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

2021 CMSS中国质谱学会质谱网络研讨会

10-25 09:20-17:30

主讲人:暂定



为进一步加强国内外质谱领域的学术交流,将质谱新技术和应用研究成果惠及到更多的质谱工作者,共同提高我国质谱研究及应用水平,由中国质谱学会(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主办,分析测试百科网和中国质谱学会网承办的2021年中国质谱学会质谱网络研讨会(2021 CMSS)定于2021年10月25日-29日举办。

2021年中国质谱学会质谱网络研讨会(2021 CMSS),按报告内容涉及的领域,设立如下专场:(1)大会报告、(2)生命科学与组学、(3)药物药理毒理分析、(4)元素分析与金属组学、(5)离子化及成像技术、(6)质谱新技术、(7)仪器研发与基础理论、(8)环境与食品、(9)地球科学及材料与能源、(10)临床质谱论坛 。

会议时间】2021年10月25-29日

主办单位】中国质谱学会(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

承办单位】 分析测试百科网 中国质谱学会网

往届回顾

2013ASMS最新质谱技术进展网络研讨会

2014CMSS中国质谱学会质谱网络研讨会

2015CMSS&CASMS质谱网络研讨会

2016CMSS中国质谱学会网络研讨会

2017 CMSS中国质谱学会质谱网络研讨会

2018 CMSS中国质谱学会质谱网络研讨会

2019 CMSS中国质谱学会质谱网络研讨会

2020 CMSS中国质谱学会质谱网络研讨会

日程安排

时间
主讲人 单位名称 演讲题目
10月25日 上午 生命科学及组学专场(上)
09:20-09:30
方向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致辞
09:30-10:00
唐惠儒 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 循环脂蛋白亚类及其组成的定量分析与新发现
10:00-10:30
樊朝阳 布鲁克质谱 4D-代谢组学:如何“正确”使用离子淌度
10:30-11:00
再帕尔·阿不力孜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代谢组学、质谱成像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11:00-11:30
陆豪杰 复旦大学 基于质谱的蛋白质末端组研究
11:30-12:00 吕海涛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质谱的功能代谢组学:从多基质小分子精准表征到生物医药多尺度应用
10月25日  下午  生命科学及组学专场(下)
14:00-14:30
朱正江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基于离子淌度质谱的多维高覆盖脂质组学技术
14:30-15:00
刘婷 SCIEX SCIEX ZenoTOF 7600系统的创新设计和组学中的应用
15:00-15:30 徐牛生 赛默飞
赛默飞世尔如何与业界合作伙伴一起定义LC-MS在生命科学中的未来,以更好地改善人类健康
15:30-16:00 黄超兰
北京大学医学部精准医疗多组学研究中心 质谱技术在基础和临床上的角色
16:00-16:30 冉小蓉 安捷伦 多组学整合细胞分析提升合成生物学的高效研究
16:30-17:00 蒋家奎 思聚仪器 基于代谢物标记物进行疾病筛查和诊断的方法开发策略
10月26日 上午 美国华人质谱学会专场
09:00-09:30

伍荣护

乔治亚理工学院化学与生物化学系

Effective Mass Spectrometry-Based Methods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Protein Glycosylation

09:30-10:00

郝凌

乔治华盛顿大学

Advancing Mass Spectrometry-based Omics Strategy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10:00-10:30
龙志敏
SCIEX SCIEX创新ZenoTOF 7600高分辨质谱在新型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0:30-11:00

刘晓文

杜兰大学

Proteoform identification by top-down mass spectrometry

11:00-11:30

还涛

加拿大不列颠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

Important Considerations in Mass Spectrometry-Based Metabolomics

11:30-12:00

陈柳西

基因泰克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部门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u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 –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in Stereoselective Bioanalysis

10月26日  下午 临床质谱专场
14:00-14:30
韩晓红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药理研究中心 免疫治疗标志物的临床检测
14:30-15:00 李运华 艾杰尔飞诺美 临床检测中前处理相关技术的方法开发
15:00-15:30 郑乐民 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 琥珀酸代谢与血管功能研究
15:30-16:00 孙亮
岛津 助力精准医疗-岛津临床质谱测定类固醇激素方案介绍
16:00-16:30 曹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类固醇激素质谱检测在妇产专科中的应用分享
16:30-17:00 孙公伟 清华大学化学系 ICP-MS在临床检测中的创新应用
17:00-17:30 宋扬 华大吉比爱 MALDI-TOF核酸质谱的主要临床应用
10月27日 上午 质谱新技术与新应用专场(上)
09:30-10:00 田志新 同济大学 结构特异N-糖蛋白质组学及应用
10:00-10:30
吴晓楠 复旦大学化学系 质谱与红外光解离光谱联用仪器的开发和应用研究
10:30-11:00
王志英
Waters公司
SELECT SERIES 系列高端质谱助力前沿科学研究
11:00-11:30 丁传凡
宁波大学

