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异位供血的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例报告

2022.3.11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女,63岁。主诉上腹部疼痛不适15 d于2013年5月23日入院。查体无异常。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均未见明显异常。B超检查示右肾下极一不均质团块,大小约5.2cm×5.0cm×3.8cm。


CT检查示:右肾下极见一不均质团块,大小约5.3cm×4.7cm,增强后不均质强化,见两支右肾动脉影,肿块供血主要来源于下方肾动脉,双侧肾动脉主干未见明显狭窄、受压改变,双侧肾静脉未见明显异常(图1)。


术前诊断为右肾恶性肿瘤。全麻下行后腹腔镜下根治性右肾切除术。


术中见右肾中央型肿瘤,局部突出于右肾下极,肾门处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同时见两根平行排列的肾动脉,均来源于腹主动脉,直径无明显差异,均于肾门处进入肾脏。


病理检查:肿瘤包膜完整,肿瘤大小5.0cm×4.5cm×3.5cm,位于右肾中下极,中央型,输尿管切缘及肾周组织未见肿瘤浸润;镜下见瘤内出现坏死、少量间变的细胞核,提示预后不良(图2)。免疫组化染色检查:HMB-45、Vim(+++),SMA(++),CD10、Des(灶性+),P53、Ki-67(<5%+),CK7、S-100(-)。病理诊断为右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EAML)伴坏死。


术后随访1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


1646965701491367.png

图1右肾肿瘤CT血管造影检查可见右肾下极占位,大小约5.0 cm×4.5 cm×3.5 cm,呈不均性强化,可见两支右肾动脉影,肿瘤血供主要来源于下方肾动脉;

图2右肾肿瘤镜下见密集的上皮样细胞伴散在血管,同时出现坏死、少量间变的细胞核(HE ×200)


例2


女,60岁。因左侧腰部酸胀不适10余年于2014年8月21日入院。查体无异常。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B超检查示左肾下极中等回声团块,大小约7.1 cm×5.6 cm,考虑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CT检查:左肾下极见一团块状混低密度影,大小约7.3 cm×5.8 cm,大部分呈脂肪密度,增强后实质部分明显强化,肿块由腹主动脉发出的异位血管供血,双侧肾动脉主干未见明显狭窄、受压改变,双侧肾静脉未见明显异常。


术前诊断为左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全麻下行后腹腔镜下左肾肿瘤切除术。


术中见左肾中下极腹侧肿瘤,突出于肾中下极,肾门处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肾下极肿瘤由1支发自腹主动脉的异位动脉供血,直径与肾动脉无明显差异。阻断左肾异位动脉后切除左肾肿瘤。


病理检查:肿瘤大小7.0 cm×6.5 cm×6.0 cm,切缘及肾周组织未见肿瘤浸润;镜下见上皮样细胞弥漫,周围有大量脂肪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检查:HMB-45、Vim(+++),SMA(++),Des(灶性+),P53、Ki-67(<1%+),CD10、CK7、S-100(-)。病理诊断为左肾EAML。术后随访1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


讨论


肾EAML是一种近年来被逐渐认识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罕见亚型,尚未见由发自腹主动脉独立分支供血的肾EAML报道。


小的肾EAML通常没有症状,在体检时发现,通过手术病理确诊。肿瘤较大时会出现肿瘤破裂出血、腰腹痛等症状。镜下EAML常呈现坏死、出血,核异形性和有丝分裂活性,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恶性肿瘤[1]。EAML组织学变异很大,特别是当肿瘤显示不典型特征时易与其他肿瘤混淆。本病确诊依靠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对确诊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肾EAML大多数为良性而且可双肾多发,治疗多采用保留肾单位手术,但可能出现局部复发甚至远处转移[2],对于术中病理不能排除恶性或者细胞异形性明显者可行肾切除术,术后需密切随访。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