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20.01 农业和林业综合 标准查询与下载



共找到 8268 条与 农业和林业综合 相关的标准,共 552

本文件规定了元谋县鲜食玉米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整地与播种、田间管理、采收。

Green food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resh corn

ICS
65.020.01
CCS
A014
发布
2024-06-11
实施
2024-06-11

本文件规定了大理独头大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术语和定义、种植环境和生产、质量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和运输

Dali Single clove Garlic

ICS
65.020.01
CCS
A014
发布
2024-06-11
实施
2024-06-11

本文件规定了元谋县鲜食大豆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种子质量、品质选择、种植模式、肥料使用、病虫害防治、采收等内容

Green food ——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vegetable soybean production

ICS
65.020.01
CCS
A012
发布
2024-06-11
实施
2024-06-11

范围 本文件对新毛芋艿健康种芋扩繁技术体系中的脱毒组培苗培育步骤和健康种芋扩繁田间管理的具体要求进行了规定。 本文件适用于新毛芋艿的健康种芋繁殖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部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部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36210  农业良种繁育与推广 种植业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及评价指南 NY/T 848  蔬菜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健康种芋  英文翻译 运用芋芽离体培养方法脱有害病原菌,并经扩繁种植而获得的无病原菌感染的种芋。 3.2   脱毒组培苗  英文翻译 运用芋芽离体培养方法培育而成能够栽植成活的芋头完整植株。 4  生产基础条件要求 4.1  生产主体要求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规定的经营主体。 4.2  产地环境要求 符合NY/T 848中规定。 4.3  新毛芋艿脱毒组培苗育苗基地要求 新毛芋艿脱毒组培苗育苗基地建设应符合GB/T 36210中要求。 新毛芋艿脱毒组培苗育苗基地应具有种苗生产许可的专业机构,应具备保温、避雨、防虫的设施大棚。棚内空间大(棚高2.5 m以上,肩高1.8m以上,宽6 m以上);结构稳定,具有较强的抗风性;棚四周裙膜方便升降;防虫网宜选用40~60目优质尼龙纱网;遮阳网宜选用遮阳率50%的黑色遮阳网。 4.4  新毛芋艿健康种芋扩繁基地 新毛芋艿健康种芋扩繁基地建设应符合GB/T 36210的要求。 露地田块和设施大棚均可;靠近水源,排灌方便。宜选用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沙性壤土;应未种植芋头、甘薯、马铃薯、山药等地下根茎类作物2年以上;大棚内土壤须充分翻耕,使肥力均匀。 5  新毛芋艿脱毒组培苗培育 5.1  种芋选择 用于留种的田块,宜在地上部分未枯萎前去除病株和杂劣株。收获后挑选健康的子孙芋(20~40 g)作为脱毒组培苗用种芋。 5.2  浸种 用嘧菌酯1500倍液的混合药液浸种5~10分钟。 5.3  催芽 按照苗床宽1.0~1.2 m,长度根据种芋量确定,提前将苗床平整,浇透水。将浸种好的种芋均匀铺在苗床上,避免局部堆叠过厚(不超过3层)。用常规蔬菜育苗基质覆盖芋球,覆盖基质厚度约3 cm,再喷水淋透;上层覆盖塑料膜保湿保温;如棚内温度不足20°C,在苗床上加盖小拱棚。每隔7~10天,揭开薄膜检查种芋出芽和基质水分情况,及时分拣清理腐烂种球,并保持基质湿润,如基质过干,应及时喷水,但不能积水,积水易致种芋腐烂。 5.4  切芽 当种芋上新芽长达1 cm以上且新发根数多于3条时,可准备切芽。用75%酒精消毒刀具和垫板;沿种芋新发根的下沿切下芽体,注意不要伤及根。如发现切口有病斑,及时剔除病芽,并用75%酒精再次消毒刀具和垫板。 5.5  育苗 选用72孔穴盘,装满经消毒处理并添加必要腐殖酸、益生菌和激素的育苗基质,浇透水备用。将切下的芽,芽尖朝上,播入穴盘基质中。以露出芽尖,根系盘好完全埋入基质为宜。将播好的芽盘整齐排放入育苗基地,育苗的最适温度18°C ~25°C;若白天温度超过25°C,育苗区宜覆盖遮阳网;夜间温度低于15°C需要在苗盘上搭盖小拱棚铺设薄膜保温。育苗期间,宜每天早晚均匀喷施补水,保持基质湿润。 6  健康种芋扩繁 6.1  田块准备 健康种芋扩繁田块应提前进行全田石灰氮处理,施用基肥,充分翻耕。宜起1.2 m宽畦面,沟宽0.3 m,一垄两行;覆盖黑膜,推荐使用全生物降解黑膜。于行内按株距0.35 m打种植孔,种植孔深10~15 cm;孔内填充常规蔬菜育苗基质,浇透水后,再次补满基质至沟平。 6.2  脱毒组培苗移栽 待穴盘中脱毒组培苗长出2片叶、地上部分高于8 cm时,将脱毒组培苗移栽入健康种芋扩繁田。以阴天或小雨前进行芽苗移栽为宜。移栽后立即浇水保湿,并覆盖遮阳网。 6.3  田间管理 6.3.1  遮阳管理 移栽后的前7~10天内全天覆盖遮阳网;待脱毒组培苗长出新叶后进行炼苗:于傍晚揭开遮阳网、第二天阳光直射前重新盖上遮阳网;炼苗3~5天后,不再覆盖遮阳网。 6.3.2  水分管理 移栽后的前两周宜每天早晚各浇水1次,以保持基质含水量80%左右;待脱毒组培苗长出新叶后,可适当减少浇水次数,每1~2天浇水1次;待脱毒组培苗生长至20 cm以后,按芋头栽培常规水分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6.3.3  其他管理 施肥管理按新毛芋艿常规种植进行;在施用发棵肥前,若苗期长势一致性较差,可对弱苗增施氨基酸冲施肥800倍液(可酌情多次施用,两次施用间隔7~10天),以促平衡;相关肥料施用应符合NY/T 496规定。 病虫害防治按新毛芋艿常规种植进行田间管理;相关农药施用应符合GB/T 8321规定。 在脱毒组培苗全生育期应不除边荷,保留分株,直至收获。 6.4  收获保存 6.4.1  适时收获 收获前20天不浇水;宜11月上旬后择晴日收获。 6.4.2  健康种芋保存 收获完整芋盘,清理芋盘上大块泥土,晾晒1~2天;用25%阿米西达悬浮液800倍液均匀喷雾,再晾晒1~2天;用生石灰均匀包裹后,用泥土覆盖,上铺一层塑料膜隔绝水气,最后再盖上稻草进行越冬贮藏。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expansion of healthy seedlings of new hairy taro

