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百科网

搜索

喜欢作者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

临床微生物检验之布鲁氏菌检验

2021.5.20
头像

王辉

致力于为分析测试行业奉献终身

一、布鲁氏菌与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Brucella)是人兽共患的布鲁氏菌病病原体,牛、羊、猪等动物最易感染。我国流行的主要是羊、牛(马耳他)、猪三种布鲁氏菌,其中以羊布鲁氏菌病最为多见。

该主要感染怀孕动物,侵入生殖器官和网状内皮系统,并感染胚胎和胎儿,多导致胎儿死亡并流产;公畜主要表现为睾丸炎。人患病主要是由畜传染,人与人之间传染机会极少,感染途径主要是通过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和生殖器官。人感染后潜伏期2~3周,由于本菌具有荚膜,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并能在该细胞内增殖,反复出现菌血症,病人出现发热、无力等症状,且呈波浪式发热,故在临床上称为波浪热。

人类接触带菌动物或食用病畜及其乳制品,均可被感染。布鲁氏菌病最危险之点是患畜几乎不表现症状,但能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乳、精子、阴道分泌物、粪、尿)不断向外排菌,待别是随流产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大量病原菌,成为最危险的传染源。本菌在自然界中抵抗力较强,在病畜脏器和分泌物中,一般能存活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约能生存2个月。在水、土、粪、尿中存活3个月,在皮毛上存活1~4个月,在冻肉中存活2~7周,在乳中存活10天至1年。对低温的抵抗力也强,对热和消毒剂抵抗力弱。对链霉素、氯霉素和四环素等均敏感。

 

二、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染色特性

     布鲁氏菌初分离时为微小球杆菌,继代后,牛和猪布鲁氏菌可逐渐变为杆状,羊布鲁氏菌仍为小球杆状。平均大小为0.6~1.5μm ×0.5~0.7μm。革兰氏染色阴性。不形成芽孢,无鞭毛,无动力。常单个存在。光滑型菌有荚膜。可被所有碱性染料着色,不呈两极浓染。柯氏染色法(沙黄与孔雀绿对染)染色,本菌为鲜红色,其它杂菌被染成绿色。

 (二)培养特性

n专性需氧,但许多菌株初次分离时需5% ~10%的CO2环境。适宜温度为35~38℃,适宜pH为6.6~7.4。布鲁氏菌的培养特点是生长缓慢,尤其是新分离株初次分离时在48h前罕见菌落形成,往往需要5~10d甚至20~30d。传代适应后48h可见生长。

n对营养要求严格,需某些氨基酸、血清、或组织浸液。血清葡萄糖肉汤和血清葡萄糖琼脂可支持所有种和大多数菌株生长。在肉肝汤中一般需2~3d才可见生长。肉汤轻微浑浊,无菌膜。1周后产生灰白色粘稠沉淀物。老龄培养物中有时可见菌环。

n在血清肝汤琼脂上2~3d 后形成湿润、闪光、无色、圆形、表面隆起、边缘整齐的小菌落。在血液肝汤琼脂上菌落灰白,不溶血。在高层血清琼脂培养3~6d后,牛型及绵羊型于琼脂表面0.5cm处呈带状生长。而在马铃薯斜面上本菌生长良好,2~3d后长出微棕黄色菌苔,色素溶于基质。

 (三)特性

多数菌株可分解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等,但分解能力低,产酸少,很难检测。本菌不液化明胶;不产生靛基质;不凝固牛乳;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接触酶阳性;MR试验和V-P试验阴性;H2S试验不定。

(四)血清学特性

•本菌抗原结构非常复杂,就目前所知,布鲁氏菌有表面抗原(A、M、R)、亚表面抗原和深部抗原3类。

n1. A、M抗原   光滑型菌株的表面抗原主要是A(流产型)和M(马耳他型)抗原,为细胞壁脂多糖的大分子复合物,既是这些细菌的凝集原,也是种和型鉴定的重要依据。流产布鲁氏菌A﹕M为20﹕1,马耳他布鲁氏菌为1﹕20,猪布鲁氏菌为4﹕1。


n2. R抗原   非光滑型菌株除A、M抗原外,均还具有R抗原,为细胞壁上低蛋白含量的脂多糖复合物。绝大多数非光滑型菌株的R抗原是相同的,其抗血清可与羊布鲁氏菌和犬布鲁氏菌发生凝集,而不与光滑型布鲁氏菌凝集。

 

三、检验

一) 检验程序

二)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首先要注意安全,防止人员感染和环境污染,其次要特别注意满足布鲁氏菌的营养要求。

1. 细菌的分离培养:SDA(血清葡萄糖琼脂),对污染样品则接种在选择培养基(加有抗生素的SDA)上。也可将检样接种于含2%(W/V)柠檬酸钠和抗生素的SDB中,经37℃培养2~3d(必要时补充5~10%的CO2)后再于SDA上分离培养约6d,直到出现可见菌落。

2. 布鲁氏菌的鉴定分型:在必要时进行布鲁氏菌的鉴定分型。   常规方法有: CO2需求的检查,H2S产生量的测定,染料抑菌试验, A、M、R血清凝集试验, Tb噬菌体裂解试验。

 

三) 血清学检验

用血清学试验诊断人、畜布鲁氏菌病仍是当前主要手段。常用的方法有10多种,其中用于人布病诊断的主要有试管凝集试验、二巯基乙醇试管凝集试验、抗球蛋白试验和补体结合反应,用于动物诊断的主要方法是试管凝集试验、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等。


互联网
仪器推荐
文章推荐