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一例颏下无痛性肿块诊断分析

2022.3.24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1临床资料

 

患儿,男性,2岁,因“右颏下无痛性肿块1年余”入院。患儿家长1年前无意间发现其右侧颏下区有约蚕豆大小肿块,无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肿块逐渐增大,来我院就诊。

 

入院查体:右侧颏下区可见局部隆起,表面皮肤无破溃、瘘管,触诊及一约1.5 cm×1.0 cm椭圆形肿块,质地韧,界限清楚,活动度良好且与吞咽无关联,无触压痛,双侧颌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彩超检查:甲状腺形态正常,颏下低回声包块。2014-04-14在经口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右颏下肿块切除术。于肿块表面作弧形切口,见肿块位于皮下,暗红色,大小约1.5 cm×1.3 cm×1.0 cm,包膜完整,界限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完整切除肿块送病检。切开后见肿块实性,包膜菲薄,切面灰红色,呈水肿样。病理报告:右颏下浅表性血管黏液瘤。镜下见散在纤维母细胞,有血管成分分布,未见上皮成分(图1)。

 

1648118897640714.png


2讨论

 

血管黏液瘤(angiomyxoma)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可分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AAM)和浅表性血管黏液瘤(superficial angiomyxoma,SA)。AAM由Steeper在1983年首次报道,为突出其明显的血管组成以及浸润复发性,命名为“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llen在1988年第一次报告了28例SA,命名为“浅表性血管黏液瘤”。

 

WHO在2002年的软组织肿瘤分类中将血管黏液瘤归类为分化不确定的良性肿瘤[4]。SA又称皮肤血管黏液瘤,较罕见,目前文献报道仅百余例,国内报道二十余例且无大样本报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中年人,儿童罕见,国内报道最小年龄为1岁4个月,本文为2岁。发病人群性别差异不明显,男性略多于女性。全身均可以发病,以躯干、四肢及头颈部多见。多为单发,主要表现为皮肤丘疹、结节状或息肉状肿块,无疼痛,触诊可有波动感,表面皮肤色泽多正常。

 

本病易误诊,需与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皮样(表皮样)囊肿、皮下结节、纤维瘤、肌上皮瘤、基底细胞癌等鉴别。术前的影像学检查对肿瘤的范围、预后的估计等有一定的意义,但其体积小、位置表浅,目前缺少相关影像学报道,往往由病理明确诊断。多发性或单发于乳房和外耳的病例常伴发Carney综合征。

 

Carney综合征包括皮肤及心脏黏液瘤、皮肤斑点状色素沉着、砂砾体黑色素性神经鞘瘤和内分泌功能亢进性疾病[8],故也有人认为SA是Carney综合征的组成。SA可完全局限于真皮层,也可累及皮下组织。界限多较清楚,有明显的菲薄包膜,少数界限不清呈浸润性生长。瘤体切面呈分叶状或多结节状,多灰白色,可有半透明胶冻样改变。瘤组织内小叶或结节由散在的短梭形或星芒状纤维母细胞构成,间质中可见散在胶原纤维及薄壁狭长血管,并常有数量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浸润。约25%~30%的肿瘤中还含有上皮性成分,儿童病例中则极少,本病例中也未发现上皮成分。

 

免疫组化染色中波形蛋白(vimentin)、CD34阳性,S-100、结合蛋白(desm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肌特异性肌动蛋白(MSA)阴性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浅表性血管黏液瘤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国内外报道复发率较高,但未发现远处转移病例报道。有研究认为其复发率高达30%~40%,伴上皮成分者复发率更高,头颈部复发率相对较低。儿童复发率约31.3%,比成人低,可能与儿童病例中含上皮成分比率较低有关。复发多因切除不全所致,故手术应尽可能地彻底切除,可行切缘的快速冰冻病理检查以确认。

 

本例虽为儿童病例,且镜下未发现上皮成分,但因其易复发的特性仍应定期复查。SA易合并Carney综合征的观点获得较多研究者的认可,SA可为其早期唯一的临床表现,故有多发性SA发生时,特别是先天性或儿童病例,应排除Carney综合征可能。本报道中患儿尚未发现其他部位SA及Carney综合征的相关症状,但不能排除为Carney综合征早期症状不明显之故,需密切随访。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