ICS
65.020.01
CCS
A014
发布
2024-06-11
实施
2024-06-11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新毛芋艿质量分级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卫生安全指标、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贮藏与保质期。 本文件适用于新毛芋艿在生产、买售过程中的质量分级评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T 8855  新鲜水果和蔬菜取样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新毛芋艿 Xinmao taro  由太仓原新毛地区农户系统选育而来的,具红芽个大、软糯丝滑、芋香浓郁特点的地方芋头品种。 3.2 芋形指数index of tara shape 商品芋纵径与横径的比值。 3.3  相对标准偏差(RSD)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测量结果标准偏差与算术平均值的比值。 4 感官指标 4.1  感官基本要求 应具备新毛芋艿品种典型特征:子芋卵圆形或长卵圆形,表皮淡褐色,具红褐色环状鳞纹;芽尖粉红饱满;芋肉乳白色。 4.2  分级要求 按表1的指标进行分级。 表1  感官指标分级要求 项目 精品级 优品级 形状 卵圆形 卵圆形或长卵圆形 芋形指数 1.4~1.6 1.2~2.2 破损率 破损率≤2% 破损率≤5% 重量 1)100g>单个子芋重≥70g; 2)6~7个/500g。 1)70g>单个子芋重≥40g, 单个子芋重>100 g 2)4~12个/500g。 一致性 芋形指数RSD≤10%;重量RSD≤10% 芋形指数RSD≤20%;重量RSD≤20% 口感 口感细、硬度软,糯性强、香味浓 4.3  等外品 感官指标低于优品级的为等外品,允许作新毛芋艿种芋销售或深加工用。 5 卫生安全指标 污染物、农药残留限量应符合GB 2762、GB 2763中的规定。 6 试验方法 6.1  感官基本要求 采用多名试验人员目测外形、颜色。 6.2  分级指标 6.2.1  芋形指数 按GB/T 8855进行取样,采用直尺或游标卡尺,测定单个商品芋纵径和最宽处的横径,计算纵径与横径的比值。计算20个商品芋的平均芋形指数。 6.2.2  破损率 按GB/T 8855进行取样,随机抽取50个商品芋,测定其中破损商品芋个数,计算破损率。同一批次样品应测定3次,计算平均数为该批样品的破损率。破损不包括子芋与母芋连接处的脱离伤口。 6.2.3  重量 按GB/T 8855进行取样,用精度为1 g的台秤单个商品芋重量,读取示数。计算20个商品芋的平均重量。 6.2.4  一致性 按6.2.1项下方法,计算20个商品芋的芋形指数RSD;按6.2.3项下方法,计算20个商品芋的重量RSD。 6.2.5  口感 按GB/T 8855进行取样,蒸煮后口尝,填写芋头食味口感鉴定表(附表),评价商品芋质地细腻度、硬度、糯性和香味。 7 检验规则 7.1  检验批次 同一地块、同批收获、同一品种、同一等级、同一包装日期的新毛芋艿为一个检验批次。 7.2  抽样方法 按GB/T 8855规定的方法抽取。 7.3  判定规则 7.3.1  感官指标 每批受检样品的感官基本要求应全部符合。表1各项感官指标符合同一级要求时,判定为该级别产品;当某一项或或多项不符合本级别要求,但均符合下一等级要求时,可判定为下一级别产品。 7.3.2  卫生安全指标 卫生安全指标合格,判定该批产品合格。凡某项目检验不合格,按不合格批次处理,不应复检。

Quality grading standards for new hairy taro

ICS
65.020.01
CCS
A014
发布
2024-06-11
实施
2024-06-11

本文件规定了元谋县鲜食葡萄的园地选择与规划、苗木、田间管理、修剪、病虫害防治、采收

Green food ——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table grape production

ICS
65.020.01
CCS
A015
发布
2024-06-11
实施
2024-06-11

本文件规定了青枣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品种选择、建园、栽培管理、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技术要求

Green food ——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Jujube production

ICS
65.020.01
CCS
A015
发布
2024-06-11
实施
2024-06-11

本文件界定了走马胎(Ardisia gigantifolia)组培苗质量分级的术语和定义,规定了苗木分级、检测方法、抽样规则和判定规则的操作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走马胎组培苗质量分级。

The quality grading of Ardisia gigantifolia plantlet

ICS
65.020.01
CCS
A017
发布
2024-06-07
实施
2024-06-13

本文件规定了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大模型的术语和定义、功能测试指标及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大模型功能建设和测试。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AIGC) large model function test index system

ICS
65.020.01
CCS
I6560
发布
2024-06-07
实施
2024-06-15

本标准明确了美国白蛾性信息素应用的相关术语和定义、使用要求和美国白蛾成虫发生量、种群动态、发生期、分布和发生范围的监测方法,适用于美国白蛾虫情监测和调查。

Technical code for the application Hyphantria cunea sex pheromone attractant

ICS
65.020.01
CCS
A052
发布
2024-06-06
实施
2024-06-06

本文件围绕杨树飘絮对产业的影响,建立杨树性别苗期鉴定的标准体系,不仅可以加速不飞絮雄性良种的选育,还有助于减少雌性商品苗的流通,为遏制杨絮的产生提供稳定可行的技术标准。技术内容总体可分为DNA提取、PCR扩增、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和性别结果的判定4个部分。 1)DNA提取:标准中规定了DNA提取的详细步骤,包括样品的研磨、DNA的提取及DNA质量的检测,为后续的性别鉴定提供高质量DNA保证。 2)PCR扩增:选择标准中列出的性别鉴定SSR引物中任一对,按照标准中规定了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完成PCR扩增。 3)PCR扩增产物检测:按照标准中规定的步骤进行扩增产物检测,获得凝胶电泳胶图。 4)性别结果判定:在凝胶电泳胶图中,若待测样品扩增到标准规定目标片段大小的电泳条带,则为雄株;反之,为雌株。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seedling sex identification of Populus deltoides—SSR molecular markers

ICS
65.020.01
CCS
A021
发布
2024-06-06
实施
2024-06-06

本标准规定了瓜类蔬菜病毒病的术语和定义、发生流行规律、病害诊断、检测等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viral diseases of melon vegetables

