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58 标准查询与下载



共找到 379 条与 相关的标准,共 26

1  试验设计 1.1  概述 本方法系将医用可降解镁基金属骨植入物植入到试验动物骨组织内一定时间后,在试验的不同时间点,通过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结合图像定量分析,对可降解镁基金属骨植入物的降解性能、成骨能力及植入后局部组织反应进行评价。 注∶在进行体内降解试验前宜先按照GB/T 16886.15的要求对植入物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1.2  样品的制备 1.2.1  试验样品 1.2.1.1  试验样品的物理特性(如形状、表面粗糙度等)可影响材料的降解性能。 1.2.1.2  每一个试验样品都应经过与最终产品相同的制造、处理、清洁、灭菌及包装过程。 1.2.1.3 样品制备和灭菌后,应特别注意在植入前或植入过程中不使其受到擦伤、损坏或任何污染。 1.2.2  参照样品 可考虑选择已上市的与目前尚无公认的、适用于可降解镁基金属对照的材料,或与待选可降解镁基金属预期用途一致的、已经被临床所接受的同类材料以评价植入后局部的组织学反应程度,比较材料的降解速率和新骨生成率。 1.2.3 样品形状 植入样品可加工成圆柱形、螺钉状或刻有螺纹。 1.2.4 样品尺寸 根据所选用动物及其骨组织的大小来决定植入样品的尺寸。 注∶原则上应参考GB/T 16886.6-2015的规定,推荐兔胫骨或股骨部位植入,选用直径为2 mm,高为6 mm的圆柱体。 1.3  实验动物和植入部位 1.3.1  实验动物 1.3.1.1  应按照GB/T16886.2和实验动物的国家法规要求选择实验动物并进行饲养,实验动物应自由获取食物和水。 1.3.1.2  骨内植入试验所需时间较长,一般首选新西兰兔,体重不小于2.5kg,雌兔应无孕。 1.3.1.3  应选择足够数量的动物以保证每种检查(脱钙和不脱钙)的每一试验周期至少能获得10个试验样品和10个参照样品的标本数。 1.3.2  植入部位 1.3.2.1  推荐参照GB/T 16886.6-2015规定选择兔的胫骨或股骨部位作为植入部位,也可以考虑模拟临床使用部位或其他适宜的部位。 注∶模拟临床使用部位或其他适宜的部位须满足7.1.2分析要求。 1.3.2.2  试验样品与参照样品(若有)应以相同条件分别植入到同一动物的两侧相同解剖部位。选择植入部位时,应确保植入手术不会造成试验部位病理性骨折,对年幼动物应避免将植入物植入到骺区或其他未发育成熟的骨内。 1.4  试验周期 1.4.1  试验周期的确定应根据试验样品的预期用途和降解性能而定。体内动物试验前应事先评估试验样品的降解时间,降解时间可通过体外降解试验或特定环境下的数学模型来推算。原则上试验周期应至少(但不限于)设置3个观察时期,一般应长于试验样品降解和被吸收的时间,或试验周期应能使相应的组织反应达到一个稳定状态。通常应至少(但不限于)设置以下3个时间点∶ a) 没有或仅有极少量降解; b) 降解过程,推荐包括植入物剩余量约为50%时的时间点; c) 组织反应处于稳定状态或植入物几乎完全降解。 1.4.2  植入物的降解率及周围组织结构的改变随时间而变化。对于预期在12周内几乎完全降解的材料,建议选择1周、4周、12周为观察期。 1.4.3  对于预期超过12周完全降解或达到降解稳态的材料,可参考上述原则,依据植入物的降解特性酌情选择试验周期。 2  试验方法 2.1  手术过程 2.1.1  在麻醉和无菌条件下,按常规外科手术要求进行如下手术过程∶ a) 于股骨外侧或胫骨内侧部位备皮、消毒、铺巾; b) 切开皮肤,分离皮下组织,沿肌肉间隙暴露骨皮质; c)  用低转速间歇地钻孔,同时用生理盐水冲洗降温。对于胫骨或股骨部位,一侧钻2个孔,最多3个孔,深度与植入物的长度接近,孔径为2mm,两孔间距不小于10mm; d)  清除骨屑; e) 将样品轻轻按压植入,使样品表面平于或略低于骨皮质表面,螺纹状植入体旋入孔内; f)  逐层缝合肌肉、筋膜和皮肤。 2.1.2  参照样品与对侧同法操作。 2.2  术后临床观察 2.2.1  植入后2周内应每天观察植入部位的皮肤反应情况,有无出血、红肿、气肿和植入物排出等异常现象。 2.2.2  在试验期内定期观察动物的健康状况,记录任何异常发现,包括局部反应及异常行为。 2.2.3  记录死亡的动物数并及时进行尸检,垂死动物及时隔离并处死。 2.3  动物处死 观察期结束时用过量麻醉剂无痛处死动物。 2.4  大体观察 2.4.1  目视或用低倍放大镜观察植入部位组织,记录观察到的组织反应的特性和程度,包括血肿,水肿,纤维包裹和/或任何大体发现。记录可观察到的植入物状态,包括表面形态、位置、完整性和残留情况等。 2.4.2  在观察植入部位时,如果动物表现出现病态或对植入物的异常反应,必要时应进行大体尸检。 2.5  取材及组织病理切片制备 2.5.1  基本要求 2.5.1.1  切取的组织标本应包括植入物及其周围足够多的未受到影响的组织。 2.5.1.2  对切取的组织块进行固定,分别采用脱钙和不脱钙2种制片技术制备组织病理切片,以评价植入后局部的组织学反应以及材料的降解和新骨的生成情况。2.5.2  常规组织病理切片制备(脱钙) 含植入物的骨组织块取材后应立即置于10%甲醛液及其他适宜的固定方式固定2周后,置于合适的脱钙液中脱钙,然后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垂直植入体长轴进行常规制作病理切片,HE 染色。 注:脱钙液如EDTA。 2.5.3 硬组织病理切片制备(不脱钙) 2.5.3.1  含植入物的骨组织块取材后应立即置于70%酒精固定1周~2周,然后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甲基丙烯酸甲酯溶液渗透1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包埋。