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自然·通讯》超弹聚合物解决硅基电极“自由”胀裂难题

2019.12.17
头像

majiushuo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万物非完美,对于电子时代的锂离子电池亦不例外。

  研发高电量的可充电电池需使用可存储大量电荷(即高电容量)的电极材料,如硅单质和一氧化硅(SiO)颗粒。然而,硅基材料在电池充电过程中由于Li+迁入使得体积剧烈膨胀,而在放电过程中因Li+迁出体积又会显著缩小。如此大幅、反复的体积变化将导致活性颗粒互相位移、自身破裂。此外,颗粒体积变化还会扰动颗粒表面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并造成活性材料从集流体上脱落。以上种种问题都将直接拉低电极的电容量,缩短电池寿命。

  近日,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王东海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报道了一种利用超弹聚合物凝胶电解质(GPE)减弱SiO颗粒在充放电过程中剧烈体积变化的策略。先前对硅基负极的保护措施主要侧重在修复或维系破裂的电极颗粒,而本工作直击SiO负极缺陷,杜绝颗粒破裂。

图片.png

  构成这种凝胶电解质的聚合物有两部分:其一为聚四亚甲基醚二醇(PTMG)段,柔性好,为电解质提供超弹性及吸收电解质能力,为软链段;另一为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乙二胺(MDI-EDA)段,该段中苯环增强电解质力学性能,为硬链段。通过将GPE均匀填充在SiO颗粒表面及颗粒间隙中,减小SiO负极的体积变化程度并锁住各颗粒,进而防止颗粒“自由”胀裂(图1)。

图片.png

图1. SiO负极颗粒在两种不同电解质中的宏观结构变化示意图:(a)传统液态电解质中颗粒“自由”膨胀,最终胀裂;(b)超弹聚合物凝胶电解质中颗粒体积变化幅度有限,结构保持完整。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GPE具有优异的弹性。随着硬链段(MDI-EDA)含量升高,聚合物的断裂拉伸应变减小(图2a、b)。当MDI-EDA与PTMG比例为2:1时(图2a,红),聚合物1的断裂拉伸应力最大(15 MPa),对应断裂拉伸形变>900%,杨氏模量1.2 MPa。该聚合物可在碳酸酯电解质中溶胀(240分钟后吸收约自身重量50 wt%的电解质),最大断裂拉伸应力无明显下降的情况下使拉伸形变增至~2300%(图2c),表现出极好的弹性。此外,GPE在集流体上附着力强,有利于防止电极颗粒从集流体上剥落。

图片.png

图2. (a,b)含不同MDI-EDA与PTMG比例的聚合物(a)分子结构和(b)拉伸实验曲线。(c)聚合物1在电解质溶胀前后的拉伸实验曲线。聚合物1重均分子量:118 kDa,多分散性指数PDI:2.9。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为表征SiO电极在循环过程中的结构变化,作者们测量了锂化-脱锂过程中SiO电极厚度变化。在最初的10小时锂化阶段,无论在传统电解质或GPE中,SiO电极厚度均未明显变化。作者们将此现象归因于电极中的孔隙容纳了SiO粒子的初期膨胀。10小时锂化之后,电极厚度开始变化。其中对照组电极(传统液态电解质,图3a,黑)厚度增大94%,远高于GPE包裹电极的53%(图3a,红)。紧随其后的脱锂阶段电极收缩,对照组厚度稳定于~150%,而GPE中电极厚度降至~120%。实验结果表明GPE能有效减小SiO电极颗粒的膨胀程度,这点同扫描电镜图像展示的电极裂纹多寡结果一致(图3b-e)。

图片.png

图3.(a)电极厚度在充放电过程中变化。上:电极厚度变化;下:电极电压变化。(b-e)扫描电镜图片:液态电解质中SiO电极的(b)顶面和(c)侧面形貌,裂纹多;GPE电解质中SiO电极的(e)顶面和(f)侧面形貌,裂纹少。标尺:(b,d)100 µm,插图:20 µm;(c,e)20 µm,插图:20 µm。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GPE电解质大幅提高了SiO电极的结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电池的连续充放电循环稳定性。使用GPE电解质的SiO|NCM 523 [Li1+xNi0.5Co0.2Mn0.3O2] 全电池充放电库伦效率达99.9%(图4,蓝),电容量保持率在连续充放电350次之后维持在70%(图4,红)。而在相同测试条件下,含传统液态电解质的SiO|NCM 523全电池在连续充放电76次后电容量便降到70%(图4,黑)。

图片.png

图4. 使用不同电解质的SiO|NCM 523电池循环稳定性性能比较。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笔者之语:通过分子结构设计赋予聚合物特定性质以解决电池领域中的难题,是高分子和电化学能源存储研究领域的交织之美!


高分子科学前沿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