ICS
65.020.01
CCS
A014
发布
2024-06-05
实施
2024-06-05

本标准规定了扩散前沿区柑橘黄龙病可持续防控的术语和定义、检疫、预防、诊断、防控等。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ustainable control of Huanglongbing in the spreading frontier area

ICS
65.020.01
CCS
A014
发布
2024-06-05
实施
2024-06-05

本标准规定了 2.0亿 CFU/mL 沼泽红假单胞菌 PSB-S 悬浮剂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贮运、安全和保证期。

200 million CFU/mL 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PSB-S suspension concentrate

ICS
65.020.01
CCS
A019
发布
2024-06-05
实施
2024-06-05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天麻  Gastrodia elata Bl. 天麻( Gastrodia elata  Bl.)是与真菌(Fungi)共生(symbiosis)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无根、无绿色叶片,为异养型兰科(Orchidaceae)天麻属植物。药用天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要求。 根据花和花茎的颜色、块茎的形状、块茎的含水量等特点,我国的天麻划分为4个类型:原变形-红天麻(G.elata Bl.f.elata)、绿天麻(G.elata Bl.f.viridis Maki-no)、乌天麻(G.elata Bl.f.glauca S.Show)、黄天麻(G.elata Bl.f.flavida S.Chow)。 湖北省五峰栽培的天麻主要是红天麻、乌天麻以及乌天麻与红天麻为亲本的杂交麻。 3.2 种子 Seed     天麻的种子通过有性繁殖、于开花形成的蒴果中产生,并生长发育成熟。天麻种子细小如粉粒状,仅有胚及种皮两部分组成,无胚乳,平均长670μm,中部最宽处直径12μm。 3.3 天麻块茎 天麻无性繁殖的地下茎统称为块茎。根据天麻块茎在栽培中的形态、大小和不同发育阶段,依次分为原生球茎(原球茎)(protocorm)、营养繁殖茎(营繁茎)、米麻 (juvenile tuber)、白麻 (immature tuber)和箭麻(mature tuber)。 白麻、米麻生长新生麻后、箭麻抽茎开花后,其原栽母体称作母麻(matuure tuber)。   3.3.1 原生球茎(原球茎)Protocorm  由天麻种子胚萌发最初形成的球茎称为原生球茎(原球茎)。原球茎只有顶端分生组织而无侧芽,与种胚的形态相似,呈气球状尖圆形,平均长0.4 ㎜~0.7 ㎜,直径0.3 ㎜~0.5 ㎜,器官分化不明显,具有原球柄(protocorm -pedicle)和原球体(protocorm -soma)的组织分化。 3.3.2 米麻 juvenile tuber     由原球茎继续生长形成的,或由白麻、箭麻、母麻分生出的较小天麻块茎个体。米麻不具备花茎芽,是长度小于2 cm、重量不大于2 g的块茎, 俗称“麻米 ”“子麻”。(通过有性或无性繁殖两种方式产生。用于天麻无性繁殖。) 3.3.3 白麻 immature tuber 不具备花茎芽,长度2 cm~11 cm,茎粗1 cm~5 cm, 重2 g以上,顶芽白色、幼嫩、不能抽薹的天麻块茎称白麻,又称“白头麻”。(用于天麻无性繁殖,生产商品麻。) 3.3.4 箭麻 mature tuber 箭麻即成品麻,也称商品麻,可加工成药用麻或用于抽茎开花结种,进行有性繁殖。其顶端具有一个突出的红润饱满的顶生花茎芽(混合芽),俗称“鹦哥嘴”。 3.3.5 种麻 Seed tuber、零代种 S0、一代种 S1 种麻 Seed tubers (tubers as for seed) 用于繁殖的天麻块茎,包括箭麻、白麻、米麻的统称。 零代种 S0 天麻蒴果中的种子经过萌发菌伴生萌动后与蜜环菌、菌材共生形成的白麻和米麻,因由种子直接繁育而来,习惯统称为有性繁殖天麻种,简称零代种。 一代种 S1 零代种白麻与蜜环菌、菌材共生形成箭麻、白麻、米麻,零代种米麻与蜜环菌、菌材共生形成白麻,这两种方式形成的白麻与零代种相隔了一个无性繁殖世代,统称为无性繁殖天麻种,简称一代种。 3.4  萌发菌 用于提供天麻种子营养的石斛小菇(Mycena dendrobii)、紫萁小菇(Mycena osmundicola Lange)等小菇属(Mycena)真菌。本规程中指萌发菌栽培种。 3.5  蜜环菌 Armillariella mellea(Vahl:Fr.)Karet. 用于天麻提供基础营养物质的伞菌目口蘑科蜜环菌属真菌。本规程中指蜜环菌栽培种。 3.6  菌材 广义指为蜜环菌生长提供基础营养物质的阔叶杂木类的树干、树枝及树叶等材料,包括由其接种蜜环菌之后培养成的菌枝和菌棒,分为长效菌材和速生菌材。狭义专指菌棒。 3.7  菌枝 经接种蜜环菌培养形成蜜环菌菌索的枝桠材,一般直径1 cm~2 cm,长度6 cm~8 cm。可以短期提供天麻生长的营养。 3.8  菌棒 接种蜜环菌栽培种或经由菌枝作为菌种培养形成蜜环菌菌索的木材枝干,直径一般5 cm~10 cm,长度10 cm~2 0cm,是天麻生长的主要营养源。生产上大量使用蜜环菌接种替代菌枝培养菌棒。 3.9  天麻无性繁殖 即天麻用地下块茎繁殖的过程。包括天麻的种子经过萌发菌伴生萌动形成原球茎,原球茎与蜜环菌、菌材共生形成白麻和米麻,白麻与蜜环菌、菌材共生形成箭麻、白麻、米麻,米麻与蜜环菌、菌材共生形成白麻等过程。除白麻顶芽分化生长出新生麻外,还包括侧芽及侧芽上生长的二级芽的分化生长。本规程专指用白麻生产商品麻(箭麻)。 4 产地环境 4.1 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符合GB 3095的规定。 4.2 土壤质量 以砂壤土、灰泡土或黄泡土为宜,pH 5~6,符合GB 15618的规定。 4.3 灌溉水质量 符合GB 5084的规定。 4.4 温度 天麻适生环境温度10 ℃~27 ℃,最宜生长温度20 ℃~25 ℃。蜜环菌适生环境温度8 ℃~28 ℃,最宜生长温度20 ℃~25 ℃。 5  菌材准备及培养 5.1 树种选择 忌松树等油性树种。 