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80 软件开发和系统文件 标准查询与下载



共找到 2976 条与 软件开发和系统文件 相关的标准,共 199

本标准是基于GB/T 8566的配置管理(CM)过程[以下称作软件配置管理(SCM)过程],规定了计算机软件配置管理的实施要求,以用于软件产品的开发、维护和运行。 本标准适用于: —任何形式的软件; —软件产品的整个生存周期和生存周期内的单个开发、维护和运行项目;从分包商或销售商获得的软件; —软件产品的供方和需方。 本标准适用于供、需双方的情况,并且双方属于同一组织时也同样适用。这种双方情况的范围从非正式协定到正式合同。本标准可由一方用于自我强制安排的任务,或者运用于现货产品。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Software life cycle processes -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ICS
35.080
CCS
L77
发布
2006-03-14
实施
2006-07-01

GB/T 16260的本部分描述了关于软件产品质量的两部分模型:a)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b)使用质量。模型的第一部分为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规定了六个特性,它们可进一步细分为子特性。当软件作为计算机系统的一部分时,这些子特性作为内部软件属性的结果,从外部显现出来。本部分并没有在低于子特性的层次上详细阐述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模型。 模型的第二部分规定了四气使用质量的特性,但没有在低于特性的层次上详细阐述使用质量的模型。使用质量是面向用户的六个软件产品质量特性的组合效用。 定义的特性适用于每一类软件,包括固件中的计算机程序和数据。特性和子特性为软件产品质量提供了一致的术语,也为确定软件的质量需求和权衡软件产品的能力提供了一个框架。 附录A为软件产品度量和使用质量的度量提供了建议和需求。这些度量的实例包含在本标准的其他部分中。这些度量可应用于说明包括中间产品在内的软件产品质量需求和设计目标。关于在软件产品评价中如何应用这个质量模型的说明包含在GB/T 18905.1-2002中。 本部分可使软件产品质量从软件的获取:需求、开发、使用、评价、支持、维护、质量保证和审核相关的不同视面来确定和评价。例如它可以被开发者、需方、质量保证人员和独立评价者,特别是那些对确定和评价软件产品质量负责的人员所使用。本部分中定义的质量模型使用实例是: ·确认需求定义的完整性; ·确定软件需求; ·确定软件设计目标; ·确定软件测试目标; ·确定质量保证准则; ·为完整的软件产品确定验收准则。 ·一个客户-供方过程中的软件产品质量定义框架; ·在支持过程中对于评审、验证和确认的支持以及一个定量的质量评价框架; ·在管理过程中对于设置组织质量目标的支持。 ·一个生存周期基本过程中的软件产品质量需求定义框架; ·在生存周期支持过程中对于评审、验证和确认的支持。 ·对于设立质量目标的支持; ·对于设计评审、验证和确认的支持。

Software engineering - Product quality - Part 1: Quality model

ICS
35.080
CCS
L77
发布
2006-03-14
实施
2006-07-01

本部分: ——定义如何使用GB/T 18714.2中的概念规定ODP系统; ——标识出将系统界定为ODP系统的特性。 它建立协调现行和今后ODP系统标准的发展的框架,并为这些标准提供参考。

Information technology-Open Distributed Processing-Reference Model-Part 3:Architecture

ICS
35.080
CCS
L79
发布
2003-11-24
实施
2004-08-01

本部分定义了用于描述评价模块的文档编制的结构和内容。评价模块旨在ISO/IEC 9126和本系列标准的环境中使用。 本部分旨在供测试实验室、研究机构等评价技术领域的专家在制定新的评价模块时使用。

Software engineering--Product evaluation-Part 6: Documentation of evaluation modules

ICS
35.080
CCS
L77
发布
2002-12-04
实施
2003-05-01

GB/T 18905的本部分为负责软件产品评价的管理和所需技术的支持机构提供有关的需求、建议和指南。 支持机构的任务包括为评价活动动员并培训人员、准备适当的评价文档和方法,响应有关评价技术的询问。 评价支持的主要目标是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维护,包括在项目和组织两个层面的软件获取。 技术管理与软件评价过程、度量和工具的策划与管理有关。这包括组织内评价技术经验的开发、获取、标准化、控制、转移和反馈等方面的管理。 本部分旨在供软件认证机构的人员或负责以下事项的用户使用: ·管理评价技术的使用; ·支持软件产品评价; ·管理软件开发组织。 但是,它也适用于从事其他相关软件活动的管理者。