11:30-12:00 徐伟 北京理工大学 小型化“板砖”质谱仪研制及应用方法研究
10月27日 下午 质谱新技术与新应用专场(下)
14:00-14:30
魏振威 武汉大学

基于诱导电喷雾与诱导电泳的超小体积生物质谱分析方法

14:30-15:00
聂宗秀
中科院化学所活体分析化学院重点实验室 纳米材料生物亚器官质谱成像研究
15:00-15:30
李春波
SCIEX 多重质谱碎裂技术助力化合物的深度表征
15:30-16:00 马潇潇 清华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 单细胞精细脂质分析及生物医学应用
16:00-16:30 侯可勇 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 真空紫外灯化学电离质谱在线检测氨气/有机胺研究
10月28日 上午 药物药理毒理分析专场
09:30-10:00 郭瑞臣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色谱-质谱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10:00-10:30 宋月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全碰撞能二级质谱的建立及在化合物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10:30-11:00

李思明

岛津

岛津生物创新技术在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11:00-11:30
刘舒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基于质谱技术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10月28日 下午 元素分析与金属组学专场
14:00-14:30
刘睿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金属稳定同位素标记免疫分析
14:30-15:00
王建华 东北大学
等离子体质谱生命分析的研究探索
15:00-15:30 曾祥程 安捷伦
ICP-MS/MS 如何实现高纯度稀土杂质准确测试
15:30-16:00 赵燕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基于元素组学的农产品溯源研究
16:00-16:30 李玉锋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金属组学2.0:多学科交叉新平台
10月29日 上午 食品分析专场
09:30-10:00 刘鑫
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高分辨质谱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10:00-10:30 吴娆 安捷伦
安捷伦液质在食品风味物质检测中的应用
10:30-11:00
许秀丽
中国检科院食品安全研究所 食品安全风险检测新技术
11:00-11:30
蒋家奎 思聚仪器 新一代全流程分析技术分析食品中的VOCs-助力食品质量控制和产品研发
11:30-12:00 孔祥虹 西安海关技术中心 液质联用技术在复杂基质食品中农药兽药残留检测的应用
10月29 环境/能源化工专场
14:00-14:30
汪海林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环境小分子诱导的DNA去甲基化
14:30-15:00
那顺 安捷伦科技 气相色谱应用工程师 安捷伦色谱质谱技术在环境大气和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15:00-15:30
高丽荣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LECO 基于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的大气中有机污染物的非靶标筛查
15:30-16:00 杨晓燕 天瑞仪器
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QITVenture 1在应急监测中的应用
16:00-16:30 殷斌 莱伯泰科
基于ICP-MS的一站式元素分析解决方案在锂电池行业中的应用
16:30-17:00 杜振霞 北京化工大学
超临界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化工材料中的应用
17:00-17:30 易骏 思聚仪器
土壤中VOCs分析的创新解决方案


 
主讲人介绍

杨晓燕

杨晓燕 化学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色谱、质谱仪在多行业的应用研究。

唐惠儒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青、“精准医学”及“前沿生物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伦敦大学博士。曾任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生物医学部Senior Scientist、“中科院生物磁共振分析重点实验室”创建主任、科技部973与蛋白质科学重大计划等项目评审专家。

研究代谢物功能及代谢组学30余年,在Nature、Nature Microbiology、PNAS及JACS等上发表SCI论文210余篇,被引万余次(h指数~65)。获批国内外发明专利多项。

现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会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代谢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营养学会基础营养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脂质与脂蛋白委员会委员常务理事、国际实验磁共振大会(ENC)执委(大中华地区唯一),Metabolomics、Arch Pharm、《基础医学与临床》等编委,Nutrition Metabolism及Phenomics等副主编。


陆豪杰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生物质谱的蛋白质组和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组的定性和定量新方法及在临床中的应用,发表一百余篇SCI论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0),2014年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016年入选第二批“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糖复合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类蛋白质组组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黄超兰