培养长效菌材宜选择木质坚实耐朽的树种,主要有壳斗科或称山毛榉科(Fagaceae)各属,如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槲栎(Quercus aliena Bl.)等,蔷薇科(Rosaceae)的野樱桃、花楸树等,胡秃子科(Elaeagnaceae)的牛奶子等。板栗、茶树等木质坚实的经济林木修剪的枝干也可以利用。 培养速效菌材宜选择木质比较疏松的树种,主要有桦木科(Betulaceae)的白桦、桤木(水青冈)、榛(榛子)等,大风子科(Fiacourtiaceae)的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 Maxim.)别名水冬瓜,毛叶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 Maxim.ver.),胡桃科(Juglandaceae)的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 Sisb.et Zucc)等。合欢、刺槐等以及苹果树、辛夷修剪的枝干也可以利用。 5.2  菌材准备 砍伐菌材以落叶后到新芽抽出之前为最佳时间,保持木材含水率60 %~70 %。清除木材表面的苔藓、虫卵,虫瘿,去掉发病或腐朽的部位,按照20 cm~25 cm、长短基本一致锯断备用。 5.3  建造菌床 根据不同的海拔及环境条件确定挖坑深度及菌材的层数,一般挖坑深10 cm~25 cm,垂直于菌床行向摆放菌材1~2层,将坑底土壤挖松整平,铺1 cm(压实)厚一层树叶,树叶上平摆一层树棒,两棒间加入菌枝3~4枝或蜜环菌50 g(以单层平面4 kg~5 kg/㎡用量接种蜜环菌种),喷洒一些清水,浇湿树棒和树叶,然后用沙土或腐殖土填好棒间孔隙。土层不宜过厚,以盖过木棒为准,放入第二层木棒。棒间加入菌枝或蜜环菌后盖土6 cm~10 cm,顶覆树叶一层,以防雨水冲刷,保持表土疏松并保温保湿。应选择有遮荫条件的环境培养。用于培养菌枝和菌棒的粗、细菌材,长效菌材和速效菌材相间摆放,搭配使用,将菌枝、菌棒同步培养。 不同栽培季节应安排合适的时间培养菌材建造菌床,见表1。 表1 培养菌材和播种时间安排 栽培季节 培养菌材时间 播种时间 冬栽 7月~8月 12月~翌年1月上冻前 春栽 10月~11月 翌年3月~4月解冻后 6  品种选择 根据栽培条件选择不同的天麻品种,自然环境条件下,五峰栽培红天麻适宜海拔600 m~1200 m,乌红杂交麻适宜600 m~1800 m,乌天麻适宜1500 m以上。 蜜环菌应选择适应性广、与多种天麻品种亲和力较强、市场认可度较高的蜜环菌菌种。 7  栽培技术 7.1 棚麻栽培 适合350 m~800 m的区域。 7.1.1 选地、整地与建造菌床 选择地势开阔、通风利水的砂壤地。根据地势坡向开沟,深50 cm,宽50 cm,整畦,宽1.0 m,长度不超过5 m,畦面铺沙土3 cm~4 cm,两畦之间开小沟,深25 cm,宽30 cm。建菌床参照5.3。 7.1.2 搭建阴棚 在播种前搭建阴棚,用竹或木杆做柱和棚架,茅草、带叶树枝等做苫,柱长2.5 m~2.9 m,荫棚净高2.0 m~2.5 m。 7.1.3 播种 适合春播,参照5.3。选择无病斑、虫洞、划伤或磕伤等瑕疵的长度2.5 cm以上的优质白麻做种。扒开菌床表层,露出菌材两头截面1/3,将白麻横放紧靠于菌棒截面,一头放两粒白麻,将种麻连接营养繁殖茎一端贴近菌棒,横放或顶芽向上,用细土将种麻覆盖固定。双层种植,在底层播完之后覆土6 cm~8 cm将两层种麻间隔,再播种,方法同上。最后覆土8 cm~10 cm,垄面盖草、树叶等透气覆盖物。播种量:单层平面每平方米0代白麻0.5 kg左右,1代白麻1 kg左右。 7.1.4 田间管理 保持土壤含水量40 %~60 %。5月~6月份,湿度较大,须揭掉畦面覆盖物排湿透气,雨季过后再盖上。7月~9月份,土壤含水量低于40 %时须浇水增湿。 保持天麻生长期土壤温度在20 ℃~25 ℃。温度大于27 ℃时,及时降温。 固定地块种植天麻,种植一季之后及时清理菌床,更换菌床沙土及基质再种植下一季。 7.2 林下栽培 适合800 m以上天麻适生区域。 7.2.1 选地、整地与建造菌床 选择山区林间空地,坡度25°以下,不积水,pH 5.0~6.0,土层深厚,质地疏松的砂壤土、灰泡土或黄泡土。因地制宜建菌床,参照5.3。按照林业部门丰产林标准结合森林抚育进行,忌毁林种植。 7.2.2 播种 适合冬播和春播,参照5.3和7.1.3。 7.2.3 田间管理 保持土壤含水量60 %~70 %,参照5.3和7.1.4。 8  病虫害防治 采取综合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科学选址,避开虫、兽危害高发区,更换土壤或填充基质。 物理防治:利用黄板纸诱杀天麻果蝇成虫,安装防护网,驱兽器等。 化学防治:用化学药剂对土壤进行前处理,防治蛴螬等地下害虫;在繁殖地四周投放毒饵进行化学诱杀白蚁和老鼠。农药使用符合GB/T 8321、NY/T 393、NY/T 1153。 9  采收与加工 9.1 采收 一般在当年11月~翌年3月采收。选择晴天采收,先拣去土表杂物,刨开覆盖土层,从菌床一端两侧开挖,依次取出菌材、商品麻和米麻,轻拿轻放,避免损伤。商品麻可进行分级加工,米麻可进一步繁殖1代种。 9.2 加工 9.2.1分选 天麻采挖后按重量进行分级,一级麻单个重250 g以上,二级麻单重200 g~250 g,三级麻单重150 g~200 g,四级麻单重100 g~150 g,五级麻单重100 g以下。 9.2.2 清洗 用水枪或清洗机洗净天麻表面泥土和膜质鳞片,注意保护顶芽,洗净的天麻立即蒸制烘干,保证色泽与质量。 9.2.3 蒸制 分级洗净后的天麻及时运往蒸制车间进行蒸制加工。将天麻分级分批放入蒸屉蒸制,蒸汽温度达到100 ℃以上,一级麻蒸40 min,二级麻蒸35 min,三级麻蒸25 min,四级麻蒸20 min,五级麻蒸15 min。蒸至不见白心为宜。 9.2.4 烘干 高温烘制:先将烘房温度升至40 ℃~50 ℃,烘烤3 h~4 h;再将烘房温度升至55 ℃~60 ℃,烘烤12 h~18 h,使麻体表面微皱。烘烤过程要全开排风系统。 密封回潮:高温烘制后的天麻集中堆放于回潮间,在常温下回潮12 h,并压平麻体。 低温烘制:回潮后的天麻在45 ℃~50 ℃烘房继续烘烤24 h~48 h,烘至5~6成干。 回潮定型:回潮方法同上,回潮后麻体变软,进行人工定型。 反复烘干:重复以上方法直至烘干水分不超过13%,整个烘干过程需要10 d~15 d。 10  贮藏 贮藏应置安全、卫生的通风干燥处,经常检查,防霉,防蛀,防鼠。 11 栽培记录与档案保存 详细记录产地环境条件、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各环节所采取的措施,建立栽培档案并保存三年以上,栽培档案记录表详见资料性附录A。

