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浅析Willis覆膜支架系统治疗血泡样动脉瘤的效果-2

2022.1.21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9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均一次成功置入支架,一次成功率为77.78%;1例患者置入支架后出现内漏现象,再置入1枚支架后,DSA造影显示动脉瘤消失;还有1例患者由于动脉血管比较迂曲,置入过程中支架脱落,利用微导丝把支架取出后换用较短的覆膜支架,成功置入。所有患者术后复查头颅CT,均没有新发梗死病灶或出血现象。某女性患者(42岁)术后检查无新发梗死病灶及出血(图2)。患者术后的NIHSS评分[(5.04±2.53)分]低于术前[(7.49±2.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05,P=0.0275)。

 1589502924692969.png

图2 某女性患者(42岁)手术前后DSA造影结果。C.术前造影提示右侧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D.术后即刻造影未见明显的残留;E.术后3个月复查未见复发;F.术后1年复查未见复发

 

2.2手术安全性分析

 

9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由于微导丝刺破血管出现出血,行相应治疗后顺利恢复;1例眼动脉闭塞患者术后视力无明显损伤。

 

2.3远期疗效

 

术后随访1年,患者均无复发,某女性患者(42岁)术后1年复查无复发(图2F)。有1例患者经DSA复查发现载瘤动脉出现轻度狭窄,但不影响神经功能。9例患者术后1年的NIHSS评分为(4.72±2.32)分,与术后的(5.04±2.53)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97,P=0.3917)。

 

3.讨论

 

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充满挑战,因为该动脉瘤的壁极其脆弱,因此再出血风险较高,围术期发生致命性大出血是该类患者的典型特征。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开颅夹闭术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创伤较大,术中和术后再出血风险很高,动脉瘤可能在手术过程中发生破裂。其他常用的手术方法还有颅内外搭桥术、动脉缝合术、弹簧圈栓塞术、单纯支架栓塞术、覆膜支架栓塞术等。覆膜支架可以永久性地封闭动脉瘤颈,且不需要弹簧圈栓塞,是近年来血管重建手术的有效替代技术,被广泛用于动脉瘤、急性动脉破裂的治疗中,可保留载瘤动脉,消除病变,不仅解决了动脉瘤的占位效应问题,而且与支架辅助弹簧圈瘤内栓塞手术相比,能够提供更有效的血运重建。

 

Willis覆膜支架由钴基合金支架与聚四氟乙烯膜组成,支架两端与薄膜利用8-0聚酰胺单丝线缝合,中间部分处于游离状态,允许覆膜支架在迂曲血管内前进时覆膜和支架骨架有一定的相互位移,增加其顺应性。薄膜缝合之后预装在1枚球囊导管外,薄膜能够抑制炎性细胞的迁移,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扩散,从而降低内皮细胞增生和支架相关性狭窄的发生概率。本研究通过术前术后服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进一步预防再次狭窄的发生。

 

Willis覆膜支架具有以下优点:治疗材料无瘤腔,术后发病部位形成血栓的几率较小,可避免术后占位效应;载瘤动脉的血运不受影响,可恢复病变区域的正常血流动力学,实现载瘤动脉的重建;治疗操作不在瘤腔进行,可避免动脉瘤破裂出血;支架系统预装于半顺应性球囊中,通过快速交换技术简化了操作步骤,耗时短。

 

本研究结果显示,9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均一次成功置入支架,一次成功率为77.78%;1例患者置入支架后出现内漏现象,再置入1枚支架后,DSA造影显示动脉瘤消失;还有1例患者由于动脉血管比较迂曲,置入过程中支架脱落,利用微导丝把支架取出后换用较短的覆膜支架,成功置入。术后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提示患者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9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由于微导丝刺破血管出现出血,行相应治疗后顺利恢复。术后随访1年,患者均无复发,有1例患者经DSA复查发现载瘤动脉出现轻度狭窄,但不影响神经功能。术后1年,患者的NIHSS评分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Wilis覆膜支架系统由覆膜支架与球囊两部分组成,球囊的设计提高了该支架的游走能力和顺应性,但较长覆膜支架的顺应性仍然无法得到保证。本研究中1例患者最初选用的是4.5mm×16mm的覆膜支架,输送过程中支架脱落,将其取出后换用10.0mm的覆膜支架重新置入,一次成功。

 

综上所述,采用Willis覆膜支架系统治疗血泡样动脉瘤的安全性高,远期效果好,值得推广。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