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陈小章   博士   讲座教授   海外杰青

  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美国伊里诺斯大学并获生物工程学士,1988年在美国伊里诺斯大学获生物物理博士,1988-1992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1993年至现在先后为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生理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上皮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2000年起受聘为暨南大学客座教授,2007年起任再生医学香港中文大学-暨南大学再生医学联合实验室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校区)。2008起任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及学带头人。1996获美国实验生物学96年会LOSARTAN奖,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200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杰出青年基金。陈小章教授是《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Sciences》副主编,《日本生理学杂志》编委国际顾问,及《Cell Biology International》编委,《生殖与发育生物学》等7个杂志的编委,同时陈小章教授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九届生命科学部终审专家,美国生殖生物学会会理事,中国生殖生物学会理事,中国生理学会消化生殖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卫生组织WHO、英国Welcome Trust、德国囊性纤维变性基金会及意大利马拉松基金会课题评审员。主持和参加多项研究课题,获包括来自美国人口顾问局、美国洛氏基金会的CONRAD项目、香港研究资助局、香港工业署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共近达三千多万港元。陈小章教授对上皮细胞的研究取得国际瞩目的研究成果,所提出的“外分泌学”的学说,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陈小章教授在上皮细胞领域系列开创性的研究已发表系列研究文章130多篇,其中包括:Science (IF:30.028)2篇、Nature Cell Biology(IF:18.485)2篇、Lacent (IF:25.8)、 PNAS (IF:10.5)、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IF:6.793)、Journal of Cell Science(IF:6.427)、JBC(IF:5.8)等。发表文章被他引334次,其中Science文章被他引87次,Nature Cell Biology 2篇被他引47次。 出版专著“Epithelial Cell Biology-a primer”和“Exocrine Physiology”。参与出版书三本:“Perspectives in Medicinal Chemistry”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Conference of Young Scientists” “Epithelial Cell Culture”。相应的研究成果在Science与Nature Cell Biology发表文章成为当期刊物重点介绍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其研究成果受到Newsweek及相关多家主流媒体的专题报道。2006年获中国“长江学者成就奖”。

李明   博士   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并获医学学士学位,1986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获心血管病学硕士,1990年在日本北海道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1996在英国韦尔斯大学获分子生物学博士。1990-1993年在英国John Ianues Institute任高级科学主任,1993-1996年在英国威尔大学任高级研究员,1996-1997年在美国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任研究员,1997-2000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创伤与矫形外科任研究主任,2001-2006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内科与治疗学系担任副教授。2007年起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上皮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心。2006年起受聘为暨南大学客座教授。2007年起任再生医学香港中文大学-暨南大学联合实验室教授及学带头人。2008起任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及学带头人。李明博士同时也是日本北海道大学医学协会会员、美国生化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及美国科学学会会员。在国外完成课题近20个,在国际SCI收录的全英文高影响因子刊物发表文章近50篇,其中包括JBC (IF:7)3篇和Clinical Chemistry (IF:7.7),参与出版书籍3本 (2本英文分别在英国和美国,一本中文在中国)。近5年在香港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研究项目5个,资助金额约1千8百万,获授权的国际专利达22项。李明教授对再生缺血坏死心肌的研究取得国际领先研究成果,他所发现Cardiogenin和 Angiogenin能有效再生再生缺血坏死心肌,其研究成果先后被“Asia-Weekly(亚洲周刊)”及、“香港工业成就”及香港主流媒体作为科学重大发现进行了专题报道。

蔡冬青   教授,  博士生导师

  2007 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八七年获医学学士学位,在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Weill Medical College of Cornell University)任博士后,2003年3月以引进海外人材应聘任职暨南大学。蔡冬青博士有18年从事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再生医学、组织再生与衰老和成体干细胞的研究经验。专业技术特长:分子生物学、蛋白组、功能性基因组、功能性蛋白因子的筛选、分离、纯化及表达,蛋白与蛋白的相互作用,细胞生物学,信号分子及信号传递通路,干细胞与组织修复与再生。近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心血管和肌肉系统衰老与再生;(2)组织、器官特异性靶向;(3)成体干细胞治疗。已证明所提出:“衰老使细胞内及细胞外产生不利于组织和器官再生的衰老表型,必须对其进行干预方能有效再生年老受损组织与器官。”假想的正确性,共发表文章40多篇,参与翻译书一本。在海外完成课题10多个。2003年回国后,主持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广东省、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各1项,作为主要成员获香港资助局(RGC)和香港创新科学基金(ITF)项目各1项,科研经费为1194 万。正在申请国际专利1项。蔡冬青博士是“Physiological Genomics(影响因子为:4.3)”、“Life Science (影响因子:2.45)”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Cell Physiology(影响因子为:3.7)”、 “Archives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影响因子为:3.15)” 和 “Cancer Letters (影响因子:3.3)” 的审稿人。

