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乌鸦像人类一样数数

2024.5.26
遵循“大食物观”,探索“食学”知识体系

 

5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食学研究中心举揭牌和食学成果发布会举行。会议深入研讨构建以“大食物观”为出发点,以解决“食温饱、食安全、食健康”需求为导向的食学知识体系,为粮食安全、营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系统性理论框架。

“民以食为天、食以优为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共有 17 项,与食事问题相关就多达13 项,其中,零饥饿、消除贫困、减少不平等问题是关注的重点。一方面,仍有大量人口饱受饥饿,另一方面又有大量食物被浪费。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如何满足人民“安全”“健康”的需求?如何“既要端牢饭碗,又有吃出健康,还要持续久安”?这些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朱信凯在致辞中指出,成立食学研究中心并发布研究成果,是面向实现“既要端牢饭碗,又要吃出健康,还要持续久安”的目标,努力建构以“大食物观”为指导的“食物获取、食者需求、食事秩序”的知识体系,具有不同于经典学科逻辑导向的知识重构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食学研究中心主任、食学知识体系发起人刘广伟对食学系列成果进行了介绍。此次发布的研究成果共两项:一是食学基础理论领域的“八要素”建构,二是食学应用领域的“三食”问题系统治理。他指出,食学是食事学的简称,是以食事和食事问题为研究对象,研究揭示人类食事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食者需求、食物获取、食事秩序”构成了食学的基本结构。食学涉及到民生,更涉及到治理。“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建构食学知识体系就是要解决当前人民群众迫切关心的“食温饱、食安全、食健康”问题。

国务院参事、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总工程师张纲表示,食学理论的提出和食学科学体系的创建,对于实现食物资源的高效利用,保障食物获取与饮食健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系统认知与统筹治理的关键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原副主任杨小波指出,我国率先设立食学学科,把食物生产与食物利用、农民利益与市民利益、食品安全与健康中国统筹起来,更好支撑国家发展战略,有助于全面有效解决我国的食事问题,更好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做出积极努力。

发布仪式上播放了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刘振民和前副秘书长吴红波对食学的评价,展示了食学自主知识体系在国际舞台上产生的影响,以及所获得的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先生在内的诸多国际领导人的关注。

会议还发布了《“系统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食事问题”框架文件》。


中国科学报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