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焦点访谈通报环保机构弄虚作假——隐蔽的“神器”

2024.1.23
头像

Ritata

分析测试百科网

  近日,央视《焦点访谈》一篇名为《隐蔽的“神器”造假的数据》的新闻报道,揭露了山东滕州一起环保监测数据造假案件,再一次将环保人的眼光聚焦到监测数据造假上面。

446158_202401231407531.jpg

  图源:央视新闻

  企业动起“歪脑筋”隐蔽“神器”让环保费用打对折

  事情的起因是,山东滕州一砖厂的排烟口实时监测数据“过于稳定”,而这种不正常的稳定引起了当地生态环境部门的注意。

  随后,环境部门对当地几家“类似情况”的砖瓦企业进行了突击检查,结果发现都不约而同地安装了所谓的“环保神器”、“神器”,即氮气干扰设备(塑料软管、三通管件和氮气瓶)。

  把氮气接入采样管线,稀释采样气体,即可达到干扰在线监测数据的目的。

  通过深挖发现,这些氮气干扰设备几乎都来某一环保科技公司,该公司专门为“有需求的”砖瓦企业提供干扰设备安装服务。

  并且为了躲避环保执法,设备安装得都十分隐蔽。有的氮气瓶藏匿在几十米外的房间,有的管线被包装成电线,有的更是将软管和氮气瓶埋藏到水泥地下......

446158_202401231408011.jpg

  图源:央视新闻

  氮气干扰设备贩卖人员则表示,对相当一部分企业来说,与其花大价钱升级环保设备,还是安装氮气干扰设备划得来。安装简便,半小时完工,基本做完都能省一半的钱。

  这也说到了小编的心坎上。事实上,不光是大气行业,污水行业的数据造假手段这两年也是“推陈出新”,数据造假情况不容乐观。

  在监测设备上“动手脚”污水数据造假手段花样百出

  《环保水圈》通过梳理公开案例发现,最常见的数据造假手段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 篡改参数、修改原始记录和伪造监测数据等

  南通通州区某重点排污单位的管理人员为防止出水总氮、总磷数值超标,授意他人多次操作篡改,从而使设备仪表上显示的数值不超过排放标准上限。

  泰州某单位运维人员先后20余次对氨氮在线监控设备参数进行更改,伪造数据并上传。

  第二类 企业干扰、绕过在线监测设备,例如用清水稀释废水、采样管插矿泉水瓶、投加COD干扰剂等

  绍兴市一重点排污单位的污水站管理人员因发现出水有超标情况,在线数据有超标趋势,便擅自作主通过注入低浓度的消防水,来稀释外排废水浓度。

  红河州某污水厂用配置好的标样代替实际水样进行监测,使得氨氮、总磷和总氮都超标的实际出水均显示达标,监测数据严重失真。

  更夸张的甚至有在进水处就直接开始稀释造假的,例如上海市首例干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致使检测数据失真的刑事案件。

  被告人沈某某在明知会干扰自动监测设备信息系统采样数据真实性的情况下,设计并在自动监测设备进样管道上加装自来水管路,导致排污单位外排污水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值严重失真。

446158_202401231408071.jpg

  被告对相关设备违规改造|图源:上海高院

  第三类主要是通过不规范检、甩锅“仪器”等手段来逃避监管

企业自动监测设备出现故障不能正常运行,并且“久拖不修”,若数据超标,则以出现故障为借口逃避监管。

  第三方数据造假情况还可能包括擅自减少采样点位、检测时长不足、检测报告中的检测人员和检测时间与实际现场情况不符、虚假签字等等。

  由此可见,现在的数据造假手段不仅仅有“神器”,还有“神药”(COD去除剂等)、“神水”(引入河水稀释污水等)、“神机”(篡改软件系统)......其中某些行为和手段俨然更具隐蔽性,且不易察觉,因此也成为一些不法企业逃避监管、赚取非法利益的“潜规则”。

  数据造假“不止不休”的背后 撇不开利益二字

  看到这里,大家还是止不住地疑惑:这都2024年了,第三方环保机构弄虚作假全面整治行动也重拳出击了,为什么还是有企业选择铤而走险?

  答案说来说去,很多人都心知肚明,撇不开利益二字。

  其一,纵观众多造假手段,什么配置标样、稀释样品、故意损坏、篡改参数、添加干扰剂等等,大都成本极低、操作简单,往往不过百元,却可以为企业节省几十万元的设备运行费用和处理成本。

  一些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更是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环评造假、治污变护污,为一己私利损害生态环境。

  其二,基层环境执法力量不足与需监测的企业数量庞大形成矛盾,繁重的执法任务往往容易造成监管的缺位。对于那些“打一枪换一地”的小散乱企业违法问题,往往更加分身乏术。

  同时,某些职能部门人员可能受到利益驱动,或配合、或纵容、或默认企业造假行为,以“帮助”地方政府减轻考核压力、完成环境质量指标。

  其三,造假所节省的成本远高于被查处付出的代价,在全国公布的案例中,有的仅罚款一万元,给人的感觉都有点纵容造假。只用少量投入就可节省污水处理设备运行的不菲成本,企业更加敢于“任性”造假。

  而且,很多时候这种情况都是上下“沆瀣一气”,查到了就让下面操作人员背锅,而真正的幕后指使者却很难受到处罚。

  结语

  复杂的监测数据中,总隐藏着造假的线索。过去因为“人防为主”而得以隐蔽的造假手段,在“技防优先”的当前已经陆续浮出水面。

  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污染源自动监控、移动车载监测、企业用电/用能数据分析等手段开展非现场环境执法新路径。

  同时,结合排污许可、信访举报等管理信息,发现线索,查漏补缺,能够有效杜绝了企业逃避监管、试探法律底线的侥幸心理。

  另外,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省级环保督察以及多重监督管理队伍的层层压实,在一定程度上让排污企业心里的“那根弦”时刻紧绷,用一整套的制度威慑企业不敢以身试法。同时也减少了检查不实、虚假整改等问题情况的出现和遗留。


央视新闻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