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国内外研究土壤墒情监测预报的不同情况

2019.5.18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土壤墒情是指土壤中水分的含量及被作物利用的程度,可用土壤含水率,土壤相对湿度,土壤总水分贮存量及土壤有效水分等一系列指标来描述。

土壤墒情监测是水循环规律研究、农牧业灌溉、水资源合理利用、及抗旱救灾基本信息收集的基础工作。长期以来,土壤墒情信息最重要的要素土壤含水量监测站网少,导致土壤含水量信息紧缺,目前我市土壤含水量资料只有气象部门独家拥有, 而墒情和旱情及其发展趋势是同气象条件、土壤、土壤的水分状态,作物种类及其生长发育状况密切相关的,因此可以认为气象条件、土壤的物理特性、土壤水分状态,作物种类及生长发育状况是墒情和旱情监测的四大要素。

国外研究情况

国外关于土壤墒情预报的研究比较早,20世纪70年代,有学者开始对土壤墒情预报进行研究。通过对小麦 的实测数据得出土壤含水量预报经验模型。20世纪80年代末期土壤墒情预报的发展较为迅速。Jackson等基于植冠温度的研究,提出了作物水分胁迫指数 (CWSI)的概念,即由红外测温仪测得的冠层温度,可根据能量平衡公式中干、湿气温及净辐射的估算来计算CWSI。根据热量平衡方程,提出作物水分亏缺指数的概念,证明了缺水指数与土壤含水率有较好的相关关系。还有人建立了不同深度处土壤墒情的预报模型。

20世纪90年代后,土壤墒情预报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对土壤水分的测量及各种测量工具使用进行了详 细的对比研究。MahmoodHubbard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建立了土壤墒情预报模型,Mahmood应用此模型对3 种不同用途土地的土壤墒情进行了预报,取得了较好的结果。Tamir Kamai等对热脉冲探测仪测量土壤墒情做了新的改进,把一个半径6mm的加热圆环和一个热敏电阻,套在一厚6mm,直径16mm 塑料圆盘代替原来的探针,用设计出的这种按钮式热脉冲探测仪对土壤水分测量,并做了数据分析。改进后的仪器对土壤水分的敏感度更强了。水分反射仪在不利气 候时,例如闪电,测量结果会受到影响。John等针对这一现象,建立了一种概念性的模型对闪电影响下的数据进行修正。Martinez等对集水区土壤表层 (0~50mm)和根系层(0~ 300mm)墒情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四周的测量。有限观测点的数据能够对表层和根系层墒情的时空分布提供精确的估计,对深层土壤的墒情值也有一定的揭示作用。

国内研究情况

早期由于对土壤墒情理解的局限性,对土壤墒情信息的监测往往只监测土壤含水率,忽略了作物信息和其他重要信息的收集,致使众多的土壤墒情测报点和灌溉试验站都基本停留在仅向有关部门提供实时监测降水量、土壤含水率等原始数据上。

在初期监测研究中,大部分的焦点都集中在土壤水分的监测。基于土壤水分变化率与贮水量成正比这一假定,得出了土壤水分的指数消退关系。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冬小麦生育期土壤墒情预报的经验递推模型,并在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永乐店试验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表明模型预报效果较好。

该模型的特点是模型简单且参数较少,其主要局性是模型中土壤水分消退系数地域、时域性较强。同时他们在同一地区,利用试验站冬小麦返青后的土壤水分试验资料,建立了土壤墒情预报的BP 、网络模型,模型中同时考虑了多个因素对土壤贮水量的影响。利用部分实测资料对网络进行训练,然后对2a不同灌水处理下的土壤贮水量进行预测,取得了较好 的效果。蒋洪庚等运用平原水文模型,参考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蒸散发特点,以及土层结构和土层蓄水量与土壤墒情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区域土壤墒情模型。

利用山西省洪洞县实测土壤墒情资料对该模型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物理概念明确,可连续模拟或预报区域土壤墒情,且预报精度高。李芳花等采用/ 3S0技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集成,以墒情监测的遥感模型与土壤水分消退三成蒸散模型为核心,综合利用极轨气象卫星的遥感数据源与多点地面监测墒情、气象观测数据,研发了黑龙江省墒情信息管理系统。

目前土壤墒情的测量主要从3方面着手。一是地面实际测量;二是通过远程遥感估算;三是仿真模型估计。影响土壤水分变化的因素很复杂,现有的技术手段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陷。已知模型存在适用范围窄,实践性差,操作复杂等不足;同时高精度的测 量仪器昂贵,低价仪器测量数据不够精确,耗时长,操作复杂。因此,无论是墒情预报模型还是低成本、准确、快速测定土壤湿度的仪器都有广泛的研究空间;通过 土壤墒情模型与仪器测量湿度值结合而得到节水灌溉指令,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课题。而土壤墒情测量仪的研发,解决了上述困难,价格合理,功能齐全,仪器不仅仅记录土壤水分,还可以对雨量变化进行记录,并可以看出随着雨量的增加或减少,土壤水分的曲线同时变化,受到了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