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张丽华:搭建蛋白质组学研究平台

2018.7.11
头像

小编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自然科学研究,原则上应该是理性思辨能力更强的男性占优;而从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可以推断,女性从事科学研究同样可以做得出色。在分析化学领域,有这样一位女性。她曾荣获2015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在和男性同台竞争的舞台上,她2014年入选了中组部“万人计划”; 2017年获得了国家杰出青科学年基金的资助。她就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810研究组组长张丽华。接下来,就让分析测试百科网的小编带您走进她的科研生活,感受她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对生活的感恩与奉献吧……

171857_201807111504331.jpg

大连化物所1810研究组组长张丽华

1810研究组:生物分子高效分离与表征

  “1810研究组的名字代表‘生物分子高效分离与表征’研究组。大连化物所里每个课题组都有一个代号;18代表十八室,10代表课题组在研究室的序号。”张丽华对好奇的小编解释到,“1810研究组现由中科院院士张玉奎担任学术带头人,目前的主要方向是蛋白质组分析新方法新技术。自2000年开始研究生物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质的分析新方法,经历了从定性到定量到相互作用、结构和功能多个阶段。”

171857_201807111504301.jpg

1810组合影

  对生命活动的执行者——蛋白质进行深入的研究亟需多学科的交叉合作。作为分析化学家,张丽华希望根据蛋白质组样品的特点,发展样品制备、分离、定量和相互作用解析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甚至是新平台,以弥补现有商品化技术的不足,以期为生命科学、生物制药、食品安全等领域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目前,1810研究组承担多项科技部、基金委和科学院项目。在蛋白质组定性方面,研究组通过研制新型样品提取试剂盒,显著提高了蛋白质,尤其是膜蛋白等疏水性蛋白质的鉴定能力;构建了全自动样品处理系统,显著缩短了蛋白质组样品的分析时间;研制了新型色谱分离材料和色谱柱,显著提高了蛋白质组样品分离的峰容量;发展了基于二级质谱特征碎片离子的定量新方法,显著提高了蛋白质组样品定量的准确度;合成了新型化学交联试剂,实现了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深度覆盖分析。上述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平台为实现重要生物体系蛋白质组分析、潜在生物标志物筛选,以及药物靶标蛋白质的发现等蛋白质科学前沿领域研究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SCI论文600余篇,他引1万余次;授权发明ZL80余件。张丽华研究组发展的这些方法除了可用于“高大上”的生命科学研究,也可用于“接地气”的食品质控。比如和大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作,建立的婴儿食品中过敏原蛋白的精准定量方法,让更多的宝宝可吃上安全的食物。

  多年来,张丽华研究组在蛋白质组学定性、定量和相互作用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并被国内外同行进一步应用。张丽华说:“很多技术已公开发表论文;我们研制的很多色谱柱和试剂盒已无偿提供给国内外感兴趣的科研机构试用。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用到我们的技术。”

一生情缘:从化学到生命化学

  “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引路人,那么持之以恒的定力将决定你能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多远,看到怎样的风景。科学研究是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必须有足够的投入才能有更好的产出。”张丽华说。

  张丽华从小最崇拜自己的父亲。父亲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来到大连化物所从事化学研究,因此幼年时张丽华就认定:让父亲每天为之痴迷的化学一定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她的高中班主任是化学老师,为人谦和,讲课生动有趣,更让她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三年转瞬即逝,实在不甘心还在似懂非懂时就停止了对化学的探求。高考时她毫无犹豫地选择了吉林大学化学系就读;随后硕博连读到了大连化物所,师从张玉奎院士,遇到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

  “我读研究生时,当时张玉奎老师还不是院士,但张老师的人格魅力还是深深影响着我。”张丽华说。当时张丽华的博士论文方向是小分子如环境污染物、药物等分离分析,还没有涉及生物大分子。张院士高瞻远瞩,在90年代末就提出要研究生物大分子,课题组未来的研究方向要面向生命科学。彼时张丽华刚从化学系毕业读研究生,于是在中国科学院学习基础课时,恶补了许多生命科学基础知识。此后在张院士的帮助下,张丽华进入了德国环境健康研究所从事金属蛋白的检测,从此进入了生物大分子的世界。“这一路研究下来,接触了很多新事物。这主要归功于张院士的超前眼光。”张丽华说。

做人做事做学问,求真求实求创新

  1810研究组的展板上有着这么一句话:做人做事做学问,求真求实求创新。这是对研究组所有成员的寄语。“我觉得做人是最重要的,包括张院士对我的影响和我对自己学生的要求。首先,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责任的人;人做好了,你才有可能做好科研。在科研方面,张院士给我的言传身教是要有责任心,做事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如果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那就很难成功。我一直努力这么做,也希望学生也能这么做。”

171857_201807111504251.jpg

张丽华与恩师和师母合影

  从做人的态度,到科研的精神,张院士的言行都影响着张丽华及研究组的其他成员。正因如此,留学多年的张丽华又回到了化物所,并成为现在1810组的组长。当初在研究组组建之初人手不足,张丽华正是博二,完全可以留在国内帮助张院士搭建这个课题组。然而张院士为了学生的发展,毅然让她去德国接触新的方向;博士毕业后仍没有直接回国,而是继续让她去日本做了两年博士后。这些举动如今深深地影响着张丽华。“1810组秉承了张院士培养学生的思路。始终希望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平台,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助力。我们组的学生在博士毕业之前几乎都会有出国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希望他们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去展示自我,结识更多的同行。”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1810研究组正在招收免试推荐研究生

科研无性别之分 兴趣和毅力是关键

171857_201807111504361.jpg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现场

  张丽华曾获得2015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并获得2017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在我们实验室,科研成果取决于自身对于科学的热爱和投入,与性别无关。之所以在科研巅峰的行列女性比例较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比男性,女性需要对家庭投入更多的精力。如果能很好的找到事业和家庭的平衡点,我相信还是可以做到巾帼不让须眉的。”张丽华说。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出差的话,她会准时下班陪伴孩子。“作为母亲,我没有理由缺失孩子的成长。如果遇到工作忙不过来的情况,我会在哄孩子入睡之后,再起身继续完成手头的工作。”正如前文所说,决定因素不是性别,而是对科研是否有浓厚的兴趣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分析化学追求3S+3A 发展无止境

  谈到分析化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张丽华认为应该继续追求3S+2A,即Sensitivity, Selectivity, Speediness, Accuracy和Automation(灵敏度、选择性、高速度、精确度、自动化)的目标。陈洪渊院士提出加入的Application(应用)也非常重要。 针对具体的科学问题发展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凸显分析化学的价值和意义。

被访人简介

  张丽华,女, 1973年出生, 博士, 研究员。1995年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师从张玉奎院士。1999-2003年3月先后在德国和日本访学。2003年4月至今在大化所工作;现为生物分子高效分离与表征研究组组长。先后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中组部“万人计划”;201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等奖项。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等项目。致力于开展蛋白质组定性、定量和相互作用分析的新方法研究。发表SCI文章200余篇,他引近4000次;授权发明ZL60余项。

分析测试百科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