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伴表皮增生的黏蛋白痣病例分析

2022.1.21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18 岁,左侧背部皮色丘疹、斑块 4 年。 患者4 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左侧背部出现数个绿豆大 小的皮色丘疹,表面光滑,无自觉症状,未予诊疗。 随年龄增长,皮损逐渐增多、增大。既往体健,父母 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检:各系统 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 左侧背部可见数个绿豆 至蚕豆大小皮色丘疹、斑块,部分融合,界限清楚,表 面光滑,呈单侧片状分布,质地较软,无明显浸润感, 无压痛( 图1) 。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疣状增生,真 皮乳头见大量黏液样物质沉积,并见少量增生毛细血管( 图2a ~ b) 。阿新蓝染色示真皮上部黏蛋白沉 积( 图 2c) 。诊断: 黏蛋白痣。未予治疗,嘱临床 随诊。

1587278526967209.png


1587278551673449.png

2 讨论


黏蛋白痣是指一种先天性或获得性伴有真皮黏 蛋白沉着并具有痣样特征的皮肤损害。本病病因不 明,既往的研究表明黏蛋白的形成增加可能与成纤 维细胞增生[1]、长期摩擦刺激、合并浅表脂肪瘤样 痣有关[2]。本病既可以归类于皮肤黏蛋白病,也可 以归类于结缔组织痣[1]。Oiso 等[3]将黏蛋白痣分 为黏蛋白型结缔组织痣( connective tissue nevus of the proteoglycan: CTNP) 和伴有表皮增生的 CTNP,前者 只有真皮乳头层有黏蛋白沉积,表皮正常;后者则伴 有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等。也有学者认为伴有 表皮增生的 CTNP 可能是黏蛋白痣合并表皮痣的表 现[1]。本病可以出生就有或青少年发病,有家族性 发病的报道,皮损好发于背部[4],男性多于女性( 男 ∶ 女 =5∶ 1)[5]。临床表现为皮色至棕色的丘疹、斑 块,单个皮损可逐渐融合成疣状或痣样斑块,多呈单 侧片状分布,常无自觉症状[6]。组织病理示表皮正 常,或有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和表皮突延长,真皮浅 中层有大量黏蛋白沉积。在 pH 2. 5 时用阿新蓝染 色呈阳性[5]。本例患者的组织病理提示表皮疣状 增生,故考虑是伴有表皮增生的 CTNP。


黏蛋白痣需与表皮痣、浅表脂肪瘤样痣[1-2,5-6] 及婴儿皮肤黏蛋白病[5]相鉴别。表皮痣及浅表脂 肪瘤样痣的临床表现与黏蛋白痣相似,但表皮痣的 组织病理特点为表皮疣状或乳头瘤样增生,真皮内 轻度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浅表脂肪瘤样痣的组织病 理表现为真皮胶原纤维束间灶状分布的成熟异位脂 肪细胞[7],二者都没有黏蛋白沉积。婴儿皮肤黏蛋 白病虽然有黏蛋白在真皮沉积,但其沉积的位置非 常表浅,似乎被表皮环抱[5],故可鉴别。 黏蛋白痣为良性病变,一般不需要治疗,但较大 或影响美观的皮损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手术刀磨皮、 CO2激光等方法治疗[6]。手术切除对较大的皮损效 果好,CO2激光可以作为伴有表皮增生的 CTNP 治疗 的一种选择,但不适用于表皮正常的 CTNP,这可能 会遗留瘢痕[5]。此外手术刀磨皮治疗亦需慎重,Lee 等[6]报道了1 例黏蛋白痣采用手术刀磨皮治疗后形 成瘢痕。本例患者因无美观需求,故未予治疗,嘱其 随访。


参考文献略。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