北京协和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临床转化设施)教授,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长聘副教授,曼彻斯特大学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荣誉教授。主要学术兼职包括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BBA- PROTEINS PROTEOM》期刊副主编等。黄教授长期致力于质谱和蛋白质组学前沿新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开发,目前专注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单细胞蛋白质组学,绝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开发及其在基础生物及临床医学中的广泛应用,基于新型捕集离子迁移谱质谱(TIMSTOF)的蛋白质组学新方法开发,以及利用4D-DIA高通量技术开发临床标志物等。迄今为止,已在Cell、Science、Cell Research、Nature Cell Biology、Nature Methods、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Protocols、PNAS等期刊发表超过90篇文章。2014年获选为中科院“引进杰出技术人才”(技术百人),2020年所负责的研究项目成功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重要医学进展”,2021年获得拜尔学者奖和北京大学“第十一届实验技术成果奖”。


郑乐民

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心血管代谢与蛋白质组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为病理生理学。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所工作,2000年进入全美心脏科第一的美国克利夫兰医院(Cleveland Clinic)攻读临床生物分析化学博士。博士毕业后留克利夫兰医院所属生物医学公司工作。2007年作为“985”引进人才进入北京大学心血管所担任副教授、研究室主任;2014年担任博士生导师;2015担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室主任;2018年担任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现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基础学组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精准医学分会副秘书长,北京生理协会血管分会糖脂代谢组组长,中国病理生理协会青年委员。曾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心血管循证和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脂质与脂蛋白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

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基金”。并主持国自然血管重大专项培育基金等7项国自然基金,北京市面上基金(2项)等多项基金,作为研究骨干参加科技部重大专项与973项目(4项)。获中华医学奖与省部级奖两项,美国心脏协会“Pre-doctoral Fellowship Award”等。共发表SCI文章109篇,其中76篇SCI责任作者,SCI引用3664次(h-index 29,Web of science);Researchgate评分40.58,top2.5%(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emin-Zheng)。主要作者文章(通讯作者含共同与第一作者)包括Eur Heart J (IF=30.0), Advanced Material IF=30.8);GastroenterologyIF=22.7);Advanced ScienceIF=16.8);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IF=18.8(2)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IF=14.8);Redox BiologyIF=11.8(3)Cardiovascular ResearchIF=10.8 (2)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Diabetes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IF=10.0(2) Aging CellCell Death & Disease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2)Kidney InternationalIF=10.6); Nano LettersIF=11.2);Molecular CancerIF=27.4);Clinical Cancer ResearchIF=12.5)。其中影响因子大于等于10分为18篇。

2010年发明专利通过了美国专利局以及欧洲专利局,2019,2020,2021共获中国专利3项(第一发明人)。2014年获得国家CFDA心血管临床医学检验试剂盒一项,2020获得临床医学检验试剂盒批号九项。担任Biology  (IF=5.1), Cardiovascular Drugs and Therapy (IF=4.2), Cardiovascular  & Hematological Disorders - Drug Targets, Lipid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中国动脉硬化杂志》等杂志编委;Circula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 Diabetologia,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FASEB Journal,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 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等杂志审稿人。


朱正江

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研究员、课题组长,获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020)和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2014)等人才项目支持。2006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2011年博士毕业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 (UMass-Amherst),2011-2013年曾在美国加州斯克利普斯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底回国加入中科院。有超过15年从事质谱技术和代谢组学研究的经历,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nalytical Chemistry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70余篇论文,引用超过6000次,H指数40。课题组发展的多项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软件,如MetDNA、AllCCS、Lipid4DAnalyzer等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关注和使用。课题组主要发展基于质谱的代谢组学技术和复杂疾病的代谢调控机理研究,特别关注衰老和衰老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详细见课题组网页链接:www.zhulab.cn。
朱正江研究员目前兼任中国生物物理协会代谢组学分会秘书长、中国质谱学会理事、中国细胞生物学细胞代谢分会理事等;同时兼任Nature出版社Communications Biology和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等杂志编委。

曾祥程

安捷伦原子光谱华东区应用开发经理,资深ICP-MS应用专家。有多年ICP-MS, ICP-MS/MS技术支持和应用开发经验。常年专注于元素的形态/价态分析,ICP-MS/MS在半导体元素分析解决方案,以及以及科研领域的应用。

汪海林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高灵敏DNA损伤和修饰分析;蛋白质-DNA相互作用及DNA修复机制;环境表观遗传效应与小分子调控机制;DNA甲基化与去甲基化分子机制。主要研究成果:研发多种DNA损伤与核酸修饰高灵敏分析方法,并得到广泛应用。鉴定出多种可与Tet酶发生相互作用的活性小分子,揭示了相关的DNA去甲基化新机理。发现高等真核生物基因组N6-甲基腺嘌呤新修饰,是表观遗传领域原创性突破。在高水平的国际学术期刊如Cell, Nature, Cell Stem Cell, Mol Cell, Cell Res, hepatology, PNAS, JACS, Cell Research, Cell Discovery, Nucleic Acids Res, Stem Cells,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Anal Chem, ES&T等发表SCI论著200篇,论文被引5000次。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 (1997),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 (2015)、一等奖 (2010, 2013)和二等奖 (1995,1998),教育部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7),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2012, 2015)。兼任Analytical Chemistry,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 《色谱》、《分析化学》《环境化学》编委。培养的研究生荣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奖学金特别奖、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


