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关于磺酰脲类药物的发展历程介绍

2024.5.16
头像

coco5517

认真做好每一件喜欢的事,把每一件要做的事都变成喜欢并认真去做的事

  20世纪40年代,法国药理学家Marcel Janbon在研究磺酰胺类抗菌药物时,发现磺酰基脲化合物会使动物产生低血糖的反应,其中的一个化合物氨磺丁脲可诱导动物的血糖迅速降低。在糖尿病思者身体上进一步试验发现,氨磺丁脲可降低他们的血糖水平,从而诱发了不同程度的低血糖。之后,发现这类化合物可与胰岛β细胞表面的磺酰脲受体相结合,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

  通过对氨磺丁脲的这一作用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合成了成千上万个磺酰脲类化合物,约有10多个开发成为口服磺酰脲类降血糖药。现常把该类药物分成三代。20世纪50年代开发的第一代磺酰脲类降血糖药以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为代表,但它们与受体的亲和力小,服药剂量大,作用时间过长,药物相互作用较多,存在严重而持久的低血糖反应等。第二代磺酰脲类降血糖药包括20世纪70年代上市的格列本脲、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等。与第一代磺酰脲类降血糖药相比较,第二代药物对受体亲和力高,脂溶性及细胞通透性提高,给药剂量减少,药物相互作用较少;但也引起体重增加,低血糖反应发生率仍较高。第三代磺酰脲类降血糖药格列美脲于1996年上市,其对磺酰脲受体亲和力更高,与受体结合速度比第二代磺酰脲类快3倍,解离速度快8倍,降血糖活性更强,给药剂量更小。与第二代磺酰脲类相比,可有效改善胰岛素抗性。格列齐特也能与受体有较高亲和性 [1]。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