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饶毅卸任,“四院院士”谢晓亮任职北大理学部主任

2019.11.12
头像

majiushuo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图片.png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谢晓亮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

  原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卸任,任职首都医科大学校长。

  饶毅回顾了任职期间相关工作,简要总结了理学部各院系过去三年的发展。他认为,过去几年来,学校理学学科发展迅速,但也存在可以改进的空间,希望学部要进一步发挥好学术职能,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特别是与医学的交叉融合,为学校学科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图片.png

饶毅发言

  谢晓亮表示,北大理学部各学科实力雄厚,是学科交叉的理想之地。他回忆了在北大化学学院本科学习时经常旁听物理系和数学系的课程,后来又学习生物、医学的经历,认为受益匪浅。他表示一定不辜负学校信任,与理学部各学院密切合作,做好学科布局与规划,进一步加大国际领军人才引进力度,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

图片.png

谢晓亮发言

图片.png

谢晓亮教授

  1998年,他成为改革开放后哈佛大学聘任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终身教授;2009年,还是他,作为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哈佛冠名讲席教授。

  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化学和生物物理界最高奖获得者、是获得美国生命医学大奖——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的第一位华人。

  他就是北大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主任、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谢晓亮。2018年7月1日起,著名科学家谢晓亮正式全职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担任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今天一起来看看这位顶尖科学家的故事。

出生和本科求学均在北大

  1962年6月,谢晓亮出生于北京,父亲谢有畅与母亲杨骏英皆为北京大学化学系的教授,因此他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和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度过小学与中学阶段 。

  1980年,谢晓亮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业余时间还旁听了物理系和数学系的课程,还利用暑假到实验室做实验,学有机合成,又写计算机程序做化学计算。

  1985年夏,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攻读博士,师从研究超快激光研究化学动力学的约翰·西蒙(John Simon)。1989年,博士毕业后去芝加哥大学物理化学教授格雷厄姆·弗莱明(Graham Fleming)的实验室做博士后。

  199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继续博士后研究。1992年起,谢晓亮受聘于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成为了PNNL1965年成立以来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1999年,谢晓亮被哈佛大学聘为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终身教授。2009年到现在,谢晓亮担任哈佛大学Mallinckrodt讲席教授。2008年,他开始在北京大学兼职。

图片.png

2013年与吉姆·安德森和庄小威参加北大物理学院百年庆祝活动

  谢晓亮教授研究领域广泛,从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到生物化学,再到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及临床医学,无畏探索,不断创新。

  他是单分子酶学的创始人、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和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开拓者。

  2010年谢晓亮在北京大学主持创办的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已成为世界上引人注目的技术驱动型的生物医学究中心。2016年谢晓亮又组建了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以促进我国基因组学和精准医学的发展。

  2012年谢晓亮在单细胞全基因组学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开发了单细胞全基因组均匀扩增的新方法——多重退火循环扩增法(MALBAC)。2014年9月19日,世界上第一例“MALBAC婴儿”在北医三院诞生,标志着中国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近几年,他相继入选了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2015年,凭借MALBAC技术以及之前卓越的科研成就,谢晓亮获得了美国重量级的生物医学奖——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并成为该奖项的首位华人获奖者。多位获得过该奖的科学家后来都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谢晓亮教授也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

  谢晓亮教授有多牛,看看下面这份荣誉清单就可以知道了:

图片.png

全职回国,加盟北大

图片.png

2018年谢晓亮北京大学实验小组合影

  在今年初人民日报的采访中,谢晓亮表示一直关注着祖国的变化和科研的发展,“我一直希望能为祖国和母校北京大学作出贡献。”谢晓亮认为,过去10年,中国的科研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对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领域的投入日益增加,从海外大力引入人才,并为回国人才创造了各种有利条件。

  很多优秀同行回国后非凡的成就也鼓舞了谢晓亮。“比如王晓东领导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通过设立一种新的体制和模式,吸引了大批年轻科学家回国。他们在短短几年内就发表了大批高水平论文,在国际生物界一举成名;施一公在清华大学建立了独特的科研平台,获得了结构生物学领域非常领先的科研成果。”谢晓亮说,这些了不起的成就,使他对祖国的科研环境充满信心。

  现在,谢晓亮团队里年轻的海归学者们已经迅速成长起来,他们也发表了很多高质量的科学论文,从事着生命科学领域世界前沿的研究。更让他欣慰的是,他们在北大的合作研究成果真正造福了国内百姓。“我至今还记得,当我抱着第一例MALBAC宝宝时内心的激动,我很自豪在北京大学的工作真正推动了医学进步,为人民健康贡献一份力量。”谢晓亮说。

  2018年7月1日起,谢晓亮正式全职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担任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

谢晓亮教授发表的部分顶尖论文

图片.png

图片.png

图片.png

青塔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