固化后,采用硬组织切片机在皮质骨纤织区域内垂直于植入物的长轴进行切片。研磨抛光至厚度为50μm±10μm,最后使用V-G酸性品红染色,或采用其他适宜的染色方法。 2.5.3.2  同期,取一个未植入的试验样品,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包埋,固化后采用硬组织切片机,垂直于试验样品的长轴进行切片,研磨抛光至厚度为50μm±10μm,用于植入物植入前的横截面总面积的计算。 注∶在制作组织切片时,每一植入点切取皮质骨区。 2.6  影像学检查 必要时,可采用Micro-CT影像学检查分析金属植入物的三维降解情况,根据设备情况,选择合适的电压、电流和曝光时间,其中有效像素尺寸应不低于10 μm。采用相应的软件计算降解剩余金属和新形成骨的体积。 3  结果评价 3.1  降解与成骨性能 3.1.1 定性分析 采用不脱钙的硬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植入部位植入物是否发生降解和新骨生成,并观察、描述编织骨、板层骨、骨髓等新骨的成熟度。 3.1.2 定量分析 3.1.2.1 植入物剩余量和新骨生成量分析 3.1.2.1.1  运用光学显微镜采集每张试验样品切片的图像,运用图像分析系统,计算植入物植入前的横截面总面积。 注∶推荐ImageJ使用软件进行分析。 3.1.2.1.2 采用不脱钙的硬组织切片,首先选中植入区域,使其与植入物植入前的横截面总面积等同,然后选中该区域内需要评价的残余材料或新生骨组织,最后分别定量分析植入物剩余量以及新骨生成量,计算植入物降解率及新骨生成率。 注∶植入区以单个镜下视野可完整覆盖整个植入区域为准。 3.1.2.1.3  按式(1)进行计算植入物降解率(DR)∶ DR(%)=(1-RMV/IMV)×100%………………(1) 式中: DR————植入物降解率; RMV————植入物剩余量; IMV————植入物初始量。 3.1.2.1.4 按式(2)进行计算新骨生成率(RNBF)∶ RNBF(%)=NBFV/IMV×100%………………(2) 式中: RNBF————新骨生成率; NBFV——新骨生成量; IMV————植入物初始量。 3.1.2.2  植入物降解率平均值 按式(3)计算植入物降解率平均值∶ P1=SDR/10……………………………(3) 式中: P1————植入物降解率平均值; SDR————各植入点植入物降解率的总和。 3.1.2.3 新骨生成率平均值 按式(4)计算新骨生成率平均值∶ P2=SRNBF/10……………………………(4) 式中: P2————新骨生成率平均值; SRNBF——各植入点新骨生成率的总和。 3.2  局部组织学反应 3.2.1 组织学观察(定性) 3.2.1.1 采用脱钙的硬组织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比较试验样品与参照样品周围的组织反应。至少需要观察的指标应包括∶ a)  植入物周围气腔形成; b)  肉芽组织、纤维化和纤维囊腔形成; c)  炎性反应程度: 1)  炎性充血; 2)  炎细胞浸润的数量、分布及种类。 注∶炎细胞包括嗜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及多核巨细胞。 d)  组织变性及坏死的存在、范围及程度; e) 血管分布、脂肪浸润及新骨形成。 3.2.1.2 采用不脱钙的硬组织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指标应包括∶ a) 材料的破裂和/或存在碎片、材料降解残留物的形状和位置; b)  植入物与周围组织之间的界面; c) 材料周围组织中气腔形成情况。 3.2.2 组织学反应半定量分级 参照GB/T 16886.6-2015附录E的组织学反应记分系统对试验样品的组织切片分别记分。 3.3  影像学分析 必要时,采用配套的软件分析金属残留体积,并绘制金属植入物体积与时间曲线。计算新生骨体积(V1)占骨质缺损区域(V0)的体积比例(△V),计算公式为: △V=V1/V0×100%……………………………………(5) 式中: △V——新生骨体积占骨质缺损区域的体积比例; V1————新生骨体积; V0————骨质缺损体积。 注1骨质缺损体积(V0)一般是指骨缺损修复前或骨缺损制备的体积,可根据缺损的尺寸大小计算或者参考空白对照计算获得。 注2∶新生骨体积(V1)是指骨质缺损区域内灰度值在一定区间内的部分,新生骨灰度值区间需自行定义。设备不同、拍摄参数不同、拍摄样品的大小和植入部位不同、植入材料的阻射值不同,其新生骨灰度值也不同,因此在计算新生骨体积时应尽量减少剩余材料的干扰。 4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详细的数据资料,以能够对结果作出独立的评价。试验报告应注明检测机构和检测日期,应报告下列项目: a)  植入样品 1)  分别描述试验样品和参照样品的外形、尺寸和数量; 2) 样品的处理过程,包括所采用的清洗、处理和灭菌技术(若有)。 注∶如果样品不是在本实验室制备,在检测开始之前,生产厂家应提供这些资料。b) 动物与植入 1) 动物的种属、品系、来源、年龄、性别和体重,检测期间的环境条件,动物饮食及动物状况,以及检测期间包括意外死亡在内的所有观察发现; 2) 植入方法以及每个动物和每一部位植入物的数量。 c) 取样与组织学制备∶ 1) 所采用的取样方法,记录每只动物、每一观察期植入物取到的数量; 注:所有样品都应作为试验的一部分。 3) 植入部位的大体观察,所采用的组织学切片制备技术。 d)  肉眼和显微镜观察∶ 1) 每一植入物的观察情况以及植入物周围组织的大体外观; 2)  详细描述并比较评价脱钙组织切片中的组织学反应及反应分级情况; 3)  分别报告试验样品和参照样品(若有)的植入物降解率总平均值与标准差、新骨生成率总平均值与标准差、实验组和对照组降解和成骨结果的统计学分析,以及新骨成熟度的典型病理图片。 e) 结果评价∶报告应包括对可降解镁基金属骨植入部位的降解率、新骨生成率以及局部组织学反应作出总体评价。