Software engineering--Product evaluation-Part 2: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CS
35.080
CCS
L77
发布
2002-12-04
实施
2003-05-01

本部分在有关各方面需要理解、接受和信任评价结果时,为具体实施软件产品评价提供需求和建议。特别是,本部分用来实现GB/T 16260所描述的概念。 本部分描述的过程定义了分析各类软件产品的评价需求,规定、设计和实施评价,并对评价做出结论所需的各种活动。 假定要求的产品部件可以获得的话,评价过程可用来评价现有的产品,或评价正在开发的产品。 本部分可供下列人员使用: ——提供软件评价服务的测试实验室的评价者; ——策划产品的评价,包括通过独立测试服务部门实施评价的软件的供方; ——需要从供方或测试服务部门得到评价信息的软件的需方; ——评价产品或使用测试实验室提供的评价报告的软件的用户; ——对软件产品定义新的认证模式时的认证机构。

Software engineering--Product evaluation--Part 5: Process for evaluator

ICS
35.080
CCS
L77
发布
2002-12-04
实施
2003-05-01

GB/T 18905的本部分介绍了GB/T 18905的其他部分。它给出了其他部分的概述,解释了GB/T18905与ISO/IEC 9126标准中质量模型的关系。本部分还定义了其他部分用到的技术术语,包含了软件质量规格说明和评价的一般需求,阐明了一般概念。此外,它还提供了一个评价各种类型的软件产品质量的框架,说明了软件产品测量与评价方法的需求。 GB/T 18905旨在提供给软件的开发者、软件的需方和独立的评价者使用,特别是供那些负责软件产品评价的人员使用。应用GB/T 18905所产生的评价结果可供管理者、开发者或维护者测量软件是否符合需求,并在必要的地方予以改进。分析人员可用评价结果来建立内部度量与外部度量间的关系。过程改进人员可用评价结果来确定如何通过研究和检查项目的产品质量信息来改进过程。

Software engineering--Product evaluation--Part 1: General overview

ICS
35.080
CCS
L77
发布
2002-12-04
实施
2003-05-01

由于CASE的采用问题是涉及较广的技术过渡问题,本指导性技术文件阐述了适合大部分计算组织的采用实践,而且,本指导性技术文件既不限定也不强制推行特定的开发标准、软件过程、设计方法、方法论、技术、编程语言以及生存期范型。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将: ——确定若干关键的成功因素; ——建议一组采用过程; ——在考虑到组织和文化环境的影响的前提下指导成功的采用。 下列团体为潜在的使用对象: ——CASE用户; ——信息系统管理员; ——首席信息官(CIO); i_C.ASE供应商;一 ——软件工程顾问; ——与获取CASE工具和技术有关的人们。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阐述了针对CASE工具的产品评价、选择和采用方面的问题。它是对涉及这些问题一般方面的有关国家标准的补充。

Information technology--Software engineering--Guidelines for the adoption of CASE tools

ICS
35.080
CCS
L77
发布
2002-12-04
实施
2003-05-01

GB/T 18905的本部分包含了在获取现货软件产品、定制的软件产品或修改现有的软件产品时,对软件产品质量进行系统地测量、评估和评价的需求、建议和指南。它使用了ISO/IEC 9126-1中描述的软件质量模型,扩展了GB/T 18905.1中定义的软件质量评价的通用过程,以及使用了GB/T 8566中定义的获取过程。它能与GB/T 17544、GB/T 18905.2、GB/T 18905.3和 GB/T 18905.6一起使用。本部分与GB/T 18905.5中的评价过程的步骤相类似,但两者使用的环境完全不同。对于委托第二方或第三方进行评价的情况,需采用GB/T 18905.5。对于需要按照包的质量需求对软件包进行第三方测试的情况,可以应用GB/T 17544。 本部分所描述的评价过程还有助于满足决定是接受一种单一的产品,还是从备选产品中选择一项产品的目标。评价过程可以根据应用的性质和完整性级别加以剪裁。这样也能以节约成本的方式充分灵活地适应各种形式和用途的软件产品。 本部分旨在为计划获取软件产品的项目管理者、系统工程师、开发及维护软件的工程人员和最终用户,以及提供这类产品的供方所用,但不只限于他们。 在本部分中,评价过程的目标软件产品可以作为部件集成到较大的系统中,也可以单独使用。这些软件产品分为下面几类: a)商业现货软件产品; b)为其他应用或范围更广的普通应用而开发或获取的现有软件产品; c)定制的软件产品或对现有软件产品的修改。 本部分中定义的评价过程也适用于CASE工具。由于在GB/T 18234中专门对CASE工具的评价进行了阐述,所以本部分不讨论CASE工具。 本部分旨在与其他标准一起使用。对具有较高完整性需求的系统,可以在本部分所描述的评价过程中包含附加需求,这些标准源自部门专用的标准,例如:IEC 880、DOA-167A、MOD-55等等。