高丽荣

长期从事新型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和环境行为研究工作,主持多项国家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863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等。已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引用26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2项,研制标准参考物质2项,编制国家标准与生态环境部标准多项。兼任《中国测试》编委,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化学品与废物环境管理智库专家, 环境科学学会化学品专委会委员, 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理事等。


王志英

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并取得硕士学位。拥有10多年的行业从业经验。毕业后即从事制药行业的分析支持工作,先后就职于药明康德、旭东海普药业,有多年液相及质谱的使用经历,熟悉制药行业相关法规需求。2012-至今,在Waters先后从事质谱应用工程师、质谱产品经理等职位。现任大中华区质谱产品经理, 在色谱和质谱产品的使用、维护、应用及市场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韩晓红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药理研究中心 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药监局临床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

研究领域:创新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抗肿瘤靶向药物及其伴随诊断研究;抗肿瘤药物疗效评价及预后相关的分子标志物研究。负责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863重大和国自然等课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检验与伴随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药学会抗肿瘤药物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

中国药理学会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北京中西医结合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孔祥虹

孔祥虹,男,研究员,质量负责人。在西安海关技术中心(原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食品实验室主任、质量部部长)工作。自1994年至今,在陕西商检局、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及西安海关技术中心一直从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在色谱分析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2004年受质检总局派遣在加拿大温哥华JR实验室学习食品安全检测技术。2012年起享受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2014年受聘任中文核心期刊《分析试验室》编委会委员, 2018年受聘任中文核心期刊《色谱》编委会委员、也是中文核心期刊《食品科学》和《食品工业科技》审稿人;受聘任陕西师范大学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技术评审员和国家认监委资质实验室认定评审员,陕西省标准化专家库成员,陕西省实验室资质认定主任评审员;自2003起连续七届任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检验学科带头人,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科技委委员。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科技委委员。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参与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主持和作为主要完成人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14项、5项陕西省地方标准,且均发布实施。获原质检总局“科技兴检”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1项主持),陕西省科技进步奖1项。获总局2008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3项。迄今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1作者在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0篇,参编专著2本,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

刘睿

刘睿博士为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学士学位、分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国家公派加拿大国家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后。主要从事基于原子光谱/质谱的环境分析、生物分析、食品分析相关方法的教学科研工作。入选四川省特聘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创新人才项目、英国皇家化学会RSC-JAAS期刊Young Analytical Scientist、四川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光谱分析专委会副秘书长。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等多项教学科研项目。以金属稳定同位素探针标记为基础,系统地开展了疾病标志物分析方法研究,为疾病相关蛋白质和核酸的高灵敏和高准确度分析提供了新策略和新途径。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Analytical ChemistryMass Spectrometry Reviews等学术期刊发表第一/通讯作者SCI 论文40余篇,引用1300余次,H-index为23。获四川大学好未来优秀学者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二完成人)、成都市自然科学奖 (第二完成人)。


吴晓楠

吴晓楠,复旦大学化学系青年研究员。2012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导师何圣贵)。2012-2015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柏林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Helmut Schwarz)。2016年回到复旦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质谱结合红外光解离光谱研究气相离子的结构与反应,以及相关的质谱和红外光谱仪器的开发。发表论文70余篇。

吕海涛

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长聘教席)/博士生导师,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 英国皇家生物学会会士(FRSB),TALENT-100和绿色通道引进高层次人才,Faculty Opinions (F1000 Prime)Faculty 专家, QUT校长特聘教授席,澳门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博导,功能代谢组科学实验室主任, 上海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级) 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生命健康交叉应用驱动的下一代功能代谢组学研究(STORM和STORM+)。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多项课题;相关领域权威杂志发表SCI检索论文58篇,ESI高被引4篇,封面论文3篇;共同主编Wiley英文著作和中药专著各1部。兼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副秘书长,世中联中医药免疫学专委会常务理事和世中联中药鉴定学专委会常务理事等等;任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Q1 TOP)  (Section)主编,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Q1) 副主编,曾任Phytomedicine (Q1 TOP)副主编,Proteomics编委,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Q1 TOP)青年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香港HMRF基金会评审专家;安捷伦科技全球竞争性ACT-UR Award获得者;2022年度APSB优秀青年编委奖获得者;2022年度Faculty Opinions Member of The Year Award获得者。


