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科技伦理的新地平线”工作坊举办

2024.6.19
头像

chloe

随遇而安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科技的高速发展,一系列全新的社会和伦理问题逐渐凸显,呼唤学术界产生新思想以应对新形势。6月15日,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文化专委会、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创新战略专委会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共同主办了“科技伦理的新地平线”工作坊,探讨科技哲学和科技伦理的学术发展战略和前沿话题。首都和京外多所高校的师生现场参与了学术交流。

  本次工作坊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程召集,出席本次工作坊的主要专家有东北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凡、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成素梅、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教授范冬萍、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教授高策、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韩水法、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伦、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李侠、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国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徐飞。北京大学青年学者王昱洲和潘隆斐就前沿科技伦理问题进行了研究汇报。

  周程认为,科技哲学具有沟通文理的学科特征,展现出了引领新文科发展的巨大潜力。韩水法认为哲学与科学本质同源,在新的历史时期文理科的发展呼唤交叉,科技哲学又有回应科技大发展引起的一系列具体社会问题的特色,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王昱洲汇报了“基因编辑伦理中的个人同一性问题”研究进展。他介绍了同一性问题的三个层次,并将关注点放在个人同一性层次。

  潘隆斐汇报了“公众科学的伦理问题”研究进展。他认为,我国当今时代的科技发展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科技迅猛发展存在失速风险;另一方面,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导致知识和决策的去中心化。无论有怎样伦理后果的科技传播与应用在去中心化的时代都可能存在广泛的支持者,在缺乏伦理规范的前提下,具有较大的发展风险。公众科学很难在科学这一专业领域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形成理性决策。

  成素梅认为,公众科学作为西方概念在翻译过程中存在信息损失,需要明确其与公众理解科学和公众参与科学的关系。王国豫认为应该对公众科学的定义进一步界定,明确讨论的范畴。有必要讨论公众科学伦理的规范性框架,关注怎样的公众科学是值得辩护符合伦理的。李伦认为,计算机领域的开源知识生产是典型的公众科学活动,但在不同领域的公众科学知识生产具有复杂性。

  周程认为,英国疯牛病事件对是公众科学发展和转折的标志性事件,科技专家的决策如果失误,确实会造成重大的损失和伦理危机。

  范冬萍认为,公众科学和国家当今倡导的科技教育普及化有较多交集,在研究上存在交叉的可能性。李侠认为,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的失速风险确实存在,需要对科学共同体进行有效监督。徐飞认为,目前我国医院中的治疗决策权理论上已经到了患者手中,各种医疗决策都需要患者审读签字,在健康领域公众科学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与会专家们纷纷表示,以后要更大范围共同探讨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伦理问题乃至社会问题,以碰撞学术思想,促进学科高质量发展,回应科技对于人类文明的冲击与改造。

中国科学报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