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是什么让青岛大学教授怼上Science?

2019.9.16
头像

烘干机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对许多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而言,发一篇Science论文,意味着学术地位和影响的极大提升,是梦寐以求的目标。虽然Science论文很多时候引领着相关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前沿,但偶尔也会有一两篇论文,让人觉得有些费解。而一些非常认真的学者,则会对其不依不饶,抓住问题,讨论评论。

  上周,青岛大学物理学院卢朝靖教授,就将今年早先一篇Science论文,怼上Science,如上图所示。被评论的Science论文,题为Spin coating epitaxial films, 发表在今年4月。其核心点,是通过旋涂法制备了一系列单晶外延薄膜,薄膜取向由衬底决定。其主要证据是XRD。不过从文中图四给出的薄膜和衬底XRD极图,却可以看到一些奇怪的地方。单晶衬底(图中第二行)的极图非常干净,几乎没有背景噪音,与薄膜极图(图中第一行)显著不同,大家可以自己比较:

图片.png

  一般人看了这组数据,脑袋里打一个问号,也就过去了。卢朝靖老师因为一直做铁电薄膜织构研究,所以花心思分析了一下。根据其极图特定方向衍射强度,卢老师估算了一下薄膜取向分布函数(Orientation Distribution Function, ODF), 认为这些薄膜的外延度其实很低,外延晶粒大概只在4.1%到25.5%之间,与单晶外延的100%有非常大的差距。

  卢老师这个结论,Science论文作者当然不会接受。计算ODF,需要积分各个取向的衍射强度作为分母。在他们的回复中,Science作者辩称,在强度积分中包括背景强度对薄膜材料而言,特别是没有覆盖衬底的纳米岛而言,是不合适的,会低估ODF。

图片.png

  那这个问题会不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呢?当然不是,这个评论和回复在一个华人衍射学者群引起热烈讨论。揭开谜底其实很简单,去同步光源上做一天实验就可以水落石出。或者如卢老师所说,看看高分辨透射电镜也好。大家好奇的是,作者们为什么不去做下这些实验呢。

  抛开技术细节,无论真相如何,这样的讨论都很有意义。特别是对青年学生而言,能学会以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迷信大论文,对从事科研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Science/知社学术圈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