Software engineering--Product evaluation--Part 4: Process for acquirers

ICS
35.080
CCS
L77
发布
2002-12-04
实施
2003-05-01

当评价与开发同步进行并由开发者实施时,本部分提供了对软件产品评价的惯例实现的需求和建议。特别是,使用本部分时还可采用ISO/IEC 9126的第1、第2和第3部分,以及GB/T 18905.1、GB/T 18905.2和GB/T 18905.6中描述的概念。 本部分描述的过程定义了分析评价的需求,规定、设计和执行评价的行动,以及为任何软件产品的评价作结论所需要的各种活动。 这里设计的评价过程旨在与开发同时使用。评价过程须与软件开发过程同步进行,实体在交付时须予以评价。 本部分可供下列人员使用: ·项目管理者,用于阐明质量需求,在开发期间监督和控制软件质量,以及为确保需要的质量成为软件的内在组成部分做出决定; ·软件设计者,用来标识应内置于软件的具体特征或为满足质量需求而变更的具体特征; ·质量保证、控制、审核负责人,用于评价是否满足质量需求; ·维护者,为变更的实现和重(再)设计做出决定; ·软件的需方。当不需要独立评价时,需方是获取软件时(如外购软件开发产品的情况)与开发者达成的协议的一部分。需方可以是采购人员、外购部分软件产品的开发者或是最终用户。需方的作用取决于与开发者所签的协议。GB/T 18905.4描述了按需方的角度的评价。 本部分旨在项目级的应用。为了从本部分全面获益,组织应当介入。GB/T 18905.2包括了这方面的内容。 本部分既未规定具体的指标或计量,也未规定任何特殊的开发方法

Software engineering--Product evaluation-Part 3: Process for developers

ICS
35.080
CCS
L77
发布
2002-12-04
实施
2003-05-01

本标准: ——给出了ODP的简介和动机; ——提供了开放分布式处理的参考模型(RM—ODP)的概述和它的关键概念的解释; —二给出了如何使用ODP参考模型的指南。 本标准包含了概述和详细解释,并且在阅读本标准时,可按下列不同的途径来进行: a)如果只想通过阅读本标准获得ODP对你组织的重要性的一般性理解,那么只需阅读第6章; b)如果想研究整个ODP参考模型,在深入了解GB/T l8714.2和IS0/IEC l0746—3前,你也应该 阅读第6章; C)在阅读GB/T l8714.2和IS0/IEC l0746—3时,你可能要查阅第7章到第10章,因为它们为这 些公共文本所定义的各式各样的概念给出了支撑性的解释; d)当你已经完成了GB/T l8714.2和IS0/IEC l0746—3的第一轮阅读,可阅读第11章和第12章, 它们讨论了ODP系统规范中的标准的使用,并提供了几个在系统的规范中应用ODP概念的例子。

Information technology--Open distributed processing--Reference model--Part 1:Overview

ICS
35.080
CCS
L79
发布
2002-05-08
实施
2002-10-01

本标准覆盖了建立0DP系统的模型所需的概念(见第5章至第14章)和符合ODP系统的原则(见第15章)。 第5章到第15章所定义的概念用于开放分布式处理的参考模型中,以支持作出以下的定义: a)遵守参考模型的标准族的结构; b)声称遵循参考模型的分布式系统的结构(指系统的配置); c)用来表示多种支持性标准联合使用所需的概念; d)组成开放分布式系统的各种组件的规范所用的基本概念。

Information technology--Open distributed processing--Reference model--Part 2: Foundations