李志杰   博士   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在维纺医学院获硕士学位,1994年暨南大学获博士学位,2001-2006年美国Baylor医学院访问学者。1994年07月至今,任暨南大学组织眼科实验室,副教授,教授。2007年起任再生医学香港中文大学-暨南大学联合实验室教授及学带头人。2008起任暨南大学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及学带头人。一直从事炎症与修复机制方面的研究工作。在过去10余年承担各种研究基金项目共1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2次荣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研究基金项目,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研究计划和青年骨干教师研究计划,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人才计划和卫生部优秀科技人才基金等。在国内外发表有关学术论文70余篇。主编《眼库》、《现代眼科治疗学》、《眼免疫性疾病》、《眼前节疾病图谱》、《眼感染性疾病》(科学出版社,2007)、《图解临床眼科学》(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5部;参编《眼表疾病学》(12个章节)、《眼科学基础》(视光学专业全国规划教材,眼科免疫学1章)等4部。在角膜创伤修复炎症炎症机制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创新性的发现:(1)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证实在太空失重状态下,角膜创伤修复存在严重的缺陷,并对其机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这对于研究和探索在太空状态下创伤修复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资料。文章发表于美国生理学会杂志 <<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在国际上首次观察到小鼠角膜创伤修复存在双相炎症和分裂增殖现象,并对粘附分子和趋化因子的依存性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眼科期刊IOVS。(3)发现并证实,角膜的创伤修复和炎症反应需要内源性血小板的参与。血小板参与该过程依赖于P-选择素。该论文发表于国际眼科杂志IOVS。(4)对整合素家族的粘附分子在角膜创伤修复和炎症反应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Mac-1分子介导的修复抑制机制依赖于LFA-1分子。论文发表于国际普通病学一级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5)在国际上首次发现γδT细胞在角膜创伤修复过程中起通过调节炎症反应和细胞增殖过程发挥着枢纽性作用。该研究在2006年ARVO年会上被有关评委会评为最具有创新性和正在出现的研究热点的论题。相关论文已被《美国病理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所接受发表。因此,这些研究和相关知识背景为我们完成本研究奠定了充分的基础。

李扬秋   博士   研究员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989年暨南大学获硕士学位,1997年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市抗癌协会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实验血液学会常委, 广东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编委、《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委、《肿瘤防治研究》编委,《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常务编委,《白血病 · 淋巴瘤》和《肿瘤研究与临床》编委,美国血液学学会(ASH)会员。2008起任暨南大学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及学带头人。

  多年来一直从事白血病特异性免疫治疗相关基础研究工作,在国内率先系统和深入研究了T细胞受体(TCR)基因的重排等特点,包括TCR Vβ和Vα亚家族T细胞优势利用和克隆性增殖,T细胞受体DNA删除环定量检测、抗原特异TCR基因克隆和转导等研究,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多种分析T细胞克隆分析和naïve T细胞的分子免疫学技术,得到国内多个单位的推广应用。还开展了DNA疫苗研究,并建立人源化SCID-白血病和细胞免疫小鼠模型。已承担相关研究相关项目20多项(包括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国内外杂志发表相关论文100多篇(SCI收录20多篇)。研究成果分别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等。