Cultivation and primary processing of Wufeng Gastrodia elata with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ICS
65.020.01
CCS
A011
发布
2024-06-05
实施
2024-06-15

本标准规定了豆科蔬菜主要病毒病的术语和定义、发生流行规律、病害诊断、防治原则、防治方法、加强病虫测报,实行统防统治、建立防治档案等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ajor viral diseases of leguminous vegetables

ICS
65.020.01
CCS
A012
发布
2024-06-05
实施
2024-06-05

3  术语和定义 3.1 天麻  Gastrodia elata Bl. 天麻( Gastrodia elata  Bl.)是与真菌(Fungi)共生(symbiosis)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无根、无绿色叶片,为异养型兰科(Orchidaceae)天麻属植物。 根据花和花茎的颜色、块茎的形状、块茎的含水量等特点,我国的天麻划分为4个类型:原变形-红天麻(G.elata Bl.f.elata)、绿天麻(G.elata Bl.f.viridis Maki-no)、乌天麻(G.elata Bl.f.glauca S.Show)、黄天麻(G.elata Bl.f.flavida S.Chow)。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栽培的天麻主要是红天麻、乌天麻以及乌天麻与红天麻为亲本的杂交麻。 3.2 种子 Seed     天麻的种子通过有性繁殖、于开花形成的蒴果中产生,并生长发育成熟。天麻种子细小如粉粒状,仅有胚及种皮两部分组成,无胚乳,平均长670μm,中部最宽处直径12μm。 3.3 天麻块茎 天麻无性繁殖的地下茎统称为块茎。根据天麻块茎在栽培中的形态、大小和不同发育阶段,依次分为原生球茎(原球茎)(protocorm)、营养繁殖茎(营繁茎)、米麻(juvenile tuber)、白麻(immature tuber)和箭麻(mature tuber)。 白麻、米麻生长新生麻后、箭麻抽茎开花后,其原栽母体称作母麻(matuure tuber)。   3.3.1 原生球茎(原球茎)Protocorm  由天麻种子胚萌发最初形成的球茎称为原生球茎(原球茎)。原球茎只有顶端分生组织而无侧芽,与种胚的形态相似,呈气球状尖圆形,平均长0.4 ㎜~0.7 ㎜,直径0.3 ㎜~0.5 ㎜,器官分化不明显,具有原球柄(protocorm -pedicle)和原球体(protocorm -soma)的组织分化。 3.3.2 米麻 juvenile tuber     由原球茎继续生长形成的,或由白麻、箭麻、母麻分生出的较小天麻块茎个体。米麻不具备花茎芽,是长度小于2 cm、重量不大于2 g的块茎,俗称“麻米 ”“子麻”。(通过有性或无性繁殖两种方式产生。用于天麻无性繁殖。) 3.3.3 白麻 immature tuber 不具备花茎芽,长度2 cm~11 cm,茎粗1 cm~5 cm, 重2 g以上,顶芽白色、幼嫩、不能抽薹的天麻块茎称白麻,又称“白头麻”。(通过有性或无性繁殖两种方式产生。用于天麻无性繁殖。) 3.3.4 箭麻 mature tuber 箭麻即成品麻,也称商品麻,可加工成药用麻或用于抽茎开花结种,进行有性繁殖。其顶端具有一个突出的红润饱满的顶生花茎芽(混合芽),俗称“鹦哥嘴”。用于有性繁殖的箭麻要求个体重量在100 g~300 g。 3.3.5 种麻 Seed tuber、零代种 S0、一代种 S1 种麻 Seed tubers(tubers as for seed)用于繁殖的天麻块茎,包括箭麻、白麻、米麻的统称。 零代种 S0 天麻蒴果中的种子经过萌发菌伴生萌动后与蜜环菌、菌材共生形成的白麻和米麻,因由种子直接繁育而来,习惯统称为有性繁殖天麻种,简称零代种。 一代种 S1 零代种白麻与蜜环菌、菌材共生形成箭麻、白麻、米麻,零代种米麻与蜜环菌、菌材共生形成白麻,这两种方式形成的白麻与零代种相隔了一个无性繁殖世代,统称为无性繁殖天麻种,简称一代种。 3.4  萌发菌 用于提供天麻种子营养的石斛小菇(Mycena dendrobii)、紫萁小菇(Mycena osmundicola Lange)等小菇属(Mycena )真菌。本规程中指萌发菌栽培种。 3.5  蜜环菌 Armillariella mellea(Vahl:Fr.)Karet. 用于天麻提供基础营养物质的伞菌目口蘑科蜜环菌属真菌。本规程中指蜜环菌栽培种。 3.6  菌材 广义指为蜜环菌生长提供基础营养物质的阔叶杂木类的树干、树枝及树叶等材料,包括由其接种蜜环菌之后培养成的菌枝和菌棒,分为长效菌材和速生菌材。狭义专指菌棒。 3.7  菌枝 经接种蜜环菌培养形成蜜环菌菌索的枝桠材,一般直径1 cm~2 cm,长度6 cm~8 cm。可以短期提供天麻生长的营养。 3.8  菌棒 接种蜜环菌栽培种或经由菌枝作为菌种培养形成蜜环菌菌索的木材枝干,直径一般5 cm~10 cm,长度10 cm~2 0cm,是天麻生长的主要营养源。生产上大量使用蜜环菌接种替代菌枝培养菌棒。 3.9  天麻有性繁殖 即天麻用种子繁殖的过程,包括从种麻(箭麻)抽薹、开花、授粉到蒴果及种子成熟等生理过程。 3.10  天麻无性繁殖 即天麻用地下块茎繁殖的过程。包括天麻的种子经过萌发菌伴生萌动形成原球茎,原球茎与蜜环菌、菌材共生形成白麻和米麻,白麻与蜜环菌、菌材共生形成箭麻、白麻、米麻,米麻与蜜环菌、菌材共生形成白麻等过程。