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光存储技术实验室
高密度光存储技术实验室

  中科院院士:干福熹

  研究员:侯立松、顾冬红 、吴谊群、 阮昊、徐文东

  副研究员:陈仲裕 、施宏仁、何红、 耿永友、 王阳、李青会、唐晓东、王豪、 戈鹤中

  助理研究员:魏劲松、黄伍桥

  助理工程师:赵虹霞

  研实员:于晓霞

  干福熹教授,光学和材料科学家。1933年12月生,浙江杭州市人。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59年获原苏联科学院副博士学位。1952年起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1960-1964年担任光学材料研究部主任,副研究员。1964-1977年以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担任激光材料研究室主任。1977-1984年为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1980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并于1993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六十年代他参加并领导我国光学和激光材料的研究,特别发展了新型光学玻璃,建立了我国光学玻璃研究、开发和生产基地。干福熹教授是我国激光材料的开拓者。1962年在他领导下,第一台掺钕玻璃激光器在中国诞生。1965年在国际上首先观察到掺钕磷酸盐和氟磷酸盐玻璃的激光。发展了一系列新型掺钕激光玻璃并开发到生产规模,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能和高功率固体激光系统的发展。八十年代他致力于可调谐激光材料和激光纤维材料的发展。

  从八十年代中干福熹教授注意光电子技术,特别是光存储和光通信材料的研究。他是我国光存储研究领域的开拓者,领导了数字光盘存储技术国家重点研究和开发项目。在我国首先开发出可擦重写磁光光盘和用有机存储介质的可录CD和DVD光盘,利用国产材料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

  基于他在光学和材料科学方面的贡献,干福熹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优秀科技图书特等奖等。1997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和技术进步奖。

  干福熹教授长期从事非晶态物理、固体光学和光谱学以及光信息存储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400余篇文章,出版了10本著作,主编9本国际会议论文集。他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的承认,以他终身成就获得国际玻璃界的大奖 —— 国际玻璃协会主席奖。

  目前干福熹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教授,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中国光学学会、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他是光学、凝聚态物理、光学工程和材料学等多个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并且是6个国际期刊,如“光学材料”,“非晶态固体”,“纯粹和应用光学”等的编委。他也是美国光学学会(OSA)和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的资深会员。

  侯立松教授,男,1944年1月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196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现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光机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所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会光学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玻璃协会第十六技术委员会(溶胶-凝胶技术)委员,德国萨尔大学新材料研究所客座教授,国家光盘及其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技术委员会主任,上海新汇时代光盘技术有限公司董事,《记录媒体》杂志编委会委员。

  主要的研究方向有:高密度光存储材料与技术研究,先进材料的溶胶-凝胶分子设计和加工技术研究(包括溶胶-凝胶法制备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薄膜、玻璃薄膜材料的研究等),以及高稳定光致变色薄膜的研究等。先后承担七?五国家863计划项目“新型光存储材料”,中科院九五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新型高密度光盘存储技术和材料的基础研究";九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密度光盘存储材料的研究",上海市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蓝绿光光盘材料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项目"高稳定光致变色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等项目的项目负责人之一或课题负责人。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德国专利一项, 中国专利一项。发表论文105篇。与别人合作著书两本、翻译外文专著3本。

  吴谊群教授,女,江苏太仓人。1982年2月毕业于黑龙江大学,1990年4月至1991年8月赴英国ERADING大学学习;1994年9月于黑龙江大学无机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9年11月于福州大学物理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0年8月至2002年11月在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材料与工程学科、材料学专业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中科院上海光机所高密度光存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二期”知识创新工程 “超高密度数字光存储材料与相关技术及光子学新材料研究” 项目首席负责人。主要从事高密度光存储材料和光电子学功能材料的分子结构设计、制备、物理化学特性、薄膜的光学性质、激光作用下的微结构变化及其对光存储性能的影响及规律的研究。主持、参加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四项、省级科研项目六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8项。培养及协助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9人。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1.超高密度光盘存储介质和深亚微米记录探测技术,上海市光科技专项;2.高密度和超高密度光盘材料与技术研究,国家863计划项目;3.有机可录和可擦DVD光盘材料与技术研制,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4.超分辨近场结构纳米光存储掩膜材料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高密度数字可录光盘开发平台的建立和关键实用化技术研究,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

  顾冬红教授,男,1952年12月出生,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现为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先后以第一负责人承担了863计划“八五”、“九五”项目——有机光盘材料和高性能长寿命可录CD(CD-R)光盘研制,用自行研制和开发的新型染料和母盘成功地在CD-R生产线上进行大批量生产,产品在多种品牌的刻录机上进行刻录,数据、图象回放清晰,出色完成了863任务,被国家科委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荣获三等奖,获上海市特殊津贴。同时,以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计委“八五”攻关项目、中科院“八五”“九五”重大项目,上海市重大项目等光盘方面的研究工作,所领导的研究课题组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专利多项。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目前以第一负责人承担“十五”863计划项目和上海市光科技项目,从事DVD-R光盘材料和技术的研究工作。

  阮昊教授,男,1971年出生, 199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1995年、1998年分别于武汉大学物理系和上海光机所获光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目前任上海光机所光存储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国家光盘及其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新汇时代光盘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要从事超高密度数字光存储(蓝光存储技术、近场光存储技术、电子俘获存储技术)、光学头技术(型光学头设计和开发、光学头生产关键设备开发、电子伺服技术)、新型母盘技术(高密度可录、可擦母盘技术研究、母盘生产关键设备开发)、光盘和光通讯检测技术设备的研究开发,曾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

  徐文东教授,男,1966年11月生于天津,籍贯湖北孝感,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9年7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工程光学系应用光学专业,1992年7月和2002年7月分别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光学仪器硕士和光学工程博士学位。自1992年7月起至今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一直从事光存储相关测试、特殊光学显微镜和特殊扫描探针显微镜(SPM)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负责或主持过十多项国家、中科院和上海市的纵向课题和十多项横向开发课题;并具有丰富的光学系统设计和镜头设计经验(如独立或主持设计了原子力显微镜头部光学系统、长程面形仪的光学系统、成像板x射线摄影系统中激光扫描器的光学系统、光刻机对准子系统的光学系统等与激光应用有关的特殊光学系统,三套与SPM配套的CCD观察装置的光学系统,以及十套显微镜物镜镜头和一套LCD正投式投影机光学系统等通用镜头和通用光学系统);直接或协助指导过四名硕士研究生和两名博士研究生的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二十多篇,申请第一作者专利十多项。2001年到2002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工作期间,参与起草了数字投影机行业标准,为日本某公司主持设计了一套LCD正投式投影机光学系统。

  目前的主要研究课题:纵向包括国家基金重大项目“光-磁混合存储”中相应的测试课题,国家863课题“近场光存储材料”和上海市纳米专项“大扫描范围原子力显微镜”;横向包括为香港某公司设计一套DMD正投式投影机的变焦投影镜头。研究方向(光学工程):光存储相关测试、特殊光学显微镜、特殊SPM显微镜和特殊光学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