陈建苏   博士   研究员

  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978年9月-1983年8月在中山医科大学就读本科获医学学士学位;1983年9月-1985年8月在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院工作;1985年9月-1988年12月在暨南大学医学院眼科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9年1月-1994年8月在暨南大学医学院眼科研究室工作;1994年9月-1998年8月在暨南大学眼科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现在暨大医学院眼科研究室从事科研、教学和临床工作。2004年被医学院任眼科研究室主任。2008起任暨南大学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及学带头人。近20年,一直从事眼科学、表面角膜镜片术、角膜移植、组织工程角膜、葡萄膜炎、眼科免疫等研究工作,并从事眼科临床工作。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中医药局、广东省卫生厅等有关组织工程角膜、中药防治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等项目,共获得纵向科研经费约90多万元。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了异种表面角膜镜片术、眼免疫耐受等项目。1991年7月研究小组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90-08205)(第5名),获奖项目为异种角膜移植的研究,个人承担异种表面角膜镜片术的研究部分;1997年3月研究小组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 (96-226) (第3名),获奖项目为异种表面角膜镜的研究,个人承担表面角膜镜片术的实验研究部分。参与的“眼表病眼表重建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项目获广东省2004年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8名)。共发表相关论文五十多篇,多篇文章为核心学术期刊和权威期刊。参与了“中华眼科学”、“现代眼科治疗学”、“眼科免疫学”、“中西医角膜病学”和“眼表疾病”等著作编写。

陈若翰   博士   教授

  教授 博士生导师。陈若翰 1971年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生物学专业;1973年于纽约州立大学生物化学硕士毕业;1976年于纽约州立大学生物医学博士毕业,1975-76年担任Roswell Park纪念医院及肿瘤研究所实验治疗部门的研究成员,1976-78年在德克萨斯州大学Anderson肿瘤中心病理部门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1978-80作为核心研究员在该部门工作,1980-81年于该校实验病理学系担任研究员,1981-87年在德克萨斯州大学Anderson肿瘤中心实验病理部门任讲师,1987-95年先后在该校分子病理学系及实验儿科部门任助理教授,1996-2000年于香港中文大学临床肿瘤部门担任副教授,2000-01年任国立阳明大学客座教授,2001-02年于哈佛医学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内科进行研究,2003-04年任德克萨斯州大学Anderson肿瘤中心分子病理部高级研究员,2004-05年任Acclaim Biotechnology董事长,2005年-2007任AntiCan USA董事长,2008起任暨南大学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再生医学香港中文大学-暨南大学联合实验室教授。陈若翰博士的研究领域包括:再生医学,分子病理,免疫,肿瘤学及肿瘤治疗,共发表文章超过50篇,其中包括在Nature等知名杂志上发表超过20分的文章,并参与多本专业书籍的章节编写,共主持包括美国NIH和香港RGC项目20多项。

袁自强   教授

  袁自强现为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外科与分子遗传学助理教授。袁志强1988年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并获医学学士学位,曾任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住院医生,然后出国留学,先后在加拿大蒙特利尔McGill 大学人类遗传学与外科部门(Department of Human Genetics and Surgery, McGill University, Montreal, Canada),以及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分子遗传学部门(Department of Surgery & Molecular Genetics, 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Medicine. NY, New York)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起任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

  袁自强博士在分子遗传学领域具有很深的造诣,主要探究结直肠癌发生及发展的分子机制,发现结直肠癌细胞伴有DNA错配修复系统缺乏时,重要的生长抑制因子,CDK2AP1(CDK2的伴有蛋白)明显降低, 其细胞周期中的S期增加,而细胞的凋亡明显降低;发现CDK2AP1 3-非翻译区中一个T缺失突变可导致mRNA 稳定性降低,而引起CDK2AP1的缺乏。使用人类重组错配修复表达系统、小鼠胚胎干细胞和敲除小鼠模型进一步阐明DNA 错配修复系统功能、CDK2AP1表达及结直肠癌细胞生长及调控之间的关系。初步揭示了DNA 错配修复系统异常引起微卫星不稳定性结直肠癌的分子病理机制,为肿瘤的早期预防,治疗提供新的有效途径。发表论文数十篇,包括国际权威杂志“Nature Genetics”、“PANS”、“ Clinical Genetics”、“Human mutation”等。曾获“Outstanding Junior Faculty Award. 11th World Congress of Human Genetics, Bisbrane, Australia”、“ Outstanding Young Doctor Award. International Anticancer Association. Paris, France”等奖,并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包括“NIH”、“ Department of the Defense Breast Cancer Research Program”等在内的研究基金项目。

