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一例药物性角膜环形浸润病例分析

2022.4.04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患者,女,42岁,因右眼角膜炎3个月反复加重就诊。患者有虹膜炎病史半年余,曾间断球后注射地塞米松10余针,结膜下注射自体血6次,并加用醋酸泼尼松龙、妥布霉素、盐酸托吡卡胺、玻璃酸钠滴眼液点右眼,均每日3~4次,3个月后因眼涩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病毒性角膜炎”,加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小牛血去蛋白生长因子及氧氟沙星眼膏涂右眼,病情有所缓解。后因眼涩、畏光、流泪、疼痛多次就诊,行“抗炎”治疗,病情反复且逐渐加重,遂于2013年11月9日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就诊。


眼部检查:右眼混合充血(++),结膜水肿(++),角膜环形浸润,大小约为4 mm×4 mm,KP(+),前房隐见(图1),眼外肌运动正常,瞳孔直径药物性散大,眼底窥不清。左眼未见异常。右眼角膜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德国海德堡公司)检查示,未见病原体结构(图2)。临床诊断:右眼药物性角膜病变。


嘱其停用以往用药,给予夫西地酸和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点右眼,均每日2次,自体血清点右眼,每日3次。1个月后复诊,视力左眼0.6,右眼0.4,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可见右眼混合充血(+),结膜水肿消失,角膜环形浸润吸收,薄翳形成,KP(-),前房可见(图3),嘱其继续治疗1周。


1649062191698991.jpg


讨论


角膜环形浸润一般由多形核白细胞浸润、纤维细胞坏死及免疫反应等所致,常见于阿米巴性角膜炎,其形成可能与胶原裂解酶和持续存在的虫体抗原的免疫反应有关,在真菌性角膜炎的溃疡周围、病毒性角膜炎及细菌性角膜炎中也可见由于抗原抗体反应所致。角膜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角膜刮片培养及病毒检测可明确病原学诊断。


本例患者长期频繁点用多种滴眼液,角膜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未查见真菌及阿米巴病原体,经停用以往用药及按药物性角膜病变治疗后效果明显,由此确定为药物毒性所致角膜环形浸润。药源性角膜病变根据用药时间长短和种类不同,表现多种多样,眼表毒性程度通常与治疗时间、剂量和个体敏感性相关,可表现为无症状的上皮病变到不可逆的视力损害。同时应用多种滴眼液导致作用在眼表防腐剂浓度、种类的累加,对角膜的毒性作用累加。既往可见由于频繁点用表面麻醉剂所致角膜基质环形浸润的报道,因此药物毒性也是导致角膜基质环形浸润的原因之一,应引起眼科医师的注意。


对于药源性角膜病变,首先需要及时停用以往用药,给予不含防腐剂的保护及营养角膜的药物,严重者可给予自体血清治疗。对于病情迁延不愈者,治疗过程中应夜间预防性给予抗生素眼膏涂眼。本例患者应用夫西地酸滴眼液和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这两种药物都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夫西地酸在预防感染的同时也有类糖皮质激素作用,此外溴芬酸钠也有镇痛作用,与自体血清联用,共同促进角膜病灶愈合和炎症消退。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