Evaluation method of degradation, osteogenesis and tissue response of degradable Mg-based metal at implant site

ICS
11.040.40
CCS
C358
发布
2022-04-12
实施
2022-09-29

1  基本要求 本文件使用者应按照GB/T 16886.1的要求,在做本文件所述的体内评价前,进行材料和/或器械的细胞毒性和生物相容性试验。 注1∶对于特定的产品,本文件中所建议的某些方法可能不完全适用时,可根据技术发展现状,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进行个案分析。 注2∶动物模型结果并不一定能完全预示人体使用结果,所以应谨慎解释其在人体的适用性。 2  动物模型 2.1  概述 2.1.1  本章提供了在确定合适的动物模型、关节软骨缺损大小和部位等方面的考虑点,详见表1。 2.1.2  本文件中涉及的动物研究应符合伦理和福利的要求。 表1  软骨组织修复评价的动物模型 种属 常用品种 成年年龄 成年体重,kg  常用缺损部位 股骨髁关节软骨厚度,mm  关键/临界缺损大小(直径),mm 兔 新西兰白兔 9个月3~4 股骨髁、滑车沟、胫骨平台、髌骨 0.25~0.75 5 犬 比格犬、混种犬 1年~2年 15~30 股骨髁、滑车沟、髌骨 1.3 6 猪 小型猪 10个月~12个月 20~40 股骨髁、滑车沟  -  6 山羊 山羊、西班牙山羊、奶山羊、波尔山羊 2年~3年 40~70 股骨髁、滑车沟、胫骨平台、髌骨 1.5~2.0 6 绵羊 绵羊、萨福克羊、德克塞尔羊 2年~3年 35~80 股骨髁、滑车沟 1.7 7 注∶“-”指尚无相关数据。 2.2  关节大小和载荷选择 2.2.1  人体透明关节软骨损伤常发生在膝关节,主要在内侧部分(如股骨内髁和胫骨平台)。因此,宜在动物模型中选择膝关节评价软骨修复/再生。 2.2.2 不同种属的动物在重量、关节解剖和步态方面有显著差异,具有不同的关节力学。这些因素影响了关节软骨的厚度和分布、关节基质的大分子物质含量、分布和胶原结构等。上述环节在关节软骨疾病或损伤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宜仔细考虑适于植入物阶段的动物模型。 2.2.3  应选择合适的动物和关节部位,尤其是关节面和关节软骨厚度应选择适于进行对预期在人体使用的配方、设计、尺寸和配套使用器械等的充分研究和优化,其中∶ ————较大的动物具有更大的关节软骨表面积和厚度,更接近人体情况,更适于关节软骨修复研究; ————较大的缺损通常需要某种方式的固定以保护植入物,减少植入物脱位。植入物的固定方法可能对缺损周围宿主组织和修复有不利影响。小型动物通常不需要固定,通过小型动物试验结果预测在需要固定的大型动物和人体试验的结果时,需要注意试验中植入物设计的不同之处。 2.2.4 对每种动物而言,关键大小的缺损定义为动物不经干预不能修复的最小尺寸(直径)的缺损。每种动物的关键缺损的大小通常不同,应在设计植入物大小和固定方法时仔细考虑。 2.2.5  力学载荷影响关节软骨修复。在力学生物学因素中,间歇性静水压力和剪切应力在调控软骨发育、滋养以及关节退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力学载荷大小或作用时间对植入物、植入部位周围原有关节软骨及其下骨组织的影响随解剖位置和关节部位而变化,因此,选择用于评价植入物的缺损部位时应体现力学载荷对植入物的影响∶ ————当分析植入部位在站立和运动中的受力状况时,应考虑每一种属动物的步态和姿态; ————股骨髁、滑车沟和胫骨平台,以及同一关节面不同解剖部位的受力状态和强度显著不同 ————由于动物跑动、跳跃、关节过度伸展或屈曲而使植入物受到过度和迅速变化的应力,会导致试验结果变异性增加,应采取措施减少导致快速和/或过度关节运动的行为或其他因素。 2.3  动物性别与年龄 2.3.1  由于血液循环中类固醇对软骨、骨代谢和再生的影响,应考虑试验动物的性别。不应使用妊娠和哺乳期的动物。试验动物性别宜一致。 2.3.2  在生长过程中,骨和关节处于代谢和重塑的动态变化中,由于存在这些生理过程对组织修复的影响,因此试验中每种动物的年龄应超过骨骼成熟年龄。试验动物应骨骺闭合。每种动物骨骼成熟情况有所不同,需要时可考虑放射显影确定。 2.3.3 年龄较大的动物更有可能发生骨质减少和退行性关节病,如骨关节炎,关节软骨修复能力下降。故除非这些情况对植入的预期目的具有重要意义,应避免使用过老的动物。 2.3.4  间充质干细胞池、生长因子反应性和细胞代谢活性通常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因此,取决于宿主细胞数量和活性的修复过程在更老的动物可能会有一定影响。 2.4  研究周期 2.4.1  研究周期取决于植入物发展阶段、动物种属、缺损大小以及植入物组成和设计。 2.4.2 小型动物模型植入6周~12周的小缺损可提供植入物和固定器械的存留时间,以及修复类型等信息。 2.4.3 大型动物模型8周~12周的研究应仅限于提供生物相容性、早期细胞反应以及缺损内植入物的存留和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2.4.4  在形态学和组织生物化学检测结果的基础上判断关节软骨修复或再生程度通常需要6个月~12 个月的研究。 注∶形态学和组织生物化学检测结果包括邻近软骨和软骨缺损下骨界面,及相对的软骨部位。 2.5 动物模型特点 2.5.1  免模型 2.5.1.1  与大型动物相比,兔模型通常更为经济。 2.5.1.2  由于兔关节软骨表面积小和厚度薄,缺损的大小受限,缺损内植入物的固定方法的评估较难实施。 2.5.1.3  兔模型适于评价生物相容性、材料配方及植入物基本设计筛选等。兔股骨髁和滑车沟是最常使用的植入物评价部位,髌骨的使用也有相关研究。 