李嘉豪   博士   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苏格兰Aberdeen大学,获学士学位,1986年苏格兰Glasgow大学获博士学位,1986-1989年苏格兰Edinburgh大学博士后,1989-1995年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解剖学任讲师,1995-2002年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解剖学任副教授,2002年起.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解剖学任教授,2006年受聘为暨南大学客座教授。2007年起任再生医学香港中文大学-暨南大学联合实验室教授及学带头人。2008起任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及学带头人。李嘉豪博士在应用分子生物学,蛋白组,功能性蛋白组/基因组技术对肢体及心脏发育与再生,干细胞的研究有较高造诣,已在国际高水平刊物发表文章52篇,其中包括发育领域排名第一的“Development”,发育领域的权威刊物“Developmental Biology(IF:5.58)”,蛋白组学领域排名第一的刊物“Proteomics(IF:6.03)”,发表系列文章共被引用达189次。李嘉豪教授对干细胞及细胞克隆的研究于2004年受到香港电视台“世纪生物技术”专栏的专题采访与报道,并制作了干细胞及细胞克隆的科学专题作为“世纪生物技术”的新进展进行报道,该“世纪生物技术”专题于2005年获41st Chicago International TV Festival医学科学银奖,李嘉豪教授的干细胞于心脏再生的研究也于2005年说受到香港有线电视的专题采访与报道。作为项目负责人李嘉豪教授先后承担香港政府科研基金题目11个,共计达1000万。李嘉豪教授同时也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Biolog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Zoology等四个刊物的审稿人。

梁宝成   博士   教授

  教授,1996年至现在先后为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生理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08起任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及学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胰腺与内分泌。最近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局部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附睾、颈动脉体、肝、肠和胰中的表达、调控和功能;胰脏的生理与病理生理学,胰腺癌肾素-血管紧张素和其他血管活性肠肽系统的外分泌和内分泌作用;抑制ras基因对胰腺疾病胰腺炎、糖尿病与胰腺癌潜在的治疗策略;利用胎儿胰腺组织及胎儿的微环境来发展胰腺干细胞作为功能性胰岛素分泌胰岛细胞;中医药与胰岛移植;控制的SGLT1- 和GLUT2-介导的肠道葡萄糖运输与糖尿病;应用中药的有效化合物对胰腺癌的治疗研究。在包括:“Gut(影响因子9)”,“Diabetes(影响因子7.9)” 和“Journal of Neuroscience(影响因子7.4)” 等全英文SCI高影响因子发表文章109篇。主持香港RGC等各类科研项目23项,金额达一千多万。参与出版专著4部。梁宝成博士是“Journal of Molecular Endocrinology”,“Journal of the Pancreas”,“Molecular and Cellular Endocri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和“Current Protein and Peptide Science”等11个SCI国际刊物的编委。

郑振耀   医学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副校长,1970年香港大学医学院毕业,1999年获授香港中文大学医学博士。先后担任香港骨科协会主席(1995-1996)、香港手外科学协会主席(1990-1992)、美国外科学会会员,北美小儿骨科会员、美国骨科协会会员。2008起任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及学带头人。一直从事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及青少年自发性脊椎侧弯矫形的临床研究,发表文章250多篇,主持香港资助局(RGC)项目15项,共计科研经费达8百多万元。郑振耀教授是国家科技部基础司“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生物医学材料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的项目”专家组成员,也是“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Journal of Orthopaedics”, “Journal of Paediatric Orthopaedics”,“Journal of Orthopaedic Science”,“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Journal of Children’s Orthopaedics”等6个刊物的编委。

陈启明   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创伤与矫形外科学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威尔士亲王医院创伤与矫形外科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运动医学及科学香港中心理事。2002-2006任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FIMS) 会长。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世界卫生组织合作运动医学与健康推广中心理事,华裔骨科学会(CSOS)会长,亚太骨科运动医学学会(APOSSM)会长,亚洲运动医学联合会(AFSM)主席会长顾问,骨骼与关节十年(BJD)指导委员会会员。2003获授香港特别行政区太平绅士,2008起任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及学带头人。陈启明教授团队的研究领域为运动医学领域中肌肉与骨骼软组织损伤及再生。在“Paediatric Orthopaedics”和“Journal of Orthopaedic Science”等刊物发表文章187篇,出版学术专著25部,参与出版专著52部。团队在研究骨骼肌、肌腱及骨腱联合的损伤及再生的研究成果:已经分离出肌浆蛋白因子来促进骨骼肌的损伤后的修复及再生;使用中医药促进损伤肌肉修复与再生;运动及衰老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团队建立了一个肌腱损伤退行性变的动物模型用以研究不同治疗对愈合的促进作用,并发展了一种大鼠步态分析技术用以评估肌腱损伤退行性变后的功能。陈启明教授主持RGC和各种国际科研项目近30项,科研经费总额达2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