ICS
35.080
CCS
L79
发布
2002-05-08
实施
2002-10-01

本标准定义了功能规模测量(FSM)的重要概念,描述了应用FSM方法的一般原则。对于下列活动,本标准不提供关于如何进行的详细的规则: ——使用特定的方法来测量软件的功能规模; ——使用由特定的方法得到的结果; ——选择特定的方法。 本标准可用于确定一个软件规模测量的方法是否就是FSM方法。它并不妨碍开发不同方法,而是为评估一个特定的方法是否与FSM一致提供了基础。 本标准可为那些与获取、开发、使用、支持、维护和审核软件相关的个人使用。

Information technology--Software measurement--Functional size measurement Part 1: Definition of concepts

ICS
35.080
CCS
L77
发布
2001-11-02
实施
2002-06-01

本标准适用于系统和软件产品以及服务的获取。还适用于软件产品和固件的软件部分的供应、开发、操作和维护,可在一个组织的内部或外部实施。应包括为软件产品和服务提供环境所需要的系统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双方情况,若此双方来自同一组织时也可等同应用。它覆盖从一项非正式协议直到法律约束的合同。本标准可由单方作为自我改进工作采用。 本标准不打算用于现货软件产品,除非它包含在可交付产品中。 本标准为系统和软件产品以及服务的获取者编写,也是为软件产品的供方、开发者、操作者,维护者、管理者、质量保证管理者和使用者编写。

Information technology--Software life cycle processes

ICS
35.080
CCS
L77
发布
2001-11-02
实施
2002-06-01

本标准介绍了软件完整性级别的概念和软件完整性需求,定义了与完整性级别相关的概念,定义了确定完整性级别和软件完整性需求的过程,并提出对每个过程的需求。本标准不规定专门的一组完整性级别或软件完整性需求。它们必须依据某一项目的基础在该项目中加以确定。本标准仅适用于软件。系统完整性级别和非软件部件的完整性级别仅在本标准中被用来确定软件部件的完整性级别。 本标准可供软件产品或包含软件产品的系统的开发者、使用者、采购者和评估人员使用,向他们提供关于这些产品和系统在管理上和技术上的支持。 软件完整性级别表示软件特性的取值范围,该范围对将系统风险保持在可容忍的限度内是必需的。对于执行缓减功能的软件而言,此特性是指软件必须执行缓减功能的可靠性。对于因其失效而导致一个系统威胁的软件而言,此特性是指对该失效的频率或概率的限制。 软件完整性需求是软件开发中软件工程过程所必需满足的需求,是软件工程产品所必需满足的需求;或是为提供与软件完整性级别相适应的软件置信度而对软件在某一时段的性能的需求。 本标准未规定将确定软件完整性级别(的工作)同整个系统工程生存期过程结合在一起的方法。

Information technology--System and software integrity levels

ICS
35.080
CCS
L77
发布
2001-11-02
实施
2002-06-01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目的是为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标准(GB/T 8566)的应用提供指南。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对应用GB/T 8566时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作了详细说明,并就可以应用GB/T 8566的各种不同场合作了说明。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并不打算对GB/T 8566标准的基本原理加以阐述。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讨论了三种主要的生存周期模型并且给出了一些裁剪示例。

Information technology--Guide for software life cycle processes

ICS
35.080
CCS
L77
发布
2001-11-02
实施
2002-06-01

本标准涉及CASE工具的评价与选择,它涵盖了一部分或全部的软件工程生命周期。它建立了适用于CASE工具评价及从若干候选方案中选出最合适的CASE工具的过程和活动。这些过程是通用的,因此各个组织必须对其剪裁以适应自身的需要。CASE工具的评价和选择过程应当在本组织的技术采纳过程这一更大的环境中来看待。 本标准提供了: a)确定组织对CASE工具的要求的指南; b)把组织的需求映射到所要评价的CASE工具的特性的指南; c)基于所定义特性的测量,从若干工具中选择最合适的CASE工具的过程。 本标准的主要用户是那些打算采用CASE工具来支持他们的软件生命周期过程的组织。CASE工具的提供者也可以使用本标准来描述其CASE工具的特性。 本标准不适用于: a)以为数据、控制和表示的集成提供机制为目的的软件工程框架; b)在软件工程活动中可能用到的通用的工具(如字处理器、电子表格),或范围非常狭窄、或有特定用途的CASE工具(如编译器); c)组织内部实现CASE工具所做的规划(尽管这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注:用户可以根据本标准作出对CASE工具最佳选择,但是,并不保证成功。ISO/IEC JTC1 SC7 WG4正在草拟一个技术报告,即《CASE工具的采用》涉及了这个问题。 本标准含有一组要被剪裁的过程、活动及任务。剪裁的过程就是选择合适的过程、活动和任务的过程。 用本标准中选择的过程、活动以及任务来实施评估和选择项目就是符合本标准。任何强制实施本标准的组织要负责规定对本标准的给定应用构成一致的最小过程、活动和任务集合。定义并用文档描述这些内容成为启始过程的一部分(见第5章)。