2.5.1.4  通常,兔关节软骨的修复速率、类型和程度较大型动物更为显著,这可能与其具有更高的新陈代谢活性及缺损部位旁多能干细胞的密度有关。 2.5.2  犬模型 犬膝关节表面为中等大小,介于兔和成年绵羊之间。犬滑车沟和股骨髁可作为植入物评价部位。 2.5.3  猪模型 猪胫骨关节角的解剖不同于其他许多四足动物,其活动范围减小。猪股骨髁可用作植入物评价部位。 2.5.4  绵羊模型 2.5.4.1  绵羊股骨髁通常用作植入试验部位。 2.5.4.2  在正常活动范围内,股骨髁和胫骨平台的接触发生在胫骨平台的尾侧。胫股关节活动度为72°±3°(完全屈曲)到145°±5°(完全伸展)。 2.5.4.3  在使用绵羊模型的某些研究中观察到手术后组织钙化。 2.5.5  山羊模型 2.5.5.1  由于山羊后腿膝关节的尺寸、关节软骨厚度,以及易于获得和处理等特点,山羊代表了关节软骨修复研究中一类良好的动物模型。山羊股骨髁和滑车沟最常用作植入试验部位,也有报道使用胫骨平台和髌骨等表面。 2.5.5.2  在正常活动范围内,股骨髁和胫骨平台的接触发生在胫骨平台的尾侧,胫骨关节活动范围与绵羊相似。与绵羊相比,通常认为山羊对人为手术干预耐受性好。在纳入试验组前,每只山羊应通过山羊脑炎的血液筛选。 3  缺损部位 3.1  股骨髁 植入物所用的缺损根据动物大小可在直径2mm~15mm,深度1mm~10mm的范围内变化。通常,缺损不应超过关节面积的15%~20%,或髁宽度的50%~60%。由于股骨髁的凸出形貌,缺损的深度从中心到边缘可能有不同。要根据股骨髁上缺损的位置考虑关节连结,包括半月板和胫骨平台的作用,特别在休息体位时。 3.2  滑车沟 可将滑车沟作为承受不同于股骨髁的载荷和剪切力的评价部位。为达到此部位,在制造缺损前可能需要髌骨脱位。滑车沟关节软骨的厚度通常较同一动物股骨髁的薄,植入物原型设计应考虑这一因素。由于滑车沟的凹陷,缺损的深度可能随缺损大小和在滑车沟内的位置(壁或底部)变化。应注意滑车沟关节表面的头侧和尾侧(近端和远端)力学载荷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修复的影响。 3.3  胫骨平台 胫骨平台在一些试验中有应用。由于存在股骨髁、半月板和交叉韧带带来的手术入路困难,使其较少使用。 4  缺损类型、植入物固定和关节制动 4.1  软骨缺损和骨软骨缺损 4.1.1  通过使用合适的器械,可移除软骨和骨组织,而不过多损伤周围组织,形成全层或部分厚度的软骨或全层和跨骨的骨软骨缺损。 4.1.2 对于软骨缺损,可使用环钻或磨钻,但应小心避免移除或损伤软骨下骨组织。应小心选择磨钻的转速和压力,因为可能产生过多热量引起周围组织的热坏死。另外,也可使用刮除术移除软骨直至软骨下骨组织,首先用活检打孔器形成一致的缺损轮廓,然后用小的骨刮匙移除软骨。 4.1.3  应注意软骨厚度和软骨下骨板厚度均存在变化。试验者在决定深度时应考虑这一变化,以获得一致的软骨缺损或骨软骨缺损。应形成垂直于关节表面的缺损。 4.1.4  在一个关节表面可形成多个缺损以评价一个以上的植入物。然而,应考虑多个缺损的大小和位置,以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试验应包括阴性对照和其他对照。 4.1.5  过度的关节软骨损伤可增加慢性滑膜炎的风险。同一关节软骨上过大或过多的缺损而致的力学载荷不稳定分布可能会损害周围软骨组织,从而影响植入物性能评价。 4.2  微骨折 可利用缺损底部软骨下骨板的微骨折,达到出血。应使用合适的器械产生一致的骨穿透部位,尽量减少对软骨下骨板的过度损害。软骨下骨组织对微骨折的反应包括不同程度的吸收(骨溶解)。影响骨溶解的因素包括骨损伤程度、力学载荷、滑膜液和植入材料的降解产物等。 4.3  植入物固定 根据缺损大小、部位、动物种属等,选择合适的植入物固定方法来防止过度运动和/或脱位。固定方法应能反映在站立和运动中的受力状况。应考虑固定对周围组织和植入物性能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4.4  关节荷载和制动 应考虑动物的关节解剖、关节大小、动物的步态等确定合适的制动方法。可在术后使用夹板、外固定器械和石膏减少关节运动和载荷。在确定制动期限时,应考虑废用性萎缩和可能的负面结果对关节软骨的影响。在人体和动物关节软骨损伤后,连续的主动活动对再生过程有一定益处。在动物模型试验中相似的治疗方式可行性低,未被广泛接受。应考虑石膏和夹板带来的相关术后护理问题。应有合格的兽医日常检查动物,以便发现任何大体畸形和关节制动带来的动物过度不适症状。 5  试验过程 5.1  植入物的制备 所有动物植入试验的材料应按GB/T16886.1的要求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植入物组分可经灭菌处理或无菌制备,或应用已知适于植入物组分和功能的方法进行终末期灭菌处理。 5.2  缺损的构建 应检测关节和滑膜液是否有不可接受的病理学改变。缺损的大小应一致。应在钻孔过程中和钻孔后冲洗缺损,以降低热量和在植入前除去存留的骨和软骨微粒。为降低热坏死所致的组织损伤,应使用速度不超过500 r/min的电动磨钻。钻头的设计要能减少钻孔中的可能移动。可使用穿透关节软骨层的套管以使钻孔居中,减少钻孔过程中的偏心移动。移除软骨直至软骨下板产生软骨缺损时不应引起出血。穿透软骨下板产生骨软骨缺损时一般将出现随深度变化的骨性表面点状出血。推荐在植入物植入前,用止血海绵控制严重出血。出血的程度在动物种属和试验组间会有明显差异。手术操作期间,应以无菌生理盐水保持关节面润湿,防止脱水。 5.3  植入物的植入和固定 植入物应以标准的可重复操作的方式植入。应小心确保缺损周围关节组织不被过度损伤。植入物应在周缘与缺损的垂直壁接触,对于全厚缺损在底部与骨接触。如果使用组织瓣(如骨膜),应以对邻近和相对的关节软骨损伤最小的方式固定在原有软骨上。植入物放置的深度应使其关节面和周围关节表面充分匹配(平齐)。滑膜腔的缝合应尽量降低关节表面的缝线摩擦。 