除白麻顶芽分化生长出新生麻外,还包括侧芽及侧芽上生长的二级芽的分化生长。 3.11  天麻栽培方法 菌材培养伴栽法  是指先利用细树枝接种蜜环菌培养菌枝,以菌枝为菌种培养菌棒,或者以蜜环菌培养菌棒,菌棒移植到新的菌床内加入新材培养菌棒,然后再在菌棒、菌枝上播种白麻、米麻或伴有萌发菌的种子的一种繁殖方法。 “三下窝”栽培法  是将蜜环菌、菌材、伴有萌发菌的种子同时置入菌床的一种繁殖方法。“菌种、菌材、种子”同时置入菌床,俗称“三下窝”繁殖法。 固定菌床栽培法  是指在事先选址确定好的天麻种子繁殖场地直接培育含蜜环菌的菌材,然后在培育好的菌材之间或者表面播种的一种繁殖方法,其培育菌材的方法同菌材培养伴栽法。因其菌床和菌材是相对固定的,底层菌材一般不搬动,又简称为“固定菌床法”。 4   产地环境 露地栽培条件下,应选择土壤质地疏松透气、富含有机质、排灌畅通、无化学污染的林地或者荒地,土壤湿润,pH5~6。 农业设施条件下,其栽培场地和场所环境、灭虫和消毒等应符合NY/T 2375的要求。 露地或设施栽培,地温均保持8℃~25℃。 5 有性繁殖育种 5.1 种麻选择与保存 选取冬至以后收获的新鲜、健壮、无破损、无霉变、无腐烂、块重100 g~250 g的箭麻作为生产蒴果种子的种麻。于保温场所低温保存。既用湿度40 %~60 %的河沙或者锯末、草炭等基质制作固定厢床,厢床宽度以人工操作方便为宜,一般130 cm~140 cm。先在厢床底层填充基质,厚度5 cm~6 cm,将选好的种麻轻拿轻放,麻体平放,种麻之间相互不接触,中间填充基质,一层一层摆放,最上一层基质覆盖厚度8 cm~10 cm,然后将整个种床密封保湿。如需转运或堆藏,采用干净的泡沫箱或塑料筐贴薄膜分装,方法同上,注意种麻不与箱壁直接接触,装箱完毕进行密封。保持室温4 ℃~6 ℃,低温储藏45 d~60 d即可进行假植。 5.2 种麻栽种 5.2.1 种床准备 于室内或棚内作厢式或箱式种床,事先将种麻和种箱灭菌消毒,遵守NY/T 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规则。厢式种床长度因地制宜,宽度80 cm~100 cm,四周用砖或方木条围挡,两列之间留60 cm以上过道,方便人工操作。种麻数量较少,一般采用成本较低的泡沫箱或者塑料筐贴薄膜制作箱式种床,均需在底部打一些排水孔。泡沫箱或者塑料筐高度≥30 cm。用湿度60 %~70 %的干净的河沙或沙壤细土作为填充基质,以手捏成团落地即散为宜,沙土质量符合GB 15618的规定。也可以用不易感杂菌的杉树锯末作为填充基质,保持湿度60 %~70 %,基质填充厚度20 cm。预备部分河沙或沙壤细土用于表层固定,培土厚度5 cm~6 cm。保持室内或棚内相对密封以利保温保湿。 5.2.2假植方法 在事先准备好的种床内,将箭麻“鹦哥嘴”向上摆放,种麻之间保持5 cm左右间距,便于后期授粉操作,缝隙用湿度60 %~70 %基质填充,表层填充5cm ~6 cm厚河沙或沙壤土固定,防止倒伏。 不同品种种麻之间保持安全间隔,防止因蒴果成熟开裂造成种子混杂。 5.2.3 种床升温 种麻(箭麻)于室内或棚内进行假植后,在2月~3月对室内或棚内进行升温,3月~5月进行授粉。 如进行杂交制种,应根据品种特性调整花期,对生育期长的种麻,种床提前升温,以达到花期相遇。乌红杂交制种,对乌麻种床提前15 d~20 d对种床升温,初始温度控制室温22 ℃,抽薹后,室内授粉温度保持18 ℃~20 ℃。 乌麻及乌红杂交种子繁育可选取中低海拔区域,利用自然环境温度降低升温处理成本,缩短生长周期。 5.2.4 种床管理  保持种床湿度60%~70 %,室温18 ℃~20 ℃为宜。做好安全防范,防止鼠、畜危害。 5.3 人工授粉 5.3.1 授粉时间 种麻在地温升至13 ℃以上开始萌芽抽薹,在3月~5月、地温升至20℃时开始现蕾开花,在晚上及下午12:00~16:00为开花高峰。从底部开始开花,至最后一朵花全部开放需13d~15d, 为人工授粉的最佳时间。授粉应在花开当天,最迟第二天上午完成。 5.3.2 授粉方法 授粉采用牙签、大头针、小镊子或自制的授粉针。具体手法为左手无名指和小指固定花序,拇指和食指捏住花朵,右手拿针或牙签将花的唇瓣稍加压平,拨开蕊柱顶端的帽,蘸取花粉块置于蕊柱基部的柱上,并轻轻滑动使花粉紧密粘在柱上。每株只保留中下部三分之二花朵培育健壮蒴果,去除上部弱小花朵。 5.3.3 授粉方式 按照不同目的采取不同授粉方式: 同株同花严格自交授粉以提纯天麻种质。多用于科研育种。     同一品种之间同株异花、异株异花授粉以防止已经纯合的种麻种性退化。 生产天麻杂交种子,需要建立隔离区,防止与其他品种混杂。首先明确种麻亲本的生育期,选择两种不同品种类型的种麻亲本,通过温控调节两个亲本的生育期,使之花期相遇,两个亲本的花粉可以相互进行正交和反交授粉。乌麻与红麻杂交的花期调节为乌麻种麻比红麻种麻提前15 d~25 d进行升温处理,具体视品种而定。 5.4 蒴果采收与种子保存 授粉后20d左右蒴果成熟,在天麻蒴果果荚开裂前1 d~3 d采摘,从最先成熟的下部蒴果开始,单株采摘每次5~6个,分5 d~10 d分期分批采摘完成。不同品种单采单收独立保存。采收的蒴果于避风处避开阳光晾干至果荚开裂取出种子。 种子宜现采现用,根据采摘时间的不同及时分期分批用萌发菌拌种,不能及时拌种使用的,采用牛皮纸袋将种子封装置入磨砂广口玻璃瓶内,在玻璃瓶内放置干燥剂后密封,然后将广口玻璃瓶放入冰箱,在3℃~5℃保存,保存时间不宜超过180天。 6 无性繁殖育种 6.1 环境条件 自然环境条件下进行天麻人工栽培,红天麻适宜海拔600 m~1200 m,乌红杂交麻适宜600 m~1800 m,乌天麻适宜1500 m以上。露地或设施栽培环境应符合“4 .产地环境”要求。 场地选择见表1。 