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抖动误码仪工作原理(一)

2020.9.28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误码仪是常用的测试高速数字(包括光通信)器件和系统的仪器。

20131223105436527.jpg

图1   传统误码仪结构框图

传统误码仪由2大部分组成:
1)码型发生器。
包括:时钟源(可以采用内时钟或外时钟),码型产生组件(产生需要的码型格式:PRBS或自定义等格式),信号调理前端(输出电平控制等),时钟信号前端(输出时钟电平控制等)。

2)误码接收机:
包括:时钟恢复电路(有的BERT没有CDR),码型判决电路(从信号中判断出码型数据),错误码型检测电路(判断码型数据是否正确),欲接收码型产生电路(产生豫接收的码型,作为参考),错误计数器等。

为了对数字系统进行误码率测量,一般用测试码型激励输入端。通常,测试码型采用伪随机二进制序列(PRBS),当然也可用其他带协议的激励模式(用户自定义模式)来考察性能极限。

对于远程通信或数据通信传输系统,目的是仿真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所经历的随机通信量。采用真正随机信号的问题是,误码检测器没有了解被传输的实际位置的手段,因而没有检测误码的途径。代之采用伪随机信号,则意味着它具有真实随机信号的几何所有统计特性,看起来似乎就是被测项目,而实际上是完全确定的,因而可有误码检测器所预测。为此,已对最大长度PRBS码型的范围作出了规定。在误码检测器处,被测系统的输出与本地产生的无误码参考码型逐位进行比较,计算出误码率。

任何被传输位的出错概率既有统计性质且必须如此处理:对在给定时段内的出错概率进行测量的任何作法可以用不同方式表示。最常用的表示方式为:
误码率(BER)=在平均间隔内计读的出错位数/在平均间隔内被传输的总位数

20131223110916546.jpg

图2  将码型发生器与被测系统的输入端相连,在输出端连接误码检测器

显然,结果具有长期平均误码率的统计特性,而误码率与总体中取出的样本量有关。有三种计算BER的方法被普遍使用。

第一种方法(常用在早期测试装置中)只对时钟周期技术,以提供时基或平均间隔。这很容易利用分立的逻辑十进制分频器来实现。由于目前可以利用微处理器,故已使用更方便的选通周期。

第二种方法,采用譬如说1秒钟、1分钟或1小时的定时选通周期,并有累积总数计算误码率。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它提供了与后面讨论的误码性能判据一致的结果。

第三种方法,通过对足够多(通常为100或更多)的误码计数来确定选通周期,以便获得可靠的统计结果。同样,处理器也根据累积的总数来计算误码率。不过,在误码率之值很小的情况下,此法可能导致很长的选通周期。例如,一个以100Mbps运行的系统,当误码率在10^-12时,为累积100次误码需要将近12天的时间。

最常用的方法是选取固定的重复的重复周期后计算误码率的方法2。在这种情况下,结果中的方差将连续改变。因此,通常的做法是,若方差超出一般能接受的水平,便给出某类警告。最广泛的接受水平为10%,即误码计数至少为100次误码。在实际的数字传输系统,特别是利用无线传播的数字传输系统中,误码率可能显著地随时间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长期平均值值提供部分情况。通信工程师还关心被测系统性能下降到不能接受时所占的时间百分数。这称为“误码分析”或“误码性能”。

测试码型通常要在通信量仿真的PRBS与考察模式相关趋势或临界点时系统效应的特殊模式之间进行选择。利用PRBS时,选择二进制序列以及所形成的频谱特性和运行特性是重要的。这些特性可以归纳为:
1)序列长度(位);
2)决定二进制运行特性的移位寄存器的反馈配置;
3)取决于位速率的频谱谱线间隔。

PRBS码型已由CCITT针对数字传输系统的测试进行了标准化(建议0.151,0.152和0.153)。通常,工作速率越高,仿真实际数据通信量所需的序列越长。对于处于Gbit/s范围的测试,目前测试设备能提供2^n-1序列长度。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