5.4 恢复和管理 设计的恢复条件应减少应力和过度运动的可能性。对于山羊、绵羊,推荐使用可减少过度活动的恢复性围栏2天至3天。应经常监测动物,并记录观察结果以确保合适的健康和生理状态。在将试验动物放归更大的种群时,应有兽医证实动物的健康状况。 5.5 生存期 与标准的敷料相比,夹板能减少关节运动和载荷,然而在选择治疗时间的长短时应考虑废用性萎缩和其可能的不利结果对关节软骨的影响。在研究中推荐用影像学来评价植入物的放置。在恢复后,大型动物应继续留在保护性围栏至少9天。其后动物可在围栏或种群中放养。针对任何大体畸形和不适表现,兽医应常规检查动物。 5.6 动物尸检 5.6.1  动物应根据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条例的可行规范以人道方式实施安乐死。 5.6.2 应进行动物尸检以确定关节是否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任何大体畸形。大体评估应包括∶ a) 膜液颜色和数量,以及关节腔面外观的描述; b)  原有关节软骨的外观(是否存在原纤维形成); c)  周围骨的外观(是否存在骨赘); d)  修复部位组织颜色和数量的描述(包括表面外观和结构),植入物的整合程度。 注∶推荐按照ASTM F561的要求获取活检标本。 5.6.3 应沿着周围的软骨和骨组织取出植入物,也可收集与植入部位直接相对的关节面周围软骨和其下的骨组织(数量标准化)。 5.6.4  应将取材组织放置在符合形态学(脱钙石蜡或不脱钙塑料包埋)、组织生物化学或生物力学测试等检测方法要求的溶液中。应获取若干标准部位的滑膜组织以评估微粒摄取,以及微粒引起的细胞聚集等。 6  结果与分析 6.1  影像学检查 6.1.1  方法选用依据 以下评价方法可根据需要选用。 6.1.2  MRI评价 6.1.2.1  建议进行术前及术后数据采集工作,以便于后续对比分析。同时可考虑进行M0CART评分评估或做横向弛豫时间图(T2 mapping)分析。 6.1.2.2  可应用MRI检查显示关节软组织病变,以观察关节腔内关节滑液、关节软骨、及关节周围软组织层次。T2 mapping主要反应软骨内胶原的含量、构象及水的含量的变化;磁共振软骨延迟增强成像(dGEMRIC)根据软骨内负电荷密度成像间接反映软骨组织中的GAG含量。 6.1.2.3  关于动物软骨磁共振成像多选择以下几种实验动物∶ ————新西兰兔软骨厚度小于1 mm,虽然可在3.0 T成像,但成像时间长,对线圈要求较高,推荐采用专用动物实验线圈成像; ————羊、猪与犬膝关节软骨厚度尚可,可在3.0 T磁共振采用腕关节线圈或膝关节线圈成像。 6.1.2.4 不同动物的MRI扫描条件会不相同,不同场强MRI设备的评估参数也不尽相同。体内磁共振评价方法可参考YY/T 1636方法进行。以新西兰兔膝关节的尺寸和其特定特征为例,使用特定设备、场强和特定新西兰兔的前提下的MRI对软骨和软骨下骨的评估条件∶ a)  在使用3.0 T MRI 成像系统时,通过T1加权像、T2加权像和质子密度加权像评估软骨或骨软骨损伤区的组织修复、周边组织反映、关节积液和关节内其他组织情况,扫描参考参数如表2; 表2  3.0 T MRI成像扫描参考参数 成像序列 图像方向 重复时间,ms 回波时间,ms 视野,m 翻转角,层厚,mm 距离因子,% 矩阵 带宽,Hz/pixel 脂肪饱和T2加权TSE成像 矢状面 2000 72 70 150 2 10 256×256 199 质子加权TSE 成像 矢状面 2000 36 70 150 2 10 256×256 199 3D T1加权GRE 成像 矢状面 26 4.6 60 25 1 20 512×256 200 注:不同设备的参数可视情况调整。 b) 使用9.4T高分辨率磁共振按3D-FLASH成像扫描序列进行检测,扫描参考参数如表3。表3 9.4 T高分辨率磁共振扫描参考 成像序列 图像方向 重复时间,ms 回波时间,ms 翻转角,° 视野,mm 矩阵 带宽,kHz  3D-FLASH成像 48 6.22 10  35×25.6×25.6  350×256×128 30 注:不同设备的参数可视情况调整。 6.1.3  X-射线评价 可用X-射线显示关节的骨性结构。一般是通过观察关节间隙有无狭窄及狭窄程度、骨赘形成情况、骨质表面是否光滑及修复区的软骨下骨整体改变等来判断关节软骨是否有缺损,对早期关节疾病进行预测诊断。 6.1.4  高频超声评价 高频超声能用于检测关节积液增多、滑膜增厚,以及软骨损伤并判定其程度。 6.1.5  CT 关节造影 定量检测关节软骨内GAG含量的变化及分布,以此来判断关节软骨的损伤程度,此方法对软骨完整性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高。 6.1.6  Micro-CT评价 6.1.6.1  可对关节间隙、骨赘进行更准确的定量评估。尤其是对软骨缺损修复模型的软骨下骨反应性改变进行定量评估,对骨软骨缺损模型的软骨和软骨下骨修复情况及对周边软骨下骨影响进行定量评估。 6.1.6.2 当软骨损伤至软骨下骨时,需进行骨重建评估。骨重建评估至少应包含表4所列参数。表4  骨重建评估参数 参 数                                         单位 相对骨体积分数(BV/TV)           % 骨小梁数量(Tb.N)                  1/mm 骨小梁厚度(Tb.Th)                  μm 软骨板厚度                                  μm 6.2 大体评价 6.2.1  观察膝关节有无积液、积液颜色变化、透明度及粘稠度等表现;滑膜颜色及质地有无改变,有无水肿、充血及增生等表现;内外侧髁关节面颜色、有无粗糙表现、增生、是否生产骨赘等变化。 6.2.2 应沿周围的软骨和骨组织取出植入物,以确定关节内是否存在任何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大体观的异常。