表1 天麻无性繁殖自然环境场地选择 海拔 800 m以下 800 m~1200 m 1200 m以上 选址 阴山或有遮阴和靠水源 半阴半阳缓坡地 阳山 6.2 萌发菌选择 根据天麻品种习性选择适宜萌发菌,萌发菌质量符合NY/T 528标准要求。目前用于天麻种子繁育的萌发菌,仅有石斛小菇(Mycena dendrobii)和紫萁小菇(Mycena osmundicola Lange)。可单独使用,也可混合使用。 6.3 蜜环菌与天麻种合理搭配 选用适宜当地的天麻良种,实行种、菌合理搭配。蜜环菌栽培种质量应符合NY/T 528标准。采用适应性广、与多种天麻品种亲和力较强、市场认可度较高的蜜环菌菌种为对照,在同等条件下进行蜜环菌种与天麻种子之间的亲和性和环境适应性区域试验。通过小区对比试验,比较产量、品质和抗逆性,获取适合当地的最优的“菌、种”搭配模式。 引种繁殖,应先了解天麻品种对当地的适应性,明确采用何种蜜环菌生产的白麻和米麻能够稳定高产,然后采用该种白麻与该种蜜环菌种搭配生产箭麻。未经过试验比较,不要随意变更种、菌搭配方式。 6.4 菌材准备及培养 6.4.1 树种选择 忌松树等油性树种。 培养长效菌材宜选择木质坚实耐朽的树种,主要有壳斗科或称山毛榉科(Fagaceae)各属,如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槲栎(Quercus aliena Bl.)等,蔷薇科(Rosaceae)的野樱桃、花楸树等,胡秃子科(Elaeagnaceae)的牛奶子,等。板栗、茶树等木质坚实的经济林木修剪的枝干也可以利用。 培养速效菌材宜选择木质比较疏松的树种,主要有桦木科(Betulaceae)的白桦、桤木(水青冈)、榛(榛子)等,大风子科(Fiacourtiaceae)的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 Maxim.)别名水冬瓜,毛叶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 Maxim.ver.),胡桃科(Juglandaceae)的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 Sisb.et Zucc)等。合欢、刺槐等以及苹果树、辛夷修剪的枝干也可以利用。 6.4.2 菌材准备 砍伐菌材以落叶后到新芽抽出之前为最佳时间,保持木材含水率60 %~70 %。清除木材表面的苔藓、虫卵,虫瘿,去掉发病或腐朽的部位,按照10 cm~20 cm、长短基本一致锯断备用。 6.4.3 建造菌床 采取固定菌床法,在菌床内将用于培养菌枝和菌棒的粗、细菌材,长效菌材和速效菌材相间摆放,搭配使用,以单层平面4 kg~5 kg/㎡用量接种蜜环菌种,将菌枝、菌棒同步培养。 采取“三下窝”繁殖法,菌材的使用与摆放同固定菌床法,建造菌床与播种同时进行,以单层平面5 kg~6 kg/㎡用量接种蜜环菌种。具体操作参照6.6.1。 不同的海拔及环境采取不同的菌床建造方式,见表2。 不同繁殖季节应安排合适的时间培养菌材建造菌床,见表3。 表2  不同海拔及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培材方法 海拔及自然环境 800 m以下低山区、气温稍高且干燥的地方。 800 m~1400 m温度、湿度适中,地势较平缓雨水多的地方 1400 m以上温度低、湿度大的高山区 建造方式 坑培式 半坑式 堆培式 操作方法 挖坑深40 cm~50 cm,将坑底土壤挖松整平,铺1 cm(压实)厚一层树叶,树叶上平摆一层树棒,两棒间加入菌枝3~4枝或蜜环菌50 g,喷洒一些清水,浇湿树棒和树叶,然后用沙土或腐殖土填好棒间孔隙.土层不宜过厚,以盖过木棒为准,放入第二层木棒。棒间加入菌技或蜜环菌后如上法盖一层土。如此依次培养4~5层,最后覆土厚6 cm~10 cm至地平,顶覆树叶一层,以防雨水冲刷,保持表土疏松并保温保湿。应选择有遮荫条件的树林培养。 坑深30 cm,培育方法和布局同于坑培法,只上部1~2层树棒高出地面,盖土6 cm~10 cm厚。 堆培法不挖坑,在地面上直接将树棒一层层堆积起来培养,地整平后铺一层树叶,把已经准备好的木棒平铺一层在地上,一根一根摆放,从底层向上呈梯形,高度40 cm~50 cm。其他同坑培法。 表3  培养菌材及建造菌床的时间安排 繁殖季节 培养菌材及建造菌床时间 菌床建造及播种时间 菌床用途 室外冬繁 7~8月 12~1月上冻前 固定菌床加新材翻栽米麻繁殖一代种; 固定菌床冬播白麻繁殖箭麻。 室外春繁 10~11月 3~4月刚解冻 固定菌床春播白麻繁殖箭麻。 室外春繁 11~12月 5~6月 固定菌床加新材播种萌发菌拌种的有性繁殖种子。 室外春繁  5~6月 “三下窝”播种萌发菌拌种的有性繁殖种子。 室内春繁  4~5月 “三下窝”播种萌发菌拌种的有性繁殖种子。 6.5 萌发菌拌种 6.5.1 拌种时间 地表土层10 cm以下,地温稳定在15 ℃以上,即可伴播下种;地温低于15 ℃或高于25 ℃都不利于天麻种子萌发。蒴果收获后,获取种子用萌发菌拌种,时间一般在5月~6月,选取8~9分成熟(天麻蒴果果荚开裂前1d~3d)的蒴果种子现采现播最佳。根据蒴果成熟的时间和生产条件,拌种时间可以提前。 6.5.2 用种量 精量播种为单层平面0.125 g~0.250 g/㎡(约5~10个蒴果的种子量)为宜。萌发菌拌种用量为单层平面1 kg/㎡。  根据萌发菌菌种及培养基质类型调整不同的蒴果种子用量:采用石斛小菇或树叶培养的萌发菌种,每㎡采取直径大于0.5 cm的5个左右饱满蒴果的种子,采用紫萁小菇或棉籽壳等培养的萌发菌菌种,每㎡采取直径大于0.5 cm的10个左右蒴果的种子。 6.5.3 拌种 于无风处进行。把萌发菌从瓶(袋)中取出放入干净器皿,拆成碎块(碎片),掰开成熟种果,紧贴萌发菌撒放,拌合均匀。