管型中可应红细胞蜕变成红棕色颗粒临床上称血液管型,有几种除管型内变形红细胞外,还有在红细胞与碎片颗粒同时存在的混合形式;而白细胞管型又有中性粒、嗜酸粒、单核、淋巴及吞噬细胞管型等区别通过相差显微镜还可以鉴定出血小板管型,有纤维蛋白原凝固形成的纤维蛋白管型免疫球蛋白沉淀而形成的管型,还有用各种方法依然无法鉴定出的未知管型等按不同色素的存在如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肌红蛋白及胆红素等色素性管型,如按管型大小形态、长、宽、体积、形状可命名为长、短、宽、巨、麻花、裂纹、球形、镶嵌、复合等管型;其中复合型管型还应与混合型管型相区别,随着临床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鉴别检查管型的方式与方法也不断进步,用不同的显微镜观察管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细菌等。另外,不同的染色在鉴定鉴别尿液中管型的重要临床作用已被充分肯定,如巴氏染色法、苏丹Ⅲ及龙胆紫沙黄染色法等。采用流式细胞仪及荧光染色法有助于不用离心沉淀标本的检验鉴别。免疫组化识别管型的细胞;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使用,各种不同显微镜对综合区别结晶堆积与管型也有重要的意义,并有待于我们对管型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和认识。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