大体评价内容应参照本文件5.6动物尸检要求进行,可按照软骨大体观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参见表A.1)。 6.2.3  也可收集与植入部位直接相对的关节面周围软骨和其下的骨组织。 6.3  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评价 6.3.1  一般要求 6.3.1.1  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评价用于评估缺损内组织再生或修复的程度和质量。 6.3.1.2  组织切片应连续切割和染色,以便评估组织质量和检测GAG。 6.3.1.3 标准染色包括但不限于∶苏木精和伊红、番红-0、甲苯胺蓝、苯胺蓝和/或改良三色染色、魏格特氏染色。 6.3.1.4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如II型胶原染色、I型胶原染色、X型胶原染色、蛋白聚糖。 6.3.2 显微镜分析和评分 6.3.2.1 针对包含骨和软骨组织的样本,应通过脱钙处理,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去除组织内的磷酸钙和碳酸钙,再进行切片。 6.3.2.2 脱钙有多种方法,为保证能顺利切片,保持染色对比鲜明,并尽可能保存抗原,应根据处理组织的类型、要求以及允许脱钙的时间进行选择,其中∶ ————硝酸脱钙∶速度很快,但细胞核不容易上色,对抗原也影响较大; ————EDTA、电解等方法染色鲜艳,对抗原保存好,但脱钙时间较长。 6.3.2.3  组织切片制作方法主要有石蜡切片和冰冻切片两种∶ ————石蜡切片可以保持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且容易存放在室温; ————冰冻切片不经过脱水而快速冷冻,组织保持原有的韧性,切片顺畅,对组织处理均匀一致性好,组织结构清晰,核质染色对比好,并且冰冻切片染色是在新鲜组织上进行,组织着色更鲜明。但需保存在-80℃ 的低温冰箱中。 6.3.2.4  可采用恰当的如表A.1所列的软骨大体观评分系统评价软骨的修复程度。为评价植入器械同时修复软骨和软骨下骨的性能,可使用Wakitani或0'Driscoll等组织学评分系统进行组织学评价来确定以下各项: a) 缺损部位内和周围的透明软骨与纤维软骨质量; b) 表面外观和与天然软骨的连续性; c) 修复软骨与天然骨和软骨的结合程度; d) 软骨下骨重建质量; e) 细胞形态; f) 固定装置周围组织质量。 6.3.2.5  组织形态学分析可用于测量组织学参数,如厚度、整合度、细胞数量和表面质量。 6.3.2.6  由于修复组织的生化成分和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发生变化,因此低于6个月的时间点不一定能够反映长期结果。 6.3.2.7 短期组织学评估可用于筛选和优化,而长期评估应基于组织学、生物化学和可能的力学检测。 6.4 生物化学分析 6.4.1  正常的透明关节软骨主要由II型胶原和蛋白多糖组成。修复组织中蛋白质和蛋白多糖的生化定量分析,与天然软骨对比,可提供有关修复程度和质量的有用信息。 6.4.2  应使用已确立的方法来检测胶原蛋白类型和蛋白聚糖含量。推荐将生物化学分析和形态学评价相结合来比较结果: a) 对新生的组织用GAG试剂盒对修复组织中的蛋白多糖进行定量; b) 对新生的组织中的羟脯氨酸含量进行定量检测进一步检测其胶原含量; c)  也可对新生组织的其它蛋白进行定量分析。 6.4.3  通常,如果缺乏良好的组织学结果,生物化学组分的测定不能保证评价的正确性。 6.5  修复组织的力学测试 6.5.1  在人体中,关节软骨是一种具有各向异性、分层特性和非均一性的结构材料,其功能的实现高度取决于其粘弹性。当前的生化测定方法并不足以确定关节软骨的力学性能。 6.5.2  建议经修复/再生软骨的力学性能用固相特性∶聚集模量(HA)、泊松比(v)、渗透率(k)、动态刚度(1Hz)来表征。 6.5.3  进行限制性压缩蠕变和周期性加载一卸载来测定组织的聚集模量(HA)、渗透性(k)和动态刚度(1 Hz)。可参考Mow所述方法进行。 注:周期性加载一卸载频率为1Hz。 6.5.4  也可用有孔压痕器的蠕变压痕试验来测定聚集模量(HA)、渗透性(k)和泊松比(v)。蠕变压痕测试时,将试验曲线与能体现相应天然软骨压痕蠕变特定的理论(模型)曲线相比较,组织工程软骨的压痕蠕变曲线应与理论(模型)曲线相似。 6.5.5  以新西兰兔修复软骨的压缩模量测定为例,使用不同方法测得的数值不同,经以下两种常用的方法评估后,需要达到的参考值如下 ————如果使用生物纳米压痕仪,软骨有效弹性模量(压缩)为1.8 MPa~2.5 MPa; ————如果使用纳米原位测量仪,软骨折合模量(压缩)为10.0 MPa~15.0 MPa。 6.5.6 对于修复手术时所用植入物的力学特性要求,不一定要求植入物本身的力学性能达到周围软骨或骨软骨的力学性能,因为修复完成以后,这些性能会改变。当然,如果刚刚植入时植入物的力学性能匹配性很好,会提供对再生软骨的早期的支撑,对修复有利。 6.6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应该计算各个类别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以及每个分级样本的总分。费舍尔精确检验(Fisherexact test)、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或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Kruskal-Wallis test)(一种单因素非参数方差分析)可用于组间差异比较。