也可用一次性塑料杯,底部留有孔洞,把蒴果掰开盛入,置萌发菌上,边抖边拌。不同品种须隔离操作。 6.5.4 初始培养 将拌好种子的萌发菌按1kg/袋装入黑色小塑料袋中,在安全、干净的场地内半密封供氧静置摆放1 d~2 d,待萌发菌重新发菌,菌丝包裹住天麻种子后播种。 6.6 播种 对露地栽培和设施栽培两种环境,分别采用不同的播种方式:露地栽培可采取固定菌床栽培法和“三下窝”栽培法等方式播种;设施栽培适宜“三下窝”栽培法或菌材培养伴栽法播种繁殖。 6.6.1 露地种植 “三下窝”栽培法播种 根据土壤保湿、透气及排灌条件因地制宜,采取坑式、半坑式、堆培式栽培,参照6.4.3表2的方法。 刨开表层土作畦,畦宽70 cm,畦长不超过2 m。长畦以1.5 cm~2 m畦长分段,中间留30 cm~50 cm间隔。先对菌床消毒,底层平铺1cm厚的树叶、细碎树枝,再将拌好种子的萌发菌按0.5 kg/㎡均匀撒在表面。菌材按间距3 cm~4 cm摆放,将蜜环菌菌种切成50 g左右小块,单层每㎡放置5 kg~6 kg,均匀分布木材两端及中间,与木材紧密接触,间隙以新鲜枝条填充,用量4~5 kg/㎡,树枝截长3 cm~5 cm,空隙用细土填充,菌材表层覆土厚度约0.5 cm~1 cm,隐约可见菌材,将拌好种子的萌发菌按0.5 kg/㎡均匀撒在表面,覆盖一层树叶、细碎树枝,再覆盖腐殖土,覆土厚度为8 cm~10 cm,中部略高,呈“黄瓜脊”,再用树叶、枝叶、草帘等覆盖,以保湿透气为原则。 采取双层、多层菌材种植,层间以1 cm厚度湿润细土(湿度60%~70%)分隔,如上操作。  固定菌床法播种  播种时揭开表层土,底层菌材不予以翻动,然后播种,同时在表层增加一些新的枝条或树叶,然后覆盖。若是培养的双层菌材,揭开上层菌材,种子播在两层菌材之间,然后将上层菌材依次复原,再播种,后续操作同上。播种量及覆盖方法同“三下窝”。 采用这种方法对局部发育不良或感染杂菌的菌材,要补充新材加以替换,严重的整个菌床弃之不用。 菌材培养伴栽法播种 以培养好的菌材加入细树枝和新棒材做菌床,然后播种,操作方法参照“三下窝”。 6.6.2 设施栽培  以箱、袋、筐、桶等作为培养菌床的载体,在室内、大棚内、房前屋后或林间因地制宜实行箱栽、袋栽、筐栽或桶栽等灵活方式。在能够控温控湿的设施大棚或室内可进行多层立体栽培,提高空间利用率。灵活采取“固定菌床法”“菌材伴栽”或“三下窝”方式。填充基质除了用沙、土以外,可采用松、杉以外的非油性杂木树种的锯末、细碎树枝、谷壳或草炭土与河沙、沙壤土按照1:1比例配制。具体操作参照6.6.1。 6.7 栽种后管理 6.7.1 温度 控制温度20 ℃~25 ℃。 6.7.2 湿度 保持土壤或基质湿度60 %~70 %。 7 种麻采收 红天麻及杂交麻的白麻种子于播种后6个月即可采收,一般在当年12月~次年3月采收完成,乌天麻白麻种子于播种后17个月才能采收。 选择晴天采收,先拣去土表杂物,刨开覆盖土层,依次取出菌材和种麻(籽麻),种麻需戴手套轻拿轻放,顶芽变红颜色鲜艳的大的白麻,以及有病斑、虫洞、划伤或磕伤等瑕疵的种麻做商品麻或另行处理,不作种用。 采收时将种麻分级,长度2.5 cm以上为优质一级种麻。将白头麻、米麻分级装箱。0 ℃~8 ℃低温保存。 8 病虫害防治 采取综合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科学选址,避开虫、兽危害高发区。 物理防治:利用黄板纸诱杀天麻果蝇成虫,安装防护网,驱兽器等。 化学防治:用化学药剂对土壤进行前处理,防治蛴螬等地下害虫;在繁殖地四周投放毒饵进行化学诱杀白蚁和老鼠。农药使用符合GB/T 8321、NY/T 393 、NY/T 1153。 9 种麻储藏 用泡沫箱密封,置放于室内阴凉干燥处,安全储藏。 10 档案管理 建立农事活动记载表(见附录A),投入品使用记载表(见附录B),物候期记载表(见附录C),保存期限为三年。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Wufeng Gastrodia elata seeds and breeding technical regulations

ICS
65.020.01
CCS
A017
发布
2024-06-05
实施
2024-06-15

本标准规定了蔬菜十字花科病毒病的术语和定义、发生流行规律、病害诊断、防治原则、防治方法、统防统治、防控档案等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viral diseases of cruciferous vegetables

ICS
65.020.01
CCS
A014
发布
2024-06-05
实施
2024-06-05

本文件规定了川白芷的术语和定义、保护范围、产地环境、耕作制度、栽培技术要求、质量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8年第141号公告批准保护的川白芷生产。

Produc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duct Sichuan Angelica dahurica

ICS
65.020.01
CCS
B 01
发布
2024-06-03
实施
2024-06-15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quatic plant communities in urban river wetlands

ICS
65.020.01
CCS
P 35
发布
2024-05-31
实施
2024-08-30



Copyright ©2007-2022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