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一例糖尿病合并肾周脓肿误诊病例分析

2022.3.30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病历资料


患者女,82岁。因"双下肢皮肤红肿伴疼痛20 d,发热1 d"于2014年5月27日入院。患者30年前出现口干、多饮、多尿,空腹血糖15.0 mmol/L,诊断为"糖尿病">2型糖尿病" ,予口服药物。10年前因血糖控制不佳改为胰岛素治疗。1年前因双下肢疼痛在我科住院,体检:左下肢胫前皮肤红肿、皮温升高、触痛。下肢血管超声提示:两下肢动脉多处斑块,狭窄率大于50%以上,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周围血管病变,左下肢皮肤软组织感染" ,同时调整降糖方案,好转出院。本次患者于20 d前再次出现双下肢疼痛、红肿,发热1 d,体重1个月内约减轻3 kg。


体检:体温38.8℃,脉搏90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40/80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略急促,左下肺可闻及少量湿啰音。心率90次/min,心脏、腹部未见异常。双下肢红肿。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白细胞115个/μl。空腹血糖(FPG)10.5 mmol/L,餐后2 h血糖(2hPG)15.5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11.9%。血常规:白细胞10.6×109/L,中性0.833。C反应蛋白>200 mg/L。肝功能:总蛋白65g/L,白蛋白35 g/L,余生化未见异常。血培养、痰培养、中段尿培养均阴性。


诊治经过:入院后考虑为血糖控制不佳再发双下肢皮肤软组织感染,予调整胰岛素用量及静脉滴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1.8 g,12 h 1次+左氧氟沙星0.5 g每天1次抗感染治疗,4 d后患者双下肢疼痛症状明显减轻,红肿消退,但仍发热,有畏寒、寒战,体温最高达38.8℃,伴气促、胸闷。精神萎靡,小便正常,左下肺仍可闻及少量湿啰音,胸部CT检查显示两肺散在条索状模糊影,两侧胸腔积液,提示两肺感染可能。再次行血培养、痰培养阴性。结合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肺部感染" ,予调整抗生素用药:静脉点滴头孢他啶2.0 g每天1次+左氧氟沙星0.5 g每天1次,1周后FPG降至8 mmol/L,2hPG血糖降至12 mmol/L,但仍有发热,体温高峰无明显下降趋势。体检发现肾区有叩痛。2014年6月8日泌尿系B型超声检查显示:左肾周间隙处探及高回声区,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尚均匀,大小44 mm× 31 mm, 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图1)。同日腹部增强CT检查示:左肾下极见类圆形低密度灶(图2)。


1648629576767887.jpg


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阴性。经相关科室会诊,考虑糖尿病合并左肾周脓肿可能,于2014年6月9日在CT引导下行左肾周脓肿穿刺并放置引流管,回抽见大量黄褐色脓液流出,予庆大霉素+生理盐水冲洗引流管(每天2次),脓液培养示大肠埃希菌,根据脓液培养药敏,抗菌药物改为静脉滴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2.4 g,8 h 1次+左氧氟沙星0.5 g每天1次2周。患者体温正常,复查肾脏超声示脓肿吸收,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


讨论


本例为老年女性患者,有明确糖尿病病史,且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并发下肢血管病变并反复出现下肢皮肤感染,本次急性起病,临床表现起初为下肢皮肤疼痛、发热、胸闷、气促,全身症状重,仅肺部少许阳性体征,经抗感染后皮肤疼痛消退,但仍高热不退,进一步详细体检发现左侧肾区叩痛阳性,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持续升高,伴发低蛋白血症,肾脏超声及腹部CT检查提示肾周有病灶,经过病灶穿刺引流,明确了肾周脓肿的诊断,并按照培养脓液的敏感抗菌药物给予治疗后治愈。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出现多种合并症,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几率增大,感染发生率在35%~90%,以泌尿系感染多见。


肾周脓肿产生于肾脏包膜与肾周筋膜之间的肾周脂肪组织,由感染未得到完全控制而逐步形成脓肿,肾周脓肿在不同临床情况下均可发生,病情凶险,可威胁到生命,其病死率可高达57%。多数学者认为糖尿病增加肾周脓肿的风险;可能与患者表浅感染部位细菌易经血液扩散至深层脏器,在肾周形成脓肿有关。肾周脓肿多发于糖尿病患者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高,形成培养基,容易使细菌大量繁殖;糖尿病导致患者免疫防御系统改变,包括中性粒细胞功能缺陷,高糖使T细胞功能降低,抵抗力减弱;高糖使血管脆性增加,局部血供差,组织缺血,不利于病原菌消除;细菌黏附尿路上皮细胞能力增强,以及糖尿致使抗菌活性减弱。


肾周脓肿多发于女性患者,原因多与以下方面有关:女性尿道短于男性尿道,泌尿系逆行感染几率更大,男女发生肾周脓肿的比例达4∶13。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女性尿道黏膜萎缩,对细菌的防御功能减退,更易发生肾周脓肿;Yang等研究提示糖尿病患者合并肾脓肿可增加败血症风险。本例患者病初有糖尿病合并皮肤软组织感染病史,后发现糖尿病合并肾周脓肿,先后行1次血培养、2次尿培养结果均阴性,仅肾周脓肿穿刺液培养为大肠埃希菌,而糖尿病合并皮肤组织感染多为革兰阳性球菌,故本例肾周脓肿提示感染途径可能由于尿路逆行感染所致。


肾周脓肿患者的早期症状多不典型,体征较隐匿,不易发现。本例患者发病初期无明显腰痛,反复体检发现,可见肾周脓肿诊断较为困难,容易误诊的原因总结如下:肾周组织感染的症状往往不典型,腹痛不明显,容易发展成为脓肿而漏诊或误诊为其他轻度疾病;糖尿病患者尤其老年糖尿病患者机体抵抗力弱,不易产生脓肿时的高热症状,容易忽视而进一步发展;早期脓肿未形成时,影响学检查容易出现假阴性,如CT值与腹膜后肿瘤CT值近似,B型超声或CT检查提示混合性占位,容易误诊为其他占位疾病;有报道上尿路肿瘤可出现肾周脓肿。多数肾结石患者同样可出现腹痛、上尿路感染症状,容易混淆诊断,当肾结石梗阻后可继发感染,若未有效控制,可进展成为肾脓肿,或破入肾周形成肾周脓肿;肾周脓肿的解剖位置多样化,发生于肾脏上方的肾周脓肿可累及胸腔出现胸腔积液,而误诊为胸膜炎或肺部感染,发生于肾脏下极的脓肿容易误诊为腰大肌旁结核性脓肿。


糖尿病患者如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出现感染、感染表现,应积极寻找感染病灶,除常见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表浅皮肤软组织等感染部位,亦应考虑隐匿的深层次部位的脓肿形成可能,避免漏诊误诊的出现。对患者继续全面而仔细的体检至关重要,可为明确诊断而提供关键的线索。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