Standard guide for in vivo assessment of implantable devices intended to repair or regenerate articular cartilage

ICS
11.040.40
CCS
C358
发布
2022-04-12
实施
2022-09-30

本文件规定了工业用环氧乙烷灭菌器的术语和定义、分类与标记、基本要求、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使用说明书和包装、运输、贮存、报废处理、质量承诺。 本文件适用于最高工作压力低于100 kPa、采用环氧乙烷液化气体灭菌的工业用环氧乙烷灭菌器(以下简称灭菌器)。该灭菌器容积>1 m3,适用于医疗器械工业生产中灭菌。 本文件不适用于灭菌器容积≤1 m3,用于临床医疗器械灭菌的环氧乙烷灭菌器。 注: 若无特别说明,本标准中所指的压力均为相对压力。 本文件的内容包括使灭菌器工作于大气压之上或大气压之下的最低性能和结构等要求: ——确保灭菌过程能够用来对灭菌物品进行灭菌; ——进行灭菌过程的实施和监测所必须的设备与控制装置。 本文件对环氧乙烷灭菌的包装材料未做出规定,有关要求参见 GB 19633。 本文件对灭菌材料未做出规定,对灭菌材料的有关要求参见标准 YY/T 1267—2015。 本文件对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未做出规定,有关要求参见 GB 18279.1, GB 18279.2。 本文件不讨论医疗器械内环氧乙烷残留量问题。 注: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对某些医疗器械产品规定了其环氧乙烷残留量应予以采用。

Industrial ethvlene oxide sterilizer

ICS
11.080.10
CCS
C358
发布
2022-03-28
实施
2022-04-08

本文件规定了一次性使用微孔过滤输液器(以下简称输液器)的术语和定义、通用要求、标记示例、基本要求、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和质量承诺。 本文件适用于带有标称孔径为0.22 μm、 1.2 μm、 2.0 μm~5.0 μm的药液过滤器的输液器。

Infusion sets for single use with micropore filters

ICS
11.040.20
CCS
C358
发布
2022-03-25
实施
2022-04-08

6 技术要求 6.1 一般要求 6.1.1 外观 6.1.1.1 外形应端正,表面应平整光洁、色泽均匀。外表面不应有涂层起泡、龟裂、锈蚀、边角锋棱和明显划痕。 6.1.1.2 外表面附着使用说明的各种文字、符号、图形标志应标记清晰、准确、牢固。 6.1.1.3 各控制装置应操作灵活、可靠,无阻滞。各紧固件应连接牢固,无松动现象。 6.1.2 适用体积不能小于30m3。 6.1.3 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向室内传输的空气中不应有任何化学物质。 6.2 等离子体发生量 等离子体发生器所产生的等离子体密度应不低于1.0×1018m-3。 6.3 消毒效果 6.3.1 在进行消毒效果试验时,应确定消毒效果是由等离子体发生器所产生的等离子体作为唯一消毒因子。 6.3.2 消毒时间 单次消毒作用时间应≤1h。 6.3.3 模拟现场消毒试验 用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进行模拟现场消毒试验,在20℃~25℃,相对湿度50%~70%条件以及说明书规定的适用空间下,开机作用至说明书规定的时间,对白色葡萄球菌(8032)的杀灭率应≥99.9%。 6.3.4 现场消毒试验 现场自然条件下,用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进行现场消毒试验,在说明书规定的适用空间内,开机作用至说明书规定的时间,对空气中自然菌的消亡率应≥90%,且消毒后空气中残留菌数应达到GB 15982要求。 6.4 电气安全性能 6.4.1 电气安全性能应符合GB 4706.45的规定。 6.4.2 电磁兼容性应符合GB 17625.1的规定。 6.5 有害物质释放量 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有害物质释放量应满足GB4706.45第32章、GB21551.3第4章规定的要求。 6.6 循环风量 循环风量应大于适用体积的8倍。 6.7 噪声 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工作时应平稳、无振动,循环风量标称值对应的声功率噪声,人机共存时应≤60dB(A),人不在时≤65dB(A)。

Plasma air disinfecting machine

ICS
11.080.10
CCS
C358
发布
2022-03-16
实施
2022-06-30

本文件规定了智能数字化血糖监测系统的架构、血糖采集层、数据中间层和应用功能层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智能数字化血糖监测系统的设计、开发和运行维护。

