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

20201127 发现质谱的力量-组学技术前沿创新高峰论坛

11-27 10:00-17:00

主讲人:曾嵘,邓海腾,刘震,田志新,陆豪杰,唐惠儒,吕海涛,王守创,陈艳华,黄超兰


讲座已经结束,视频回放正在准备中,请稍后回来查看回放的讲座视频。

【组学社区,质谱盛会】

质谱技术作为组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发展也同组学研究前沿高度融合。无论是质谱驱动蛋白质组学领域实现多项突破、还是助力代谢组学多维度研究不断深入、亦或是在精准医学、抗击疫情中崭露头角的多组学应用,都展示了质谱技术的独到价值和广泛应用前景。

后疫情时代,旨在为国内组学研究者搭建一个深度沟通,探讨技术,分享前沿的交流平台,探讨组学研究前沿,赛默飞x分析测试百科网,打造组学社区概念,与您相约11月27日,一同发现属于质谱的力量!

【内容范围】

高峰论坛涵盖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两大前沿方向的多个热门话题,探讨质谱创新技术在研究中的前沿应用;圆桌对话交流多组学技术应用实例,启发思维碰撞,打破学科壁垒,共话多组学未来趋势。

· 方向一: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前沿应用(包括但不限于:单细胞蛋白质组学、top-down、结构生物学、COVID研究等)

· 方向二:质谱技术在代谢组学研究中的前沿应用(包括但不限于:药物代谢、中药代谢、疾病代谢、植物代谢等)

· 方向三:基于质谱技术的多组学技术应用趋势及前景

日程安排

Omics Innovation Summit 2020 - Chengdu
Power of Mass Spectrometry - Go Beyond in Omics Research (Nov-27)
Session Time(Beijing) Speaker Topic
Summit Opening 9:00-9:05 Evett Kruka- Vice President & General Manager, Life Sciences Mass Spectrometry, Thermo Fisher Opening for the summit
9:05-9:15 Alexander Makarov- Director Global Research LSMS, Thermo Fisher
Session 1: The Role of Mass Spectrometry
in Omics Research
9:15-9:20 薄涛 Dr. Bo Tao-Director, Application Engineers China, Thermo Fisher Summit KOL Introduction
9:20-9:45 薄涛 - 邓海腾 教授、刘震 教授、唐惠儒 教授、黄超兰 教授 Round-table:Discover the Power of MS in Omics Research

9:45-10:00 在线抽奖/红包雨
Session 2:  Proteomics 10:00-10:20 曾嵘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基于定量化分子网络的精准医学平台
10:20-11:40 邓海腾 教授
清华大学
Beyond Expression Proteomics: Probing Protein Functional Diversity in Cellular Processes
10:40-11:05 Prof. Bernd Wollscheid
ETH Zürich  苏黎世联邦理工,瑞士
Light-mediated discovery of surfaceome nanoscale organization and intercellular receptor interaction networks
11:05-11:25 刘震 教授
南京大学
面向精准质谱分析的分子印迹亲和萃取-质谱联用方法研究
11:25-11:45 田志新 教授
同济大学
Recent progresses on site- and structure-specific quantitative N-glycoproteomics
11:45-12:05 陆豪杰 教授
复旦大学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质谱分析
12:05-12:20 TBD-现场参与嘉宾 Round-table:latest application/innovation of MS in proteomics

12:20-13:30 午休
Session 3:Metabolomics 13:30-13:50 唐惠儒 教授
复旦大学
定量代谢组学与精准医学
13:50-14:15 Prof. Darren Creek
Monash University  蒙纳士大学,澳大利亚
Semi-targeted metabolomics to identify mechanisms of drug action
14:15-14:35 吕海涛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Mass spectrometry based precision-targeted metabolomics
14:35-14:55 王守创 教授
海南大学
基于HPLC-MS的植物代谢多样性解析
14:55-15:15 陈艳华 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
质谱成像技术与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15:15-15:30 TBD-现场参与嘉宾 Round-table:latest application/innovation of MS in metabolomics

15:30-15:40 在线抽奖/红包雨
Session 4: Multi-omics 15:40-16:00 丁琛  副院长
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
人类表型组计划
16:00-16:20 刘华芬 博士 执行总裁
杭州凯莱谱精准医疗
多组学研究在新冠研究中的应用
16:20-16:40 任艳 研究员
BGI
Prediction and validation of mouse meiosis-essential genes based on transomics analysis during spermatogenesis
16:40-17:00 黄超兰  主任
北京大学医学部精准医疗多组学研究中心
多组学在生物标志物开发中的应用

123.jpg

 
主讲人介绍

Bernd Wollscheid

Bernd Wollscheid is Professor for Molecular Health at the Institute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TM) at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D-HEST) at the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TH Zurich). He is achemical biologist who is spearheading a research team which develops, applies and translates next generation molecular health technologies to gain new insights into how molecular nanoscale organization influences biological function in health and disease. By using an array of technologies at the interface of Biology, Chemistry, Medicine and Bioinformatics the Wollscheid laboratory strives to functionally understand the cellular surfaceome as a complex information/signaling gateway connecting the intracellular to the extracellular interactome.


