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基底细胞痣综合征临床分析-3

2022.1.27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3.4治疗及预防

 

3.4.1基底细胞痣的治疗

 

保守治疗是皮肤基底细胞痣的主要治疗方式,同时要密切观察并且要减少一些危险因素,如阳光暴晒、局部刺激。如果出现痣块增长迅速并伴有表面破溃现象,则癌变几率比较大,则需要手术治疗。Griner等的研究挑战了显微手术和激光治疗更具优越性的观念,认为对于基底细胞痣和癌,特别是在美学敏感的面部区域内的癌症,简单的局部切除是一种有效且合理的外科手术方案。通常认为对直径≤2 cm的肿瘤,0.3~0.5 cm的切缘足够。对于直径>2 cm,特别是发病已久、位于前额及颞部的、复发的肿瘤,0.8~1.5 cm的切缘是比较安全的。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局部用药治疗,如5-氟尿嘧啶(5-FU)、干扰素、类维生素A、光动力治疗等。其中类维生素A已被提议为全身用于化学预防基底细胞癌的药物,尽管有强烈的副作用,但高剂量长时间口服异维A酸已被广泛应用。

 

最新研究表明:光动力治疗是治疗基底细胞癌的良好的非瘢痕性治疗方案,红光(635nm)和蓝光(400nm)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另有学者通过研究提出,Hedgehog通路抑制剂Vismodegib为治疗晚期基底细胞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认为其可降低基底细胞痣综合征患者的手术次数。多篇文献证实了其对治疗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显示出了基因治疗的广阔前景,但也有其他作者对其提出了质疑,认为会增加皮肤鳞状细胞癌的风险,目前还需要更大规模的多中心研究来评估vismodegib对该综合征治疗的长期疗效和风险。

 

3.4.2颌骨囊肿的治疗

 

基底细胞痣综合征颌骨囊肿治疗方式有囊肿摘除术、刮治术、颌骨部分切除术、负压吸引术和减压术等。术前对囊肿波及的牙齿行根管充填,术中磨除囊腔内的牙根,可有效降低复发率。尽管如此,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复发率仍然较高,约为20%~60%,因为角化囊肿是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的主要病理表现,其生长特点是沿骨小梁成指状生长。在囊肿生长过程中,可能存在由病变诱导的局部骨吸收亢进,并且该囊肿囊壁薄、容易破碎,卫星囊或微小的子囊常在囊壁内出现,所以多在术后5年内再次生长,故术后需定期复查。

 

同时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多个囊肿之间可有重叠或相邻,且囊壁上皮生长力活跃,加之多个囊肿发生时间不一,导致其复发率较单发囊肿高。所以对于该囊肿在治疗时要求更彻底的手术刮除,囊壁刮除后还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治疗手段,如用碘伏、石炭酸或硝酸银、无水乙醇、电凝等灼烧,为进一步消灭子囊或可能残留的囊壁组织还可加用冷冻疗法,以降低复发率。对于较大的颌骨囊肿,可先行开窗减压术,半年至1年后囊肿明显缩小,再行二期刮治术。

 

对于多次复发或病变范围太大的囊肿,可考虑行颌骨部分切除,同期行骨移植修复术,可有效防止复发并改善术后患者面部形态及生活质量。另外,文献表明局部应用5-FU是针对牙源性角化囊肿的新型疗法,并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分子治疗方法,认为其可有效降低术后发病率,对感染的牙源性角化囊肿效果尤其显著。

 

3.4.3其他临床表现的治疗

 

对于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的其他临床症状,需要分别对待。需要治疗或手术干预的有:唇腭裂、脊柱侧凸、隐形脊柱裂、成神经管细胞瘤、先天性白内障及生殖系统异常。需观察并密切随访的有:手掌及足底的特殊凹陷、分叉肋骨、大脑镰、小脑幕、蝶鞍韧带及硬脑脊膜钙化等。对高度怀疑的基底细胞痣综合征患者,推荐避免阳光照射和定期行牙科检查,对非常年幼的孩子需进行发展评估和每年两次体检并行颌骨的X线片和定期的皮肤检查。对治疗后的患者,目前推荐每年定期随访,5年以后需每2年随访1次。然而大多数病例在幼年或青少年期已发病,大多在9岁即有某些临床表现,而至几十年后才诊为本病,不仅基底细胞痣已恶变,而且留下了带有遗传病的后代。因此,必须开展遗传咨询,应尽量在儿童期予以早期诊断,采取相应措施,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