General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intelligent digital 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ICS
11.040.01
CCS
C358
发布
2022-03-03
实施
2022-03-03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基本要求 5   技术要求  6   试验方法  7   检验规则  8   标志、使用说明书、包装、运输、贮存  9   质量承诺    参考文献 

Lower limb rehabilitative robot

ICS
25.040.30
CCS
C358
发布
2022-02-24
实施
2022-02-25

本标准规定了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技能评价的总则、职业技能要求和考核评价,适用于从事提供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的从业人员。

Standards for skill evaluation of rehabilitation assistive technology consultants

ICS
11.180.99
CCS
C358
发布
2022-02-07
实施
2022-02-07

本文件适用于超导磁共振设备动脉自旋标记脑灌注成像扫描文件后处理。

Specification for acquisition and post-processing of arterial spin labeling magnetic resonance cerebral perfusion imaging

ICS
01.040.11
CCS
C358
发布
2022-01-15
实施
2022-03-07

本文件规定了超声探头可靠性试验的基本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超声探头的可靠性试验。

Reliability test methods for ultrasonic transducer

ICS
11.040.55
CCS
C358
发布
2022-01-15
实施
2022-03-07

本文件描述了全膝关节置换用的金属全膝关节假体股骨部件闭合疲劳测试方法,用非金属材料(如陶瓷、聚合物)制造的股骨部件也可参考采用本测试方法。 本试验设计目的在于确定股骨部件在闭合加载条件下的最大疲劳载荷。本文件适用于以下不同种类的全膝关节假体股骨部件,包括但不仅限于后交叉韧带保留型股骨部件(CR),后交叉韧带切除后稳定型股骨部件(PS)和翻修型股骨部件等。 本文件不适用于识别股骨部件在非闭合加载条件下的风险。

Fatigue Testing of Total Knee Femoral Components under Closing Conditions

ICS
11.040.40
CCS
C358
发布
2022-01-15
实施
2022-03-05

本文件规定了定量CT(以下简称QCT)骨密检查扫描技术规范,包括适应证、禁忌证、扫描流程、受检者体位、体模放置、扫描范围、图像质量、CT机的扫描参数、重建参数、质量控制。 本文件适用于QCT骨密度检查。 本文件适用于3.1定义的骨密度检查。 本文件不适用于其他CT检查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Quantitative CT Scanning for Bone Mineral Density

ICS
11.040.01
CCS
C358
发布
2022-01-15
实施
2022-07-25

本文件规定了经导管植入式人工心脏瓣膜体外耐久性的测试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经导管植入式人工心脏瓣膜,主要包含:用于左心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的人工心脏瓣膜,及用于右心肺动脉瓣和三尖瓣的人工心脏瓣膜。此类瓣膜的支撑结构可以由金属材料和/或聚合物材料制成,瓣叶可以由动物源性组织和/或非动物源性材料制成。

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durability testing of heart valve substitutes implanted by transcatheter techniques

ICS
11.040.40
CCS
C358
发布
2022-01-15
实施
2022-03-05

本文件提出了临床诊断中冠状动脉CTA诊断辐射剂量参考水平。CT辐射剂量参考水平(diagnostic reference levels, DRL)是指在常规条件下某种特定检查程序对患者产生的辐射剂量水平。DRL不是个体接受CT检查辐射剂量的参考,而是一个大样本调查后得出的整体水平上某一区域或全国范围内的辐射剂量参考水平。 本文件适用于冠状动脉CT检查的辐射安全和质量控制。本文件为一般参考文件,有条件者,应按患者年龄、体型、适应证、扫描设备等进一步细化扫描辐射剂量标准,在满足CT诊断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辐射剂量。

Diagnostic reference levels of coronary CTA radiation dose

ICS
11.040.55
CCS
C358
发布
2022-01-15
实施
2022-03-07

本文件规定了经导管植入式人工心脏瓣膜体外流体动力学的测试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经导管植入式人工心脏瓣膜,主要包含:用于左心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的人工心脏瓣膜,及用于右心肺动脉瓣和三尖瓣的人工心脏瓣膜。此类瓣膜的支撑结构可以由金属材料和/或聚合物材料制成,瓣叶可以由动物源性组织和/或非动物源性材料制成。

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hyd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heart valve substitutes implanted by transcatheter techniques

ICS
11.040.40
CCS
C358
发布
2022-01-15
实施
2022-03-05

本标准主要内容分为正文和附录两部分,其中正文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产品代码及规格、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贮存和运输。

Germanium (68Ge) linear calibration source

ICS
27.120.01
CCS
C358
发布
2021-12-27
实施
2023-02-20

本文件规定了电动座便支架的 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供下肢失能或部分失能的人群使用的安装在座便器之上助力起身和落座的电动支架。

electric toilet stand

ICS
11.180.01
CCS
C358
发布
2021-12-24
实施
2021-12-29

5测试方法

Testing methods for performance of applanation tonometers

ICS
11.040.70
CCS
C358
发布
2021-12-08
实施
2021-12-13

4 规格和材料  5 要求 6 试验方法  7 检验规则  8 标志、说明书、包装、运输和贮存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参考文献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isposable endoscopic puncture apparatus

ICS
11.040.30
CCS
C358
发布
2021-12-07
实施
2021-12-07

文件规定了高速气涡轮手机(以下简称手机)气路防回吸、水路防回吸的性能要求与测试方法,本文件也规定了制造商提供的高速气涡轮手机的信息。 本文件适用于高速气涡轮手机、一次性使用高速气涡轮手机,包括配套的快速接头。本文件不适用于高速气涡轮手机和一次性使用高速气涡轮手机之外的其它牙科手机。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for anti-suction of high-speed air turbine handpieces

ICS
11.060.25
CCS
C358
发布
2021-11-17
实施
2021-11-17



Copyright ©2007-2022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