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CZE分离条件的选择

2018.4.02
头像

Sabrina_刘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1.毛细管类型--涂层还是非涂层?
2.毛细管长度--长毛细管还是短毛细管?
3.缓冲液体系--种类和pH值
可先用磷酸缓冲体系为搜寻基础,初步确定(最佳)pH范围后,再进一步细选出更好pH和缓冲试剂。磷酸盐是毛细管电泳中最常用的缓冲体系之一,它的紫外吸收低,pH缓冲范围比较宽(pH=1.5~13),但电导也比较大。
研究经验表明:对于蛋白质、肽和氨基酸等两性样品,采用酸性(pH 2)或碱性(pH>9)分离条件,比较容易得到好的分离结果;糖类样品通常在pH=9~11之间能获得最佳分离;羧酸或其他样品多在pH=5~9之间选择分离条件。
pH 的选择也和所用的毛细管种类有关,许多涂层毛细管只能在一定的pH范围内工作,例如聚丙烯酰胺涂层毛细管,在3<pH<8的范围以外工作,其涂层容易水解失效。
在相同的 pH下,不同缓冲体系的分离效果不尽相同,有的可能相差甚远。一般的经验是,能与样品发生相互作用的试剂,有可能就是最好的试剂。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分离糖类和DNA等分子时优先使用硼酸盐缓冲体系,因为硼酸根能与糖羟基形成配位键,从而增加糖的负电荷和分离度。硼酸缓冲试剂也适用于其他含邻位羟基或多羟基化合物的分离。
缓冲试剂及pH调节剂的浓度也需要优化。缓冲试剂的浓度一般控制在10~200 mmol/L之间。电导率高的缓冲试剂如磷酸盐和硼砂等,其浓度多控制在20 mmol/L附近,而电导小的试剂如硼酸及HEPES等,其浓度可在100 mmol/L以上。有时为了抑制蛋白质吸附等特殊目的,可采用很高(>0.5mol/L)的试剂浓度,此时要注意减少分离电压,分析速度自然也将随之降低。

4.添加剂类型--甲醇、环糊精、乙腈 
(1)添加剂的目的:
a改善分离;
b抑制分析物在毛细管上的吸附。
(2)添加剂的选择:
a甲醇、乙腈(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五十): 
?降低电渗流,增加分离有效距离,从而改善分离效果;
?增加非极性物质的水溶性。
b环糊精、SDS等表面活性剂:
?增加分离选择性,提高分析效果;
?降低电渗流,增加分离有效距离,从而改善分离效果。
c非极性高分子聚合物:
?掩蔽毛细管内壁电荷,抑制分子吸附;
?降低电渗流;
?形成一定的分子筛,提高分子大小选择性。

5.检测器选择--紫外、二极管阵列、激光诱导荧光
CE检测器种类及性能如下图: 

CE检测CE检测

 

小分子检测
(1)有紫外吸收:首先选择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或紫外检测器;
(2)无紫外吸收:可以衍生化的,可以采用自外衍生的方法再用紫外检测器检测,如氨基酸、还原性糖等;不可以衍生化的,可采用间接紫外法用紫外检测器检测,也可以尝试电化学检测器;
(3)有荧光或需要高灵敏度检测的可采用LIF检测器
(4)需要测定结构或者难以用光学检测器检测的,可以考虑质谱检测
大分子检测
(1)蛋白、核酸:
?可以首先选择紫外检测器;
?如果需要高灵敏度检测可以采用柱前或者柱上衍生的方法标记荧光,然后用LIF检测;
?如果需要特异性检测,可使用特异性荧光探针,标记后再LIF检测;
?需要测定分子量或氨基酸序列,可采用质谱检测;
(2)多糖:
?含量较高的多糖可以采用末端吸收法以紫外检测器检测;
?含量较低的还原性多糖可用衍生试剂标记后以LIF、UV的方式检测;


互联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