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A组链球菌感染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2022.12.01
头像

xujinping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发病机制

  细菌落到呼吸道黏膜或其他组织上,繁殖很快。由于M蛋白有抵抗机体白细胞的吞噬作用,若当时机体抵抗力低下,难以将细菌很快消灭,细菌在增生过程中,可产生溶血素,使宿主的血细胞分解、死亡。链激酶和透明质酸酶可破坏宿主的组织屏障而使感染扩散。链道酶(streptodornase)可降解宿主细胞的核酸,使之成为炎性灶中有利于细菌的营养成分。炎症物质的堆积以及链球菌的增生,导致局部组织pH下降,更有利于细菌蛋白酶活性增强,进一步加重组织破坏。加上机体的炎症渗出反应,形成了局部组织的化脓变化。进而可引起菌血症、败血症,出现脑膜炎、腹膜炎等疾病。链球菌致热性外毒素(SPE)除可引起发热、化脓、皮疹外,近年认为还具有超抗原(superantigen)作用,可非特异性地刺激T细胞增生,释放TNF,IL-1,IL-6,IFN-γ等细胞因子,大大增强内毒素休克作用,同时减低机体的吞噬细胞及B细胞产生抗体的功能,导致临床出现中毒性休克样综合征(toxic shock-like syndrome,TSLS),也可称作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streptococcal toxic shock syndrome,STSS)。有实验证明致热性外毒素A(SPEA)的毒性明显大于SPEB和SPEC。在TSLS的发病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A组链球菌感染的2~4周部分患者可出现风湿病和肾小球肾炎。心脏可出现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内膜炎,其后造成心瓣膜损害。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发性关节炎及肾小球肾炎的发生,可能与链球菌抗原抗体复合物有关。近来认为链球菌M蛋白和外毒素均为超抗原,超抗原可能为引起感染后自身免疫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

  A链球菌群可引起全身各处的化脓性疾病,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猩红热在另节介绍)。

  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

  患者以儿童为多。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患者可有发热、咽痛、头痛等症状。检查可见咽部及扁桃体充血、水肿以及脓性渗出物,可形成伪膜。恢复期部分患者可出现风湿病或肾炎。

  丹毒

  皮肤有微小损伤(如足癣)或发生退化时(老年)有利于丹毒的发生。细菌进入破损处后可经淋巴扩散。患者可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性症状。数小时内局部皮肤出现红斑,边界清楚,且高出正常皮肤。严重者可出现含有脓性液体的大疱和组织坏死,附近淋巴结可肿大且有压痛。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新生儿脐部感染;婴幼儿可患脓疱病;手术伤口感染等。蜂窝织炎常可导致菌血症。最严重的为坏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为皮下深部筋膜及脂肪进行性坏死性感染过程。感染多起始于创伤(不显眼的外伤)或手术。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很快向外扩展,24~48h病变处颜色由红变紫,继而变蓝,形成含有黄色液体的水疱和大疱。在第4~5病日时紫色区开始坏死,7~10天时边界清楚,坏死的皮肤脱落,显露出皮下广泛的坏死组织。患者发高热、衰弱、反应迟钝,极易引起菌血症、败血症,实际上TSLS患者多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感染。尚有患者可患肌炎,但多与坏死性筋膜炎并存,单发者少见。

  中毒性休克样综合征(TSLS)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本已少见的严重A群菌感染又明显增多。患者多为20~50岁身体健康者。病原菌多为A组菌M1和M3型,还有M12和M28型,均能产生外毒素A和B。入侵门户多为皮肤和软组织,特别重要的是蜂窝织炎和坏死性筋膜炎(可占70%)。肺部感染亦为重要来源。患者发冷、高热,伴有某部位剧烈疼痛,如肢体、胸部、心脏(可似心肌梗死)、关节、腹部(像腹膜炎样)等处。均有低血压乃至休克,嗜睡,意识模糊甚至精神错乱,出现幻觉等;肾功能受损甚至急性肾衰竭;肝功能可异常,ALT及血胆红素可增高;还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不少患者血清蛋白减低、血钙血钠减少等。虽经现代化抢救及治疗,病死率仍在30%以上。总之TSLS的临床表现与葡萄球菌引起的TSS无何区别,均有:①发热;②低血压;③猩红热样或红斑样皮疹,后期脱皮;④伴有3个以上重要器官的损害,如肾衰竭,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肝功受损以及脑功能异常等。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