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一流科技期刊需要的小编 你达标了吗?

2020.3.09
头像

小编

  在一流期刊建设视阈下,从一名青年小编的视角,和大家分享一下新时代青年编辑向复合型人才的角色转换。

  首先分享一则数学大师华罗庚的故事,他在我国家喻户晓,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在成名之前是一位只有初中文凭的杂货铺伙计,但他忙里偷闲,抓紧一切可用的时间来钻研数学,并开始在杂志上投稿。在他受前人文献误导,研究陷入困境时,他得到了《科学》杂志编辑的指点迷津,编辑的指点将处于误导中的华罗庚引导至正确的道路,并成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文章。后来,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在看《科学》杂志的时候,发现了华罗庚发表的文章,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做出决定,要把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从此他开始在高手如云的数学界崭露锋芒。(参考文献:亢小玉,姚远.《学艺》和《科学》扶持华罗庚典型个案研究.编辑学报, 2009, 21(6): 485-487.)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杂志的编辑不仅具备编辑技能,更具备指点迷津的科学素养,对优秀科研成果的传播和优秀科研人才的培养功不可没,是切实的专家型编辑、复合型人才。

  当下,一流期刊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科技期刊不仅肩负学术传播重任,而且在向知识服务转型。而青年编辑作为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出版家务实求真科学精神的基础上,要以中央提出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作为能力标准,争当知识社群的复合型编辑!

  1.知识组织

  首先,稿源是期刊的生命线,作者是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中指出,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这也为我们青年编辑的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传承、荟萃、引领的目标,就必须摒弃传统坐等来稿的方式,积极提升自身的知识组织能力。因此,青年编辑可将自己定位于“学术星探”,像星探一样去挖掘前沿的选题和有潜质的作者,通过选题策划、组约稿件、组织专刊专辑等形式,引领科学潮流奔向深处。

  在提升期刊的知识组织力方面,国内已经有一些优秀的期刊走在了前列,本着对标一流的研究思路,这里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PIIJ)的A类期刊为例,对其知识组织路径进行研究。入选PIIJ 项目A类的期刊是我国优秀科技期刊的代表,这些期刊在知识组织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充分发挥了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吸引了大量优秀的科研成果。在这里以A类期刊的实践作为案例支撑,分享一下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学术星探。

  (1)提升编辑团队专业、英文和编辑出版水平,培养编辑领军人才,以更好地建立与科学家的学术联系。

  编辑是科技期刊实现创新发展的主要实现者和推动者。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并大胆使用人才,通过建立一支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过硬的编辑队伍,以更好地吸引优质稿源,是PIIJ支持优秀英文科技期刊的显著特色之一。

  以《细胞研究》编辑团队为例,他们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通英文,具有国际顶级期刊编辑工作经验,真正实现了与科学家的直接对话,能为科学家的科研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科学家建立起了良好的学术联系。科学家更愿意帮助期刊发展,利用自身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组约高水平稿件。因此,编辑应夯实自身专业素养,在期刊和科学家的互助中实现双赢。

  (2)提升对学科热点的敏锐感知力,提高组约稿的速度,争取首次报道权。

  编辑在发现最新学科热点和信息动态之后,如果能够准确做出判断,快速进行组稿,并及时报道,这对争取研究成果的首发权、提升刊物的影响力具有积极作用。PIIJ支持优秀英文科技期刊在提升编辑信息素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如《纳米研究》定期举办办刊讲座,重点介绍国内外刊物运行机制,提高编辑准确把握信息动态的素质。《国际口腔科学杂志》的团队成员,不仅具备相关专业医学背景,而且定期参加医学学术会议,追踪并及时了解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不断提升编辑自身对文章创新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判断力。《科学通报》则与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建立深度联系,不定期邀请其旗下的同行学科编辑就行业发展动态对编辑部成员进行培训,编辑部成员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显著提高,编辑把握最新专业发展动态的能力得以提升。