Information technology-Guideline for the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of CASE tools

ICS
35.080
CCS
L77
发布
2000-10-17
实施
2001-08-01

本标准适用于软件包。例如文本处理程序、电子表格、数据库程序、图形软件包、技术或科学函数计算程序以及实用程序。 它规定了: --软件包要求(质量要求); --针对这些要求;如何对软件包进行测试的细则(测试细则,特别是第三方测试)。 它只涉及要提供的或要交付的软件包,不涉及它们的产生过程(包括活动和中间产品,如规格说明)。供方的质量体系超出了本标准的范围。 注:某些软件需要附加的要求,如安全要求高的软件。

Information technology--Software packages--Quality requirements and testing

ICS
35.080
CCS
L77
发布
1998-11-05
实施
1999-06-01

本标准规定一种交换格式,以便在计算机系统之间传送包含数据记录的文卷或部分文卷。该交换格式并不对任何特定系统的固有文卷规定记录格式,但也可用于此目的。本标准定义了一种一般结构,该结构可被用于在系统之间传送多种数据类型和结构的文卷或记录。本标准规定了描述数据记录内容的方法,但不规定其应用语义,尽管在传送部分可包含应用语义。该交换格式也可用于传送单独的记录、单独的数据字段或单独的子字段及其描述。本标准规定: --信息交换用的与媒体无关的文卷和数据记录描述; --包含字符串、位串和数值形式的数据元素、向量、数组和层次的描述; --由数据描述记录和伴随数据记录组成的数据描述文卷,它使得信息交换可以最小的特定外部描述出现; --数据描述记录,它描述伴随数据记录中的每个数据字段特征; --文卷和记录结构复杂程度的三种级别; --FTAM非结构化和结构文件类型。

Information technology--Specification for a data descriptive fil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ICS
35.080
CCS
L79
发布
1996-12-18
实施
1997-07-01

本标准的目的是为可以提交或已被提交作为国际标准化轮廓(ISP)的各种轮廓(分类方法)提供分类。 GB/T 16682.1规定了已形成为文件的各种轮廓的概念,并指导各组织根据文件的性质和内容起草国际标准化轮廓草案的提案。 在本标准中存在轮廓分类不反映SGFS要求轮廓具有某种能力的意见。它仅仅提供了对那种功能唯一地给予确定的能力,以及能够对PDISP进行评估的能力。 由于各种轮廓是根据SGFS确定的需要,并根据基础标准化的进展起草的,因此,该分类方法要定期进行修订或增加新的部分以便反映所达到的进展。也已考虑到将会有一些对该分类方法进行扩充的建议,以便包含GB/T 16682这一版在制定过程中尚未确定的功能。这些扩充可以由各个起草者确定,它包括对现有的分类方法进行简单扩充或附加一些GB/T 16682目前尚未包含的新功能领域。这些扩充的内容按照SGFS制定的规程进行管理。 在一个轮廓和含有一个或多个轮廓文件的ISP之间已作了区分。这个分类方法只与轮廓有关,但在“ISP有其包含的轮廓的目录”中已给出了进一步的信息,至于这个目录,ISP就包含了该轮廓文件。 这个目录已作为SGFS常备文件SD-4予以保存,对于提交给SGFS的每一个轮廓草案,同时也要提供附加的信息,包括已确定的轮廓的状态

Information technology--Framework and taxonomy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ed Profiles--Part 2: Principles and taxonomy for OSI Profiles

ICS
35.080
CCS
L79
发布
1996-12-18
实施
1997-07-01



Copyright ©2007-2022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