田志新

国家第一批青年人才计划获得者。2003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化学博士学位。2004-2011年先后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从事合作研究。2011-2013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分辨质谱技术研究组组长。2013年-至今被聘为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是基于生物质谱的蛋白质组学与糖基化修饰组学。发明了生物质谱原位解析算法iMEF,并基于iMEF发展了一系列蛋白质及翻译后修饰位点和结构分析方法,应用于癌症标志物发现、新冠疫苗研发等。在Chemical Reviews、Chemical Communications、Analytical Chemistry等刊物上发表论文90多篇。现任中国质谱学会理事,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糖复合物专业委员会委员、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糖生物学分会委员。


郭瑞臣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主任药师,教授,临床药理学博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1月毕业于山东医学院药学系,获学士学位。1991年5月至1993年10月作为国家教委公派访问学者赴瑞士伯尔尼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进修。

中国医院药学、中国现代应用药学、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中国临床药学、药学服务与研究、药品评价、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BABE杂志常务编委或编委。

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分会第一、二、三届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四、五、六届委员,药物基因组学分会常理事,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优生优育协会临床药学分会副主委,医疗诶声系统援黔专家团核心专家。

山东省药学会医院药学专委会创会主委,山东省分析测试协会质谱专业委员会前任主委。山东药理学会常务理事兼治疗药物监测专业委员会主委,山东人文医学协会药物伦理学分会主委,山东省生物药业协会会长。先后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完成不同类别新药I期临床试验200余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近300篇,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00余人。从事临床药理学研究,研究方向为药物代谢、药代动力学和个体化药物治疗。


聂宗秀

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以颗粒质谱构建及小分子代谢产物质谱为主要研究方向。设计研制了多种颗粒离子化源及电荷探测器,构建了离子阱颗粒质谱装置平台,对微纳尺度颗粒进行了多参数表征;建立了基于指纹质谱的颗粒分析方法,获得了纳米颗粒的生物组织质谱成像,将质谱质量范围拓宽了8个数量级,从分子质谱的10e6 Da至颗粒的10e14Da;合成和发现了系列MALDI新基质,获得了多种动物模型下的代谢小分子质谱成像。近年来在Nature Nanotech.、Science Adv., Angew. Chem.、Anal. Chem.等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发表在Nature Nanotech.上的工作,由杂志社撰文在同期的“新闻视角”中进行了专栏评论,入选2016年Nature Nanotech.杂志10周年专刊。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4项。

宋月林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中国科协青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体内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等,兼任JPA等多本期刊编委或青年编委。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TrAC、Med Res Rev、Anal Chem、Acta Pharm Sin B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80+篇,被引2600+次,H指数31。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刘鑫

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正高级工程师,药物化学博士。主要从事检测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和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完成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11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论著2部,论文33篇,制定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4项。连续7年承担北京市科委仪器验证专项,获科研经费1230万元,先后为来自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和浙江的26家企业共计38台套国产仪器开展了验评工作。任海关总署口岸监管专业委口岸设备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仪器分析测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81)委员,全国电工电子产品与系统的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97/SC4)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红外光谱技术委员会委员,《分析仪器》期刊编委。

杜振霞

杜振霞,女,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分析化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于1997年留校工作后一直致力于仪器分析的管理及功能开发研究,先后从 事了红外光谱、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有机元素分析仪、液相色谱/质谱等大型仪器的管理、功能开发等工作,通过在分析中心多年的测试工作的锻炼,对各 种各样样品的分析方法的确定、谱图解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解决了许多企业的难题。同时还从事本科生、研究生的仪器分析的教学工作。 当前主要从事研究领域如下: 食品安全研究:食品中农药、 兽药残留及添加剂的检测及相关技术的研究。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即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及其量变规律。天然产物及 中草药活性成分提取及结构鉴定聚合物结构及制品中新型添加剂的结构及测定方法研究: 离子迁移谱技术的应用研究:6. 复杂基质样品前处理方法的研究:承担项目:先后承担了国家质检总局的公益项目一项,北京市教委攻坚项目一项,北京市科委项目二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参加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一项,还承担了大量企业项目,仅五年总到款额达300万元。

李思明

李思明,医学博士,2015年加入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担任LC/LCMS应用工程师,具有多年LC、LCMS应用开发经验,主要侧重生物样品分析等研究领域,在生物医药行业具有较为丰富的应用经验。



 

更多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