  (3)参照国际顶刊学科专业的职业编辑模式,培养并锻炼适应高端刊物的职业学科编辑方式。

  以《中国航空学报》为例,团队成员均为航空航天相关专业背景,采取职业学科编辑方式,编辑根据自身专业,如导航制导与控制、航空科学与工程等,负责对应专业领域稿件。这样的优势是编辑自身有专业素养,有利于了解科研动态,组约优质稿件。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具有初步和科学家对话的能力,对期刊发展非常有益。

  (4)根据编辑的学术背景、个人特长和优势,在设置职业学科编辑岗位(负责策划组稿)之外,设置审稿编辑、文字编辑、新媒体编辑等岗位,强调个性化发展。

  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为例,其强调编辑的个性化发展,在着力培养策划组稿编辑,使其从日常的编校工作中解放出来之外,还设置审稿编辑、文字编辑、新媒体编辑等岗位,强调个性化发展,培养编辑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使编辑能够带领期刊从办刊理念等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

  2.知识开发

  在加强组稿的基础上,要深入践行融合出版,提升期刊传播力。论文的发表不是写作的终点,通过有效的学术传播,使得论文让更多的人见到并用到,这样才能实现科学研究的价值。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目前全球期刊每年发表海量论文,如何在海量的论文中通过有效举措提升本期刊论文的显示度,是互联网+时代青年编辑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文章发表后,除了利用微信报道、学术内容科普化、网站宣传、电子刊推送、会议推荐等共识性宣传举措之外,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目前更是出现了像Kudos、TrendMD等国际学术出版推广的新工具。其中,Kudos通过免费为作者提供平台和指导,作者可对已发表文章进行描述和推广;TrendMD通过在不同平台安装相关文章推荐插件,实现了读者和学术资源的共享。在夯实专业能力的基础上,青年编辑应及时学习新技术,并加以创新应用。

  3.知识服务

  在积极提升期刊内容质量和传播力的同时,青年编辑应增强知识服务能力,为作者提供优质服务,使期刊真正成为凝聚科研人才的平台。

  (1)深入科研一线,走访国内重点高校、研究所及各级重点实验室。

  为更好地服务科研人员,同时吸纳更多的优质稿件,青年编辑应积极走出去。以PIIJ支持优秀英文科技期刊为例,他们在走出去方面特色鲜明,根据自身办刊实际,参照稿源分布、审稿人、读者兴趣等有计划地访问国内重点高校、研究所及重点实验室,与专家、读者面对面交流,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增强期刊的显示度。以《中国药理学报》为例,其走访了大量高校、研究所及重点实验室并进行宣讲活动,访问过的科研单位半年内来稿平均增加了近三分之一,稿件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中国航空学报》编辑团队则在近年来对航空航天科研单位和重点高校进行走访。期刊宣讲后,宣讲单位的投稿数量涨幅明显,访问单位来稿在编辑初审阶段发现问题的数量也明显降低。通过与科研人员的面对面交流,广泛听取专家和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促进编辑部更快地发现问题,进而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2)改进和完善论文写作服务,培养更多的作者和读者。

  科技期刊在建设作者队伍的过程中,应积极向科研人员提供论文写作服务,不断提升作者群体的写作和投稿水平,充分发挥科技期刊培养人才的功能。为科研人员提供论文写作服务并不断改善服务是PIIJ支持优秀科技期刊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如《植物学报》连续举办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规范与出版培训班,邀请国际出版机构以及国内科学家参与,深受广大科研人员欢迎,在办刊者与读者、作者的互动中,不仅知识得以传播,也吸引了更多科研人员加入到作者队伍中来。

  以上就是从知识组织、知识开发、知识服务三个维度对一流期刊建设视阈下青年编辑向复合型人才角色转换的路径探析,供交流和讨论,愿与期刊同人们一起,在推进一流期刊建设的进程中,周密策划、精心加工、锦上添花、拾遗补缺、精雕细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尽善尽美,促使开头故事中科学家借刊出道的案例不断涌现,以实际行动来拥抱科技期刊的春天!

  注:本文原名为《一流期刊建设视阈下青年编辑向复合型人才的角色转换》;

  作者张广萌,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编辑,第二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业务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期刊说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