Darren Creek

Associate Professor Darren Creek is leader of the Malaria Metabolomics and Proteomics
group at the Monash 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and is Director of the Metabolomics Node of the Monash Proteomics and Metabolomics Facility. He completed his PhD at Monash University in 2007, and performed post-doctoral research in Uganda, Scotland and Australia working on malaria drug discovery
and clinical trials, before focusing on metabolism in tropical parasites. He developed several new analytical tools for the metabolomics field, and discovered new metabolic pathways and drug mechanisms in parasites. Darren has over 100 research publications that have been cited over 4000 times, 12 grants and fellowships
worth over $15M, 1 patent for an antimalarial in phase II trials, and has been recognised with award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Metabolomics Society and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Dr. Creek’s
laboratory currently studies mechanisms of drug action and resistance for infectious diseases.

曾嵘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分子系统生物学分会秘书长。目前的研究领域为定量蛋白质组学与系统生物学,曾嵘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致力于发展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系统研究信号转导和代谢调控动态性,发展基于系统生物学的精准医疗策略。

邓海腾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清华大学蛋白质技术中心蛋白质化学与组学平台主管;教育部信息及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洛克菲勒大学和纽约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任中国质谱学编委;中国细胞学会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分会常务理事和中国转化医学学会等学会的常务理事。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包括发展和应用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化学生物学的技术和方法;研究衰老和复杂疾病之间的关系;研究病原菌-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发现和鉴定癌症早期诊断的标记物和肿瘤治疗的靶标;开发预防肿瘤发生和延缓衰老的技术和策略。

刘震

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8年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0-2002年,日本兵库大学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2002-2005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博士后。2005年获聘南京大学教授,2006年起任博士生导师,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2011年-2014年任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工程学院兼职教授,201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6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美国化学会会员,兼任国际分子印迹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质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质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委员、《Analytica Methods》副主编、《Electrophoresis》、《Separation Science Plus》、《科学通报》、《分析化学》、《质谱学报》和《色谱》等杂志编委。主要从事分子识别、亲和分离、疾病诊断、单细胞分析和癌症纳米治疗等研究,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项目和基金委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已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Nature Protocols,Chemical 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目前h因子47(谷歌学术),主编及合著著作2部,出版专章7章,获授权专利13项。2011年和2017年先后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共2次,2016年获Phenomenex & Analytical Scientist联合颁发的科学人文奖银奖。2020年荣获美国化学会测量科学进展讲座奖。

田志新

国家第一批青年人才计划获得者。2003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化学博士学位。2004-2011年先后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从事合作研究。2011-2013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分辨质谱技术研究组组长。2013年-至今被聘为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是基于生物质谱的蛋白质组学与糖基化修饰组学。发明了生物质谱原位解析算法iMEF,并基于iMEF发展了一系列蛋白质及翻译后修饰位点和结构分析方法,应用于癌症标志物发现、新冠疫苗研发等。在Chemical Reviews、Chemical Communications、Analytical Chemistry等刊物上发表论文90多篇。现任中国质谱学会理事,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糖复合物专业委员会委员、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糖生物学分会委员。


陆豪杰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生物质谱的蛋白质组和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组的定性和定量新方法及在临床中的应用,发表一百余篇SCI论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0),2014年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016年入选第二批“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糖复合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类蛋白质组组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唐惠儒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青、“精准医学”及“前沿生物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伦敦大学博士。曾任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生物医学部Senior Scientist、“中科院生物磁共振分析重点实验室”创建主任、科技部973与蛋白质科学重大计划等项目评审专家。

研究代谢物功能及代谢组学30余年,在Nature、Nature Microbiology、PNAS及JACS等上发表SCI论文210余篇,被引万余次(h指数~65)。获批国内外发明专利多项。

现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会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代谢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营养学会基础营养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脂质与脂蛋白委员会委员常务理事、国际实验磁共振大会(ENC)执委(大中华地区唯一),Metabolomics、Arch Pharm、《基础医学与临床》等编委,Nutrition Metabolism及Phenomics等副主编。


吕海涛

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长聘教席)/博士生导师,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 英国皇家生物学会会士(FRSB),TALENT-100和绿色通道引进高层次人才,Faculty Opinions (F1000 Prime)Faculty 专家, QUT校长特聘教授席,澳门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博导,功能代谢组科学实验室主任, 上海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级) 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生命健康交叉应用驱动的下一代功能代谢组学研究(STORM和STORM+)。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多项课题;相关领域权威杂志发表SCI检索论文58篇,ESI高被引4篇,封面论文3篇;共同主编Wiley英文著作和中药专著各1部。兼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副秘书长,世中联中医药免疫学专委会常务理事和世中联中药鉴定学专委会常务理事等等;任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Q1 TOP)  (Section)主编,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Q1) 副主编,曾任Phytomedicine (Q1 TOP)副主编,Proteomics编委,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Q1 TOP)青年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香港HMRF基金会评审专家;安捷伦科技全球竞争性ACT-UR Award获得者;2022年度APSB优秀青年编委奖获得者;2022年度Faculty Opinions Member of The Year Award获得者。


王守创

男,博士,海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南省“515人才工程”人选,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主要从事作物功能代谢组学及营养品质改良,利用多组学整合分析系统揭示作物代谢组的遗传和生化基础,为作物重要性状改良提供了代谢组学辅助育种的新手段。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Molecular plant、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Food chemistry等国际主流期刊上。

陈艳华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计划(2013年),中央民族大学高层次优秀人才(2019年)。2003年于吉林大学获药学学士学位,2006年于吉林大学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2009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获药物分析博士学位。同年,留任药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2014年任副研究员,2016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19年6月以高层次优秀人才引进中央民族大学。现任中国医师协会癌症代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理事,中国女医师协会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代谢组学和定量代谢组学分析新方法及其在重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以及药物代谢组学和药物体内代谢过程研究。已在Analytical chemistry,Anal Chim Acta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主持或作为项目骨干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十余项国家级课题。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丁琛

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PI、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毕业后赴美国贝勒医学院从事生物质谱和蛋白质组学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全职回国在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任副研究员、研究员。2015年加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目前担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表型组学分会创会秘书长、Springer Nature旗下《Phenomics》杂志创刊执行主编、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首席科学家、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计划、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北京市“海聚工程”、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上海市“曙光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近五年在Nat BiotechnolAdv SciSci AdvJHOHepatologyNat Commun等杂志发表文章69篇,其中独立/共同通讯SCI论文38篇,被引4100次;获批中/美专利5项,申请中国专利10项。

刘华芬

现任杭州凯莱谱精准医疗执行总裁, 杭州医学院特聘教授。 美国与中国临床质谱应用领域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国际知名资深质谱应用专家。  
曾在国际一流刊物及国际会议发表超过100多篇文章或文献。
在2016年因为创新的过敏原蛋白方法学获得美国分析化学家学会年度技术大奖, 方法学经全球实验室验证, 作为 AOAC标准方法First Action在全球推广。

任艳

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质谱平台研发负责人。2009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2010-2015年博士后期间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肿瘤缺氧机制研究。长期从事以质谱技术为基础的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开发和应用、并开展蛋白质功能研究。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Nature Ecology &Evolu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 Analytical Chemistry, 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等期刊上发表文章多篇,申请专利多项。两次获得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C-HPP青年学者奖。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973计划、国家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课题多项。

黄超兰

北京协和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临床转化设施)教授,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长聘副教授,曼彻斯特大学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荣誉教授。主要学术兼职包括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BBA- PROTEINS PROTEOM》期刊副主编等。黄教授长期致力于质谱和蛋白质组学前沿新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开发,目前专注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单细胞蛋白质组学,绝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开发及其在基础生物及临床医学中的广泛应用,基于新型捕集离子迁移谱质谱(TIMSTOF)的蛋白质组学新方法开发,以及利用4D-DIA高通量技术开发临床标志物等。迄今为止,已在Cell、Science、Cell Research、Nature Cell Biology、Nature Methods、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Protocols、PNAS等期刊发表超过90篇文章。2014年获选为中科院“引进杰出技术人才”(技术百人),2020年所负责的研究项目成功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重要医学进展”,2021年获得拜尔学者奖和北京大学“第十一届实验技术成果奖”。



 

更多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