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基因克隆技术概述

2020.9.08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基因克隆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的核心技术,其目的是获得某一基因或DNA片段的大量拷贝,用于深入分析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并可达到人为改造细胞以及物种遗传性状的目的。基因克隆的一项关键技术是DNA重组技术,它利用酶学方法将不同来源的DNA分子进行体外特异性切割,重新拼接组装成一个新的杂合DNA分子。在此基础上将杂合DNA分子转入一定宿主细胞中进行扩增,形成大量的子代分子,此过程称基因克隆。有目的地通过基因克隆技术,人为操作改造基因,改变生物遗传性状的系列过程总称为基因工程。

基因克隆的一般程序为:

一、获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就是需要研究的特定基因或DNA片段。获取目的基因的主要方法:

1、用限制性内切酶酶解染色体DNA,构建基因组文库,再从基因组文库中筛选目的基因。该法的优点是获得的目的基因的组织结构与天然基因完全相同,在结构基因中也含有内含子序列,但是也正因为这一点构成了该法最大缺点,即含有内含子的基因在原核细胞中不能表达。原因是原核细胞不能识别并剪切插入顺序(内含子),因而也不能表达出正确的基因产物。

2、分离纯化细胞中的mRNA,以mRNA为模板,在反转录酶作用下生成cDNA第一链,再以cDNA第一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作用下生成双链cDNA,构建cDNA文库,从中筛选所需的目的基因。此法仅用于筛选为蛋白质编码的结构基因。因成熟的mRNA分子中已经切除了内含子序列,具有完整的阅读框架,可在原核细胞中正确表达。


3、人工体外合成基因:由于当前人工体外合成DNA的长度有限,此法仅用于制备小分子生物活性多肽基因和小分子量蛋白基因。在基因较大情况下,常需先合成多个DNA片段,然后拼接成完整的基因,此法还要求目的基因的全部碱基顺序已被阐明。

4、PCR法扩增基因: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目的基因的寻找提供了有力技术工具。用PCR法可选择性扩增基因组中所要研究的个别基因或DNA片段,或用反向PCR技术,先将特定mRNA反转录为cDNA第一链,然后再进行扩增。用PCR法筛选基因,需要对目的基因的DNA序列至少有部分了解。

二、选择适当的载体

按上述方法制备的目的基因如果没有合适的载体协助,很难进入受体细胞,即使能进入,往往也不能进行复制和表达,因为这些外源性DNA一般不带有复制调控系统。为了保证目的基因或外源DNA片段能在细胞内克隆,必须将它们与适当的载体连接。理想的载体应该是:(1)分子量较小,能在细胞内自主复制的环状或线状DNA分子;(2)具有特异的限制性酶切位点,便于外源DNA片段的插入,且有明显的遗传筛选标志,如抗药性或插入失活等,以利于阳性克隆的筛选;(4)具有生物安全性。常用的克隆载体可分为三类,即质粒、噬菌体及病毒。由于天然载体用于基因克隆存在许多缺点,现用载体实际上是在天然载体基础上进行改造而成。

1、质粒载体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小型环状DNA复制子,质粒载体是在天然质粒的基础上人工改造拼接而成。质粒载体具有如下特点:分子相对较小(3~10kb);含松弛型复制子因而在宿主细胞的拷贝数高;在复制子外适当位置有由多个单一内切酶位点组成的多克隆区,极有利于外源DNA片段的插入;具有抗药性及插入失活标记,可以从平板中直接筛选阳性重组子。但由于质粒分子太小,只能接受小于15kb的外源DNA片段的插入。因此,插入片段过大,会导致重组子扩增速度减慢甚至插入片段丢失。


2、噬菌体载体 目前使用的噬菌体载体主要有λ噬菌体、Cosmid及M13噬菌体等。λ噬菌体是一种能感染大肠杆菌的病毒,其基因组为线状双链DNA分子。在λ噬菌体DNA(λDNA)的中间1/3处,是可被替换而不影响噬菌体生长的“非生活区”,此区的DNA可通过遗传工程技术由外来DNA片段所替代。λDNA作为载体的优点是:在体外可包装成病毒颗粒高效地感染大肠杆菌;载体容量大,可将23~25kb的外源DNA片段引入其内;筛选和保存较为方便。
M13也是大肠杆菌噬菌体,其基因组为单链线性DNA分子。感染大肠杆菌后,此单链DNA转变为复制型双链DNA。克隆复制后,仍以单链形式包装成新的噬菌体释放到介质中。M13DNA分子中有一长507个核苷酸的小“非生活区”可以被外来DNA片段取代。M13载体的主要优点是重组的M13DNA仍为单链结构,所以能方便地用于Sanger双脱氧法测定所克隆DNA片段的序列,或用于合成RNA探针的模板。M13载体的主要问题是容量太小,当插入片段大于1000个核苷酸时就很不稳定,容易在增殖的过程中丢失。


Cosmid载体从结构上看成是一种人工构建的杂种载体,由噬菌体DNA和质粒DNA的某些功能片段拼接而成,其转染细胞及病毒颗粒包装与λDNA相似,但在细胞内的复制则与质粒相同。与λDNA相比,Cosmid的主要优点是载体容量很大,插入DNA片段的长度可高达45kb。

三、构建重组体

DNA体外重组是将目的基因在DNA连接酶作用下,连接到合适的载体DNA上,以便下一步转化之用。这种由两种不同DNA片段重新组合而成的DNA称重组DNA,简称重组体。连接方式有粘端连接和平端连接等多种形式。(1)粘端连接:用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目的基因和载体DNA分子,使之产生相同的粘性末端,在适当的温度下,两种DNA分子的粘性末端互补配对,再用DNA连接酶共价连接,成为完整的重组体。由于粘端连接具有很高的重组效率,在实验中为首选方法。许多情况下,目的基因上找不到适当的与载体上相同的限制性酶切位点。此时可通过在目的基因两端连上人工接头(含适当限制性酶切位点的合成DNA小片段),再经酶切后即可得到所需的粘性末端。(2)平端连接:在目的基因和载体分子上找不到匹配的限制性酶切点时,可采用平端连接法。少数酶酶切后能直接产生平末端,多数情况下先酶切产生粘性末端,再通过补平反应后成为带平末端的分子。虽然平端连接有更广的适应性,但重组效率远不如粘端连接,阳性重组子筛选的难度也更大。

四、将重组DNA引入宿主细胞

现用原核宿主细胞以大肠杆菌(E·coli)为主。在基因工程中,由于重组DNA是体外制备的,将其转入宿主细胞后,可能会受到宿主细胞限制酶的切割。因此宿主菌必须是无限制基因(或作用)的突变株(r—株),如常用的E·coli株HB101,DH1等。一般将噬菌体DNA引入宿主细胞称为转染(transfection),将质粒DNA引入宿主细胞称为转化(transformation)。

在导入重组DNA前,宿主菌用冷CaCl2溶液处理,使其细胞膜透性增加而成为感受态细胞,以利于重组DNA分子的进入。

五、筛选与鉴定重组体克隆

两者相辅相成,互相验证。阳性重组体的筛选可利用载体上的遗传标志,包括抗药性(采用无抗药性的受体菌)、氨基酸合成酸系(用缺该酶系的异养型受体菌)和颜色反应(如α互补效应)等。另一种筛选方法是菌落杂交,将平皿上的转化菌落转印到硝酸纤维膜上,经碱处理使DNA变性,然后用目的基因的标记探针与之杂交,漂洗去多余的探针后进行放射性自显影,根据显影片上的斑点可判断含有目的基因的菌落。重组DNA的鉴定有多种方法,如限制性酶切图谱、DNA测序,Southern印